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执两用中,守中致和】问道原典1 非攻(节选)
知小黑而不知大黑,反而将大黑说成白,这是不辨黑白;晓小苦而不晓大苦,反而将小苦说成甘,这是不辨甘苦。类比于以上两方面,可以得出知道偷盗杀人是不义,却不知攻国是大不义,这是分不清“义”和“不义”的愚蠢举动。墨子的说服力主要体现在善用类比,层层推进,逻辑严密且形象易懂。
【执两用中,守中致和】问道原典2 秦将伐魏
秦国攻打魏国,秦强魏弱,要想保全魏国,只能向其他诸侯国求援。可是怎么才能说服其他诸侯国呢?这就要看孟尝君的劝说艺术了,实际也是思维的方法。先向赵借兵,孟尝君运用了因果(利弊)分析法。先说赵不受秦国威胁的原因在于魏国的遮蔽,再说如果不救魏,则会让魏与秦结盟,从而使赵年年受到秦的威胁。一利一弊显而易见,赵王同意出兵。
【讲信修睦 亲仁善邻】问道原典1 兼爱(节选)
“兼爱”是墨家学派最重要的思想主张之一,也是墨家在那个礼崩乐坏、民不聊生的时代中竖起的最光辉的人性旗帜。“兼爱”即无等差的爱,推崇爱人如爱己身,突破一切阶级和血缘的限制,以“兼相爱”平息世间所有纷乱,达到所有人之间的和睦友善。
【讲信修睦 亲仁善邻】问道原典2 独行列传(节选)
陈重和雷义是汉代的贤臣,两人都仁义待人、关爱他人。陈重救他人之急却不留姓名、不图回报;在被别人误会怀疑时也不恼不怒,而是谦和以对,等待真相揭晓。雷义举荐有功却不居功;拯救他人性命后也不愿意接受其礼金,在其人已死、无法归还的情况下仍然没有自留,而是选择了将礼金送至官府。
【讲信修睦 亲仁善邻】问道原典3 论诚信(节选)
《贞观政要》是唐代史学家吴兢所著史书,全书共十卷四十篇,记录了贞观年间唐太宗与魏征、房玄龄、杜如晦等大臣关于治国的探讨与论争。文中唐太宗拒绝以佯怒之法试探群臣的忠心,坚持以身作则,正本清源,行大信于天下,是流传后世的一桩诚信美谈。值得注意的还有魏征的疏文,作为一位以“直言敢谏”著称的名臣贤士,魏征的疏文向来条分缕析、张弛有度。
【实事求是 知行合一】问道原典4 论知行(王夫之)
王夫之提倡行在知先,反对朱熹的先知后行。因为行比知要难得多,本着先难后易的原则,应该行在知先。他又认为王阳明的知行合一不过是“以知为行,而不以行为知”,本质上还是“先知以废行”。王夫之自己是更重视行的,他对知行二者的判断是“知可诡而行不可诡”“行可兼知,而知不可兼行”“知以行为功,行不以知为功”“行可得知,知未可以收行之效”。他特别指出,离开行追求知,高明一点的沉溺于空谈玄思,低等的就成为叛道的异端。他认为佛、道两家都犯了“离行以为知”的错误。当然,他也说过“可立先后之序而先后又互为相成。则由知而知所行,由行而行所知,亦可云并进而有功”,所以还是讲求知行合一的。
【实事求是 知行合一】问道原典3 答顾东桥书(节选)
王守仁,号阳明,明代著名思想家,是“心学”的代表人物。他认为“心外无物,心外无事,心外无理,心外无义,心外无善”,把心看作宇宙万物的本原。从选文中的“物理不外于吾心”“心即理”等说法就可以看出这一点。在知行关系上,王阳明认为朱熹开启了把“心”和“理”割裂的弊端。他针对“工夫次无先后之差”的说法,不同意“知食乃食”。认为“欲食之心即是意,即是行之始”,所以不是先知后行,而是“知行并进”。他还主张“知之真切笃实处,即是行,行之明觉精察处,即是知”的知行合一说。他对知行的看法,理论基础是心学。因为心外无理,所以知行就必定合一。但是,强调心,认为一念之动就是行,那么真正的“行”其实就得不到重视,因而后世以王夫之为代表的一些人提出了反对意见。
【实事求是 知行合一】问道原典2 论知行(朱熹)
南宋著名理学家朱熹虽然也说知行不能偏废,而且提出了“知行互发”,但是他在白鹿洞书院的学规中将《中庸》的“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作为学习的次第,行是放在最后面的。这是因为他主张先知后行,所以其实还是更重视知。上述选段中,他对“某先生只教人践”的评论是“义理不明,如何践履”。在他看来,假如没有明白其中的道理,行就只能是乱行,是无效的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