QQ扫一扫联系
中华文明何以胸怀世界?
邢广程
中华民族自古以来就爱好和平、推崇和睦、追求和谐。可以说,和平、和睦、和谐的理念完全根植于中华民族的思想沃土中,流淌在中国人民的精神血脉里。
中华民族提倡和合为尚、福祉共享的价值追求,强调讲信修睦、亲仁善邻的睦邻原则。《左传》有言:“亲仁善邻,国之宝也”。意思是亲近仁德,与邻邦友善相处,是立国的法宝。“亲仁”和“善邻”相辅相成,“亲仁”是“善邻”的思想根基,“善邻”则是对“亲仁”的具体实践。《易经·小畜》卦说:“有孚挛如,富以其邻”,其《象传》曰:“‘有孚挛如’,不独富也”。与邻为善、以邻为伴,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体现了中华民族传统睦邻智慧与处世之道。
“和谐”自古以来就是中华文明遵循的核心价值理念。《论语·子路》说:“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中华民族在其发展的早期,就对“和”与“同”的关系问题进行了郑重思考。为什么“和而不同”?因为“物之不齐,物之情也”“履不必同,期于适足;治不必同,期于利民”。“和而不同”重点在“和”,同时承认差异,强调对差异的理解与包容。中华民族很好地解决了文明之间的“同”“异”关系,十分懂得“和羹之美,在于合异”的道理。
中华文明之所以有和平、和睦、和谐理念,有一个因素必须考虑进去,这就是中国古代所形成的“天下观”。天下观来源于《尚书》中“天下一家”的思想。这个思想被人们所接受,孟子进一步提出了“天下为公”的重要政治理念。这是中华文明认识世界和解决世界存在种种问题的最基本的思维。
事实上,中华文明和平、和睦、和谐的思想传统在漫长历史实践中有很好的体现。2000多年前,张骞出使西域,开辟东西方互利合作新篇章,司马迁评价其壮举为“凿空”。600多年前,郑和率领船队七下西洋,以宝船传播中华文明,创造东方千年航海史上的奇迹,也为世界文明交往交流做出巨大贡献。近年来,中国着眼国际形势发展变化,提出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推动构建新型国际关系、共建“一带一路”等一系列重要理念、重要倡议,为维护世界和平、促进共同发展贡献了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
那么,中华文明五千多年文明史就这么顺当吗?就没有与外部世界发生过冲突吗?就没有遇到过危险吗?答案肯定是否定的。
中华民族在1840年以前遇到过一些重大挫折,遇到过政权割据、战乱爆发等,但这些都是中华文明内部的事情,这些冲突都是各民族不断融为一体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保持了国家的统一。但这个进程因1840年西方列强的入侵被打破了。帝国主义列强通过鸦片战争撬开了中国的大门,中国逐步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国家蒙辱、人民蒙难、文明蒙尘,中华民族遭受了前所未有的劫难。
这里有一个问题需要讨论,为什么中华文明在五千多年历史进程中从来没有征服过欧洲,始终奉行突出的和平思想,却遭遇了近代以来最残酷和屈辱的历史?清代末期中国与西方列强相比较是落后了,但落后国家必然要遭受侵略和殖民吗?西方列强以野蛮的方式来侵略中国,还有什么资格大谈西方文明的“文明”性呢?
我们更需要讨论的是,既然落后就容易被侵略,容易被挨打,那么,为了避免这个历史的悲剧重演,中国需要发展,需要壮大。那为什么美西方又以各种借口全方位阻止中国的发展呢?难道中国没有发展的权利吗?
中国式现代化走的是和平发展的道路,中国不会忘记西方列强侵略的历史,但崛起的中国不会因此走上向西方“复仇”之路,更不会走帝国主义的扩张老路。中国会站在历史正确的一边、站在人类文明进步的一边,在维护世界和平与发展中谋求自身发展,又以自身发展更好地维护世界和平与发展。中华民族还会吸吮绵延不断的文明养分,同世界上一切爱好和平的民族携手,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亲仁善邻,协和万邦。
(选自“道中华”微信公众号,有删节)
读写提示
这篇文章从中华文明的文化根基入手,充分阐明了“和”是中华文明自古以来信奉并实践的发展道路。文章从纵向与横向两方面展开。纵向上,文章注重《易经》《左传》《论语》等文化经典中对“和平、和睦、和谐”等观点的阐发,更上溯到《尚书》“天下一家”的思想;横向上,通过将中华文明的和平思想与西方列强的侵略事实作对比,全面体现出中华文明突出的和平性,从根本上论述了中国始终坚守和平与发展道路、维护世界和平与稳定的必然性。
文章引用大量文化经典证明文化传统,不仅极大地增强了文章的说服力,也让文章呈现出深厚广博的文化意蕴,在弘扬传统文化的同时,字里行间洋溢着作者强烈的文化自豪感,与对中华文明的高度评价相得益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