【讲信修睦 亲仁善邻】转化镜鉴2 爱的道路
文章语言与作者的内心一样,充满了超然的勇气、真诚的心意与勃勃的力量。“这场宏伟的、不自觉的、突发的、强大的运动绝无可能是出于精明的算计,而是发自内心,发自千百万颗心”“一旦一个人承担了自己全部的命运,则...
【讲信修睦 亲仁善邻】佳作共赏1 论为人处世的三种境界
作者受王国维诗词“三境界”的启发,阐释了成语中“为人处世所应有的三种境界”,中心话题非常明确。文章主体将成语安排为两两一组,分别对应了“基本准则”“关系纽带”“高尚情怀”三个层次。在“基本准则”层次,强调推己及人...
【讲信修睦 亲仁善邻】写作任务
四则材料的核心话题在“爱人”,不能泛化为笼统的“爱”或“仁”。其中,《论语》句强调“爱人”的根源来自仁德。孟子句强调“爱人”的回报,即“爱人”的意义或影响;但反过来看,“爱人”虽然会有“人恒爱之”的结果,却不以结果为...
【实事求是 知行合一】主题导写
实事求是与知行合一是一致的。实事求是这一概念中,“实事”是客观事物,是认识的对象。“求”是一种认识的行为,而“是”则是对客观对象的正确认识。由此可见,“是”是真知,“求”是行,“实事”是知的对象,这个概念本身就在...
【实事求是 知行合一】问道原典4 论知行(王夫之)
王夫之提倡行在知先,反对朱熹的先知后行。因为行比知要难得多,本着先难后易的原则,应该行在知先。他又认为王阳明的知行合一不过是“以知为行,而不以行为知”,本质上还是“先知以废行”。王夫之自己是更重视行的,他...
【实事求是 知行合一】问道原典3 答顾东桥书(节选)
王守仁,号阳明,明代著名思想家,是“心学”的代表人物。他认为“心外无物,心外无事,心外无理,心外无义,心外无善”,把心看作宇宙万物的本原。从选文中的“物理不外于吾心”“心即理”等说法就可以看出这一点。在知行关...
【实事求是 知行合一】问道原典2 论知行(朱熹)
南宋著名理学家朱熹虽然也说知行不能偏废,而且提出了“知行互发”,但是他在白鹿洞书院的学规中将《中庸》的“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作为学习的次第,行是放在最后面的。这是因为他主张先知后行,所...
【实事求是 知行合一】转化镜鉴1 行是知之始(节选)
选文是陶行知在晓庄学校寅会(晨会)上的演讲词。晓庄学校是一所乡村师范学校。这篇演讲词,听众的身份是师范生,是未来的教师。陶行知以简明易懂的例子和中国古代哲学理论为论据,清晰地展现了自己的“行知观”,令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