QQ扫一扫联系
仁者之爱,如切如磋,如琢如磨
清华大学附属中学 王一芮
孔子言,“唯仁者能好人”;孟子语,“爱人者,人恒爱之”。康有为认为,仁者应先爱同类之人;陀氏笔下,高尚的人——不妨称之为仁人,应以具体的人为爱的对象。“爱”是我们无日不谈却似乎捉摸不透的概念,但它的意蕴却如此深远,以至于古往今来的圣贤哲人,都要对它反思,不断深化着、重塑着、引导着我们心中的爱和我们爱的表现。
(由材料而入题,紧贴题干要求,又引出了该文的核心话题“爱”,观点的简述为下文作了铺垫。)
何为爱呢?母亲呵护孩子,“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是为母爱。为国捐躯、以身殉国,是为对祖国的爱。孟子所言“人皆有不忍人之心”,见孺子落井,虽不结交于其父母,也要前去救助,是为对人类的爱。由此我们或许可以归纳而言:“爱”形容的是发自人内心情感、表现为利他行为,而且总是善好的一类行动或体验。
(概念阐释清晰,有爱的分类,有爱的定位,生动而不瘀滞。)
现实中爱有深远的作用,它是团结人们的强大力量。因其指向自己之外,各种形式与层次的爱都鼓励人们互相帮助,营建起和谐的社会。孟子言“爱人者人恒爱之”,是说爱的行为可引发他人以爱回报,让更多善举出现。墨子“兼爱”的理论也建立在爱的这一现实益处上:兼相爱胜过交相恶,唯前者可支撑起一个人人和谐共处而不交战内耗的世界。人类拥有的各种力量——智性、法理、技术等等之中,爱最深刻地扎根于本能,因而它最能在根本上团结人类。爱的力量也若是。
(本段作者完成追因——为何爱在现实中作用强大?作者看到了爱以本能的形式根植于人类和人性之中。)
但这要求的只是基本的、未经雕琢与升华的爱。人们可以将爱提升至更高一层,姑且称之为“仁者之爱”。如上所述,可以说爱是人们利他与道德行为的本能根基,但爱也可以成为品性修养的终极目标。经提升的爱,不再限于爱与自己亲近的人、爱以爱待己的人、爱有利可图的人,而臻于以更大的爱支撑“我”所见的世界与“我”自己的生命。孔子言“唯仁者能好人”——只有仁人才懂得爱,此“爱”就是这一类爱。张载所言“天下之疲癃、残疾、惸独、鳏寡,皆吾兄弟之颠连而无告者也”的对受苦难之人如手足的爱,就是超越自己的仁者之爱;冯友兰在《人生的境界》中所述的“天地境界”,将自己与宇宙在认识上联系起来,然后用以对待天地诸物的深情,也是同“民胞物与”相类的仁者之爱。是为爱也,突破了个人的局限,完成了对小爱的超越。
(本段比上段更推进一层,看到了提升的爱、品性修养终极目标的爱,这是对上一段“小爱”的超越。)
除了在观念上追求爱,人们在现实生活中也不断引导和规范爱,将之倾斜到真正良善的方向上。康有为于国难之际提出“爱同类之人为先”,是要提醒同胞,不能以泛爱万物为由忘记民族苦难的现实。陀氏“爱具体的人”之要求,尤为重要:疫情之下,遵守防疫规定可谓有大局观的“爱国”,但却曾有个别工作人员以此为旗号不体谅被隔离人员的不便。诚然在是非问题上应当怀有国家之爱,但如果因此抹杀了对可见可感的具体的人的爱,“爱”的旗号便可能将我们拉进冷漠的深渊。若能将对抽象之物的爱牢固地建立在对具体的人的爱之上,也可以称为宝贵的仁者之爱了。
(议论文的本质是要解决现实问题,本段由观念层面进入生活层面,谈到了一些社会现象,完成了本话题与生活的对接。)
我们每天都在体验与付出爱。爱有大力量,也有大空间,不断对爱的反思,正是将本能的、微小的爱提高至仁者之爱的契机。爱值得我们不断完善,如切如磋,如琢如磨。
(结尾总结了全文的观点,也给予了我们关于“爱”的启示。)
总评
首段入题语言精练,指出“爱”的概念意蕴深远。对“爱”的理解越充分,对我们感受“爱”、表现“爱”就越有指导性。接下来探讨“爱”的概念,首先以“慈母手中线”“为国捐躯”等生活经验与孟子经典论述为依据,认为“爱”是“发自人内心情感、表现为利他行为”,且“总是善好的一类行动或体验”,并指出这样的“爱”对“团结人类”的重要作用。但作者不满于这个“小爱”层面的理解,从传统文化视角认识到“爱”还需要雕琢与升华,才能“以更大的爱支撑‘我’所见的世界与‘我’自己的生命”,打开了思考的视野与胸怀。最后一部分从“观念上追求爱”落实到“生活中也不断引导和规范爱”,高屋建瓴之余又脚踏实地。这篇文章不仅从“爱”的话题,更从写作思维、写作视野等方面,启示我们要不断提升,切磋琢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