QQ扫一扫联系
【实事求是 知行合一】主题导写
“实事求是”“知行合一”是两个哲学色彩极强的词,对此展开讨论对锻炼思辨能力很有好处。这两个概念关系到对自我、对世界的认识问题,又能够关联现实,也属于中学阶段作文训练及考查的重点话题。因此,有必要探讨内涵,梳理哲学史上的有关观点,以加深对此的认识。
一、实事求是
1.概念内涵的发展。
“实事求是”最早见于《汉书·河间献王刘德传》,班固评价河间献王刘德“修学好古,实事求是”,唐代学者颜师古注释为“务得事实,每求真是也”。就是说,一定要得到符合事情真相的资料,求得正确结论。这是赞美刘德对待典籍的严谨态度。到了清代,实事求是成为乾嘉学派的治学原则,运用于训诂考证文献典籍方面。近代以来,受西学影响的一批学人用“实事求是”来概括西方科学的实证精神。20世纪以来,中国共产党在中国革命的实践过程中,把实事求是上升到思想路线的高度。毛泽东在《改造我们的学习》中对这一概念进行了清晰的定义:“‘实事’就是客观存在着的一切事物,‘是’就是客观事物的内部联系,即规律性,‘求’就是我们去研究。”后来,邓小平《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团结一致向前看》的讲话,成为改革开放的指导思想,这是实事求是精神在国家建设实践中运用的典型事例。
2.坚持实事求是的意义。
实事求是意味着对客观规律的尊重。从认识的层面看,只有实事求是才能得到正确的认识。例如司马迁著《史记》,班固在《汉书·司马迁传》中称赞他“有良史之材”,“其文直,其事核,不虚美,不隐恶,故谓之实录”。正是因为尊重事实,所以才能著成信史。从实践的层面看,坚持实事求是才能改造自我,改造世界。只有从自己的实际出发,有的放矢,才能真正不断提升自我。而只有尊重事实,才能采取最合适的方法来改造世界。现代科技发展过程中几乎所有的成就,都是建立在求真的基础上。中国革命和建设的成就,也是遵循这一原则的结果。
反之,不实事求是,忽视客观规律,自然也就不能很好地认识和改造自我及世界。违背了这一原则,往往会轻视现实情况的复杂性,脱离实际,主观武断。例如当前新媒体时代一些浮夸甚至是虚假的信息造成人们认知的混乱,危害极大。
二、知行合一
1.知、行与知行合一。
当代学者方立天在《中国古代哲学》中指出,“知”有知觉、知识、道德意识三种含义。“行”可以指个人的行为,特别是道德行为,有的哲学家也用来指生产活动。这里需要注意的是,古代哲学中的“行”,特别注重伦理道德层面的行为。知行合一,可以指意识与动作的合一,可以指认知与行为的合,也可以指理论与实践的合一
知行合一的基础在于人的心理与生理必然互相联系。因此,即使是从最浅层次的意识与动作方面讲,也不存在只有行没有知的情况或者只有知没有行的情况。对于人的认知来说,包含看待世界和改造世界两个层次,而认知与行动又互相包含、互相促进,所以在这个层面上,也一样是知行必然合一的。从理论与实践的层面看,没有不来自于实践的理论,也没有不基于理论指导的实践,二者当然也难以截然分开。举例来说,肚子饿了想要吃饭,感觉和欲望就属于心理层面的“知”;会分泌胃液、唾液,会去吃饭,这就是生理层面的“行”。没有产生心理需求,没有胃液、唾液分泌的动作,人意识不到自己饿,不会有去吃饭的动作。甚至有时候人会下意识地去拿东西吃,这时才意识到自己的心理需求。认知与行动、理论与实践相对于本能的心理生理现象,属于更抽象更宏大的层面,但道理是一样的。
2.知与行的争议。
对知行关系的认识是中华民族传统认识论的重要内容。传统的知行观中,对二者的争论主要集中在先后、难易、重要性几个方面。一般认为,先秦孔子、孟子更强调“知”,荀子、墨子更重视“行”。宋代程颢、程颐和朱熹认为知先行后。《朱子语类》中说:“知、行常相须,如目无足不行,足无目不见。论先后,知为先;论轻重,行为重。”也就是说,从先后上看,先有知后有行;从重要性上看,行比知更重要,但二者是互相依赖、缺一不可的。明朝王阳明提倡“知行合一”论,认为知就是行,知的时候就是行的时候。明末清初王夫之则重视行,提出行难知易。近代孙中山提出知难行易,用来指导自己的革命实践。毛泽东在《实践论》中真正指出了二者的辩证统一,即主观和客观,理论和实践,知和行的具体的历史的统一”。
3.坚持知行合一的意义
从个体层面来讲,只有知行合一,才能减少精神内耗,有助于形成对自我正确的认知,有效地提升自我,获得自我的实现。从科学研究层面来讲,只有知行合一,才能将理论实践结合,互相促进,使得科学技术不断进步。从社会实践层面来讲,强调知行合一,有助于增强人们的道德意识,形成良好的社会风气。
反之,如果只重知而忽视行,就可能会导致道德方面的虚伪。如果是在科学研究层面,就可能会导致为知识而知识、为学术而学术、为理论而理论的风气,理论将成为空中楼阁,无法经过实践检验而进步。如果只重行而忽视知,人的实践行为将缺乏指导,就可能变得效率低下,甚至会向本能的层面坠落,不管个人还是群体都有退步的危险。
三、实事求是与知行合一的关系
实事求是与知行合一是一致的。实事求是这一概念中,“实事”是客观事物,是认识的对象。“求”是一种认识的行为,而“是”则是对客观对象的正确认识。由此可见,“是”是真知,“求”是行,“实事”是知的对象,这个概念本身就在认识和实践两个层面上都具有“知行合一”的要素。反过来讲,知行合一,必然在“求”这一实践中不断深入认识“实事”,获得“是”,然后不断检验改进,这个过程同样也是推行实事求是的过程。从实行的角度讲,二者都要求我们坚定原则,不因其他因素而影响求真,对事实有一种敬畏之心,态度上要保持谦虚谨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