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主题写作

高中生主题写作实践活动读本,《语文教学通讯》2023年专刊
首页 高中主题写作
高中主题写作
【讲信修睦 亲仁善邻】转化镜鉴1 中华文明何以胸怀世界?
这篇文章从中华文明的文化根基入手,充分阐明了“和”是中华文明自古以来信奉并实践的发展道路。文章从纵向与横向两方面展开。纵向上,文章注重《易经》《左传》《论语》等文化经典中对“和平、和睦、和谐”等观点的阐发...
【讲信修睦 亲仁善邻】转化镜鉴2 爱的道路
文章语言与作者的内心一样,充满了超然的勇气、真诚的心意与勃勃的力量。“这场宏伟的、不自觉的、突发的、强大的运动绝无可能是出于精明的算计,而是发自内心,发自千百万颗心”“一旦一个人承担了自己全部的命运,则...
【讲信修睦 亲仁善邻】佳作共赏1 论为人处世的三种境界
作者受王国维诗词“三境界”的启发,阐释了成语中“为人处世所应有的三种境界”,中心话题非常明确。文章主体将成语安排为两两一组,分别对应了“基本准则”“关系纽带”“高尚情怀”三个层次。在“基本准则”层次,强调推己及人...
【讲信修睦 亲仁善邻】佳作共赏2 仁者之爱,如切如磋,如琢如磨
首段入题语言精练,指出“爱”的概念意蕴深远。对“爱”的理解越充分,对我们感受“爱”、表现“爱”就越有指导性。接下来探讨“爱”的概念,首先以“慈母手中线”“为国捐躯”等生活经验与孟子经典论述为依据,认为“爱”是“发自人...
【讲信修睦 亲仁善邻】写作任务
四则材料的核心话题在“爱人”,不能泛化为笼统的“爱”或“仁”。其中,《论语》句强调“爱人”的根源来自仁德。孟子句强调“爱人”的回报,即“爱人”的意义或影响;但反过来看,“爱人”虽然会有“人恒爱之”的结果,却不以结果为...
【实事求是 知行合一】主题导写
实事求是与知行合一是一致的。实事求是这一概念中,“实事”是客观事物,是认识的对象。“求”是一种认识的行为,而“是”则是对客观对象的正确认识。由此可见,“是”是真知,“求”是行,“实事”是知的对象,这个概念本身就在...
2024-05-15
【实事求是 知行合一】问道原典4 论知行(王夫之)
王夫之提倡行在知先,反对朱熹的先知后行。因为行比知要难得多,本着先难后易的原则,应该行在知先。他又认为王阳明的知行合一不过是“以知为行,而不以行为知”,本质上还是“先知以废行”。王夫之自己是更重视行的,他...
【实事求是 知行合一】问道原典3 答顾东桥书(节选)
王守仁,号阳明,明代著名思想家,是“心学”的代表人物。他认为“心外无物,心外无事,心外无理,心外无义,心外无善”,把心看作宇宙万物的本原。从选文中的“物理不外于吾心”“心即理”等说法就可以看出这一点。在知行关...
【实事求是 知行合一】问道原典2 论知行(朱熹)
南宋著名理学家朱熹虽然也说知行不能偏废,而且提出了“知行互发”,但是他在白鹿洞书院的学规中将《中庸》的“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作为学习的次第,行是放在最后面的。这是因为他主张先知后行,所...
【实事求是 知行合一】问道原典1 彭雪琴论石钟山(俞樾)
从这些讨论可以看出两点:一是人们的认识是不断深化的,二是要“求真”,需要实地考察、更需要技术手段的进步。因此,“实事求是”不是一蹴而就的,要贯穿在整个认识及实践的过程中。
【实事求是 知行合一】转化镜鉴2 卡·马克思《1848年至1850年的法兰西阶级斗争》一书导言(节选)
实事求是是马克思主义思想的精髓,也是中国革命在创造性借鉴过程中形成的毛泽东思想的精髓和基本点。“人非生而知之者”,面对无法一次性穷尽事物本质规律的情况,马克思和恩格斯选择先基于事实对规律作出推究,再根据...
【实事求是 知行合一】转化镜鉴1 行是知之始(节选)
选文是陶行知在晓庄学校寅会(晨会)上的演讲词。晓庄学校是一所乡村师范学校。这篇演讲词,听众的身份是师范生,是未来的教师。陶行知以简明易懂的例子和中国古代哲学理论为论据,清晰地展现了自己的“行知观”,令人...
QQ
企业微信
扫一扫
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