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事求是 知行合一】问道原典3 答顾东桥书(节选)

王守仁,号阳明,明代著名思想家,是“心学”的代表人物。他认为“心外无物,心外无事,心外无理,心外无义,心外无善”,把心看作宇宙万物的本原。从选文中的“物理不外于吾心”“心即理”等说法就可以看出这一点。在知行关系上,王阳明认为朱熹开启了把“心”和“理”割裂的弊端。他针对“工夫次无先后之差”的说法,不同意“知食乃食”。认为“欲食之心即是意,即是行之始”,所以不是先知后行,而是“知行并进”。他还主张“知之真切笃实处,即是行,行之明觉精察处,即是知”的知行合一说。他对知行的看法,理论基础是心学。因为心外无理,所以知行就必定合一。但是,强调心,认为一念之动就是行,那么真正的“行”其实就得不到重视,因而后世以王夫之为代表的一些人提出了反对意见。
首页 高中主题写作 哲学思想 【实事求是 知行合一】问道原典3 答顾东桥书(节选)


答顾东桥书(节选)

王守仁

来书云①:“所喻知、行并进,不宜分别前后,即《中庸》尊德性而道问学之功,交养互发,内外本末,一以贯之之道。然工夫次第②,不能无先后之差:如知食乃食③,知汤乃饮,知衣乃服,知路乃行。未有不见是物,先有是事:此亦毫厘倏忽④之间,非谓有今日知之,而明日乃行也。

既云交养互发,内外本末,一以贯之,则知行并进之说,无复可疑矣。又云工夫次第,不能不无先后之差。无乃自相矛盾已乎?知食乃食等说,此尤明白易见。但吾子为近闻障蔽⑤,自不察耳。夫人必有欲食之心,然后知食。欲食之心即是意,即是行之始矣。食味之美恶,必待入口而后知。岂有不待入口,而已先知食味之美恶者邪?必有欲行之心,然后知路。欲行之心即即是意,即是行之始矣。路岐之险夷⑥,必待身亲履历⑦而后知。岂有不待身亲履历而已先知路岐之险夷者邪?知汤乃饮,知衣乃服。以此例之,皆无可疑。若如吾子之喻,是乃所谓不见是物,而先有是事者矣。吾子又谓此亦毫厘倏忽之间,非谓截然有等今日知之,而明日乃行也。是亦察之尚有未精。然就如吾子之说,则知行之为合一并进,亦自断无可疑矣。

来书云:真知即所以为行,不行不足谓之知,此为学者吃紧立教⑧,俾务⑨躬行则可。若真谓行即是知,恐其专求本心,遂遗物理。必有暗而不达之处。抑岂⑩圣门知行并进之成法哉。

知之真切笃实处。既是行,行之明觉精察处。即是知,知行工夫,本不可离。只为后世学者分作两截用功,失却知行本体,故有合一并进之说。真知即所以为行,不行不足谓之知。云“知食乃食”等说可见,前已略言之矣。此虽吃紧救弊而发,然知行之体,本来如是。非以己意抑扬⑪其间,姑为是说,以苟一时之效者也。专求本心,遂遗物理。此盖失其本心者也。夫物理不外于吾心,外吾心而求物理,无物理矣。遗物理而求吾心,吾心又何物邪?心之体,性也,性既理也。故有孝亲之心,即有孝之理。无孝亲之心,即无孝之理矣。有忠君之心,即有忠之理,无忠君之心,即无忠之理矣。理岂外于吾心邪?晦庵⑫谓“人之所以为学者,心与理而已。心虽主乎一身,而实管乎天下之理。理虽散在万事,而实不外乎一人之心”。是其一分一合⑬之间,而未免已启学者心理为二之弊。此后世所以有专求本心,遂遗物理之患。正由不知心即理耳。夫外心以求物理,是以有暗而不达之处。此告子义外之说⑭,孟子所以谓之不知义也。心一而已,以其全体恻怛⑩而言,谓之仁;以其得宜而言,谓之义⑮;以其条理而言,谓之理。不可外心以求仁,不可外心以求义,独可外心以求理乎?外心以求理,此知行之所以二也。求理于吾心,此圣门知行合一之教,吾子又何疑乎!

(选自《传习录》)

【注释】①来书:这是王阳明对同时代的文学家顾东桥来信的回复。②次第:次序,顺序。③知食乃食:知道食,才会去吃。这是先知后行的观点。④毫厘倏忽:比喻极细微,极短暂。这里指知行虽然有先后,但是间隔很短。⑤障蔽:遮蔽,遮盖。⑥路岐之险夷:岔道是崎岖还是平坦。⑦履历:经历。⑧吃紧立教:立身及教化的重要原则。吃紧,重要,要紧。⑨俾务:使致力于。⑩抑岂:难道。⑩以己意抑扬:以自己的主观意愿来贬低抬高。⑪晦庵:朱熹,号晦庵。⑫一分一合:朱熹说“心与理”,是合起来说;说“心管乎理”“理不外乎心”,是二者分说。⑬告子义外之说:告子认为“仁,内也”“义外也”,孟子评论说告子“未尝知义”。见《孟子·告子上》。⑭恻怛(dá):恻隐,同情,哀怜。⑮义:有“适宜”的意思。


读写提示

王守仁,号阳明,明代著名思想家,是“心学”的代表人物。他认为“心外无物,心外无事,心外无理,心外无义,心外无善”,把心看作宇宙万物的本原。从选文中的“物理不外于吾心”“心即理”等说法就可以看出这一点。在知行关系上,王阳明认为朱熹开启了把“心”和“理”割裂的弊端。他针对“工夫次无先后之差”的说法,不同意“知食乃食”。认为“欲食之心即是意,即是行之始”,所以不是先知后行,而是“知行并进”。他还主张“知之真切笃实处,即是行,行之明觉精察处,即是知”的知行合一说。他对知行的看法,理论基础是心学。因为心外无理,所以知行就必定合一。但是,强调心,认为一念之动就是行,那么真正的“行”其实就得不到重视,因而后世以王夫之为代表的一些人提出了反对意见。


QQ
企业微信
扫一扫
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