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讲信修睦 亲仁善邻】写作任务

四则材料的核心话题在“爱人”,不能泛化为笼统的“爱”或“仁”。其中,《论语》句强调“爱人”的根源来自仁德。孟子句强调“爱人”的回报,即“爱人”的意义或影响;但反过来看,“爱人”虽然会有“人恒爱之”的结果,却不以结果为目的,因为“爱人”是“仁者”的自发行为。康有为句则强调“爱人”的方法,指出其次序性,可以和《乡土中国》“差序格局”或儒家“修齐治平”的理念进行联系。陀翁句则强调“爱”的对象,要爱身边的、具体的人,而不是口号标语式的“爱人”。同时,从康有为与陀翁的话中,我们还能理解到“爱人”的方式,要从同类人、身边人出发,亲近他、了解他、尊重他,以平等的心态爱人,这些又可以与孔孟的“仁”关联起来,进而把握四则材料以“爱人”为核心,框架清晰、逻辑严谨的逻辑体系。
首页 高中主题写作 交往之道 【讲信修睦 亲仁善邻】写作任务

【讲信修睦 亲仁善邻】

写作任务

一、微写作

1.在甲骨文中,“友”字是两只右手靠在一起的形状,表示以手相助,或二手协同。《说文解字》里说;“善,吉也。”后来,出现了“友善”这个词。

请结合上述介绍,写一段“论友善”的文字,200字左右。

导写

这是一道依托于材料的论述题。“论友善”一般可以从“为何要友善”与“如何做到友善”两方面展开思考。仔细研读题干给出的“友”与“善”的造字本义,“友”是两手相助的动作,可以看作是一种合作的方式或态度,“善”是“吉”的好结果,可以看作行为的目标或意义。由此我们可以搭建起“通过合作实现幸福”或“通力合作以求幸福才是‘友善’”等逻辑关联,并借助更多论据阐发观点。


2.【中国青年报客户端东京7月20日电】国际奥委会主席巴赫在东京宣布,奥林匹克的口号由“更快、更高、更强”修改为“更快、更高、更强、更团结”。

这一修改引发了大家的热议。请你联系现实,谈谈这样修改的重要意义,写一段200字左右的文字。

导写

这是一道依托于真实情境的论述题。奥运口号的修改包括两方面内容,首先是增加了“更团结”的概念。这表示运动员们在超越个体能力之外,还必须超越国别、种族、意识形态等分歧,以展现人类能力与精神为目标,共同创造人类体育新高度。第二要关注顺序,“更团结”放在最后,就表示“更团结”是在前三词基础上的更高追求,是从竞技到人类命运共同体的认识进步。如果能联系“国际奥委会”的国际视野、与时俱进地讨论,则为更优。


二、优题精选

1.纽带是能够起联系作用的人或事物。人心需要纽带凝聚,力量需要纽带汇集。当今时代,经济全球化的发展、文化的交流、历史的传承、社会的安宁、校园的和谐等,都需要纽带。

请以“说纽带”为题,写一篇议论文。要求:观点明确,论据充分,论证合理。文章不少于800字。

导写

“纽带”从造词本义看,是起联结作用的丝绳或线带,后引申为起联系作用的重要事物,可见这个词本身具有由实到虚的比喻义,写作时一定要化虚为实、化抽象为具体,紧密联系生活中具体的领域与人事,才能将抽象的大概念说清楚、说实在。题干中“人心”“力量”就是两个具体的范畴,“经济、文化、历史、社会、校园”则是可讨论的具体场景。最后“校园的和谐”,不仅与中学生的关系非常紧密,更提示我们,“纽带”看似高远实则切近,每一位青年都需要,而且都可以承担起“纽带”的重要使命,成为合格的“时代答卷人”,从而写出“有我”之文。


2.成语是中国文学皇冠上一颗璀璨的明珠,它们承载着博大精深的中华传统文化信息。阅读下面一组成语:

设身处地  推己及人  推心置腹  肝胆相照  休戚与共  唇亡齿寒

这组成语引起了你怎样的联想或思考?请自拟题目,自选角度,写一篇记叙文或议论文。

要求:写成记叙文,要有细节描写。写成议论文,论点要鲜明,论据要充分。文章不少于800字。

导写

此题目需要同时关注“一组成语”“中华传统文化”两方面内容。如果把这一组成语看成六个独立的材料,这道题目就属于多材料作文,我们需要从“异中求同”“同中求异”两条路径分析材料。其中“异中求同”是指找到共同话题或观点,建立中心论点,即前文说到的中国传统文化对人与人、国与国之间关系的认识与理解;“同中求异”则是指找到材料间反映的内容或角度等侧重点的不同,建立结构层次,确立分论点,这也是本题的写作重难点。

例如本题可以将成语两两一组排列:“设身处地”“推己及人”为第一层次,强调在处理关系时需要为他人着想;“推心置腹”“肝胆相照”为第二层次,强调真心诚意的待人态度;“休戚与共”“唇亡齿寒”则为第三层次,揭示出协同发展的根本原则。当然,三个层次也可以反向推进,从“利害层面”向“情理层面”深入。或将成语三三一组划分为两个层次,搭建新的结构层次。


3.孔子说“唯仁者能好人,能恶人”,告诉我们只有仁德的人才真正懂得爱人。

孟子则说“仁者爱人”,且“爱人者,人恒爱之”,可见“爱”是有回报的。

康有为说“仁者无不爱,而爱同类之人为先”。

俄国作家陀思妥耶夫斯基一生忧患,留下“要爱具体的人,不要总是想着爱抽象的人”的名言,发人深思……

以上材料引发了你哪些联想与思考?请写一篇文章,记叙、议论均可。

要求:自选角度,自拟标题,联系现实,内容充实,语言流畅,书写清晰,不少于800字。

导写

四则材料的核心话题在“爱人”,不能泛化为笼统的“爱”或“仁”。其中,《论语》句强调“爱人”的根源来自仁德。孟子句强调“爱人”的回报,即“爱人”的意义或影响;但反过来看,“爱人”虽然会有“人恒爱之”的结果,却不以结果为目的,因为“爱人”是“仁者”的自发行为。康有为句则强调“爱人”的方法,指出其次序性,可以和《乡土中国》“差序格局”或儒家“修齐治平”的理念进行联系。陀翁句则强调“爱”的对象,要爱身边的、具体的人,而不是口号标语式的“爱人”。同时,从康有为与陀翁的话中,我们还能理解到“爱人”的方式,要从同类人、身边人出发,亲近他、了解他、尊重他,以平等的心态爱人,这些又可以与孔孟的“仁”关联起来,进而把握四则材料以“爱人”为核心,框架清晰、逻辑严谨的逻辑体系。

鉴于四则材料都涉及“爱人”的方法,所以能联系现实生活,写出“爱人”的现实性、参与性、实践性可作为达标一类文的更高要求。

 
118    2024-05-18 14:00:26    写作任务【讲信修睦 亲仁善邻】
QQ
企业微信
扫一扫
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