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讲信修睦 亲仁善邻】主题导写
交流互鉴、发展文明,是“讲信修睦、亲仁善邻”带来的持续活力。自古以来,中华文明就以开放包容闻名于世,在同其他文明交流互鉴中不断焕发新的生命力,在借鉴吸纳中实现创新超越。张骞通西域开辟了历史上的丝绸之路,向西打开了中国与外部世界交流的大门;玄奘赴天竺取经,推动了印度佛教经典在中国的译介和传播;鉴真东渡日本,将唐朝的先进文化传至东瀛;郑和七下西洋,促进了中西贸易流通和文化交流。中华文明在凸显民族特性的同时,以开放心态吸收借鉴域外文明,在相互碰撞和交汇中实现了自我成长与创新。可以说,“讲信修睦、亲仁善邻”能带来文明的交流互鉴、发展更新,而这也让中华文明得以历久弥新、绵延不断。
【讲信修睦 亲仁善邻】问道原典1 兼爱(节选)
“兼爱”是墨家学派最重要的思想主张之一,也是墨家在那个礼崩乐坏、民不聊生的时代中竖起的最光辉的人性旗帜。“兼爱”即无等差的爱,推崇爱人如爱己身,突破一切阶级和血缘的限制,以“兼相爱”平息世间所有纷乱,达到所有人之间的和睦友善。
【讲信修睦 亲仁善邻】问道原典2 独行列传(节选)
陈重和雷义是汉代的贤臣,两人都仁义待人、关爱他人。陈重救他人之急却不留姓名、不图回报;在被别人误会怀疑时也不恼不怒,而是谦和以对,等待真相揭晓。雷义举荐有功却不居功;拯救他人性命后也不愿意接受其礼金,在其人已死、无法归还的情况下仍然没有自留,而是选择了将礼金送至官府。
【讲信修睦 亲仁善邻】问道原典3 论诚信(节选)
《贞观政要》是唐代史学家吴兢所著史书,全书共十卷四十篇,记录了贞观年间唐太宗与魏征、房玄龄、杜如晦等大臣关于治国的探讨与论争。文中唐太宗拒绝以佯怒之法试探群臣的忠心,坚持以身作则,正本清源,行大信于天下,是流传后世的一桩诚信美谈。值得注意的还有魏征的疏文,作为一位以“直言敢谏”著称的名臣贤士,魏征的疏文向来条分缕析、张弛有度。
【讲信修睦 亲仁善邻】转化镜鉴1 中华文明何以胸怀世界?
这篇文章从中华文明的文化根基入手,充分阐明了“和”是中华文明自古以来信奉并实践的发展道路。文章从纵向与横向两方面展开。纵向上,文章注重《易经》《左传》《论语》等文化经典中对“和平、和睦、和谐”等观点的阐发,更上溯到《尚书》“天下一家”的思想;横向上,通过将中华文明的和平思想与西方列强的侵略事实作对比,全面体现出中华文明突出的和平性,从根本上论述了中国始终坚守和平与发展道路、维护世界和平与稳定的必然性。
【讲信修睦 亲仁善邻】佳作共赏1 论为人处世的三种境界
作者受王国维诗词“三境界”的启发,阐释了成语中“为人处世所应有的三种境界”,中心话题非常明确。文章主体将成语安排为两两一组,分别对应了“基本准则”“关系纽带”“高尚情怀”三个层次。在“基本准则”层次,强调推己及人、换位思考的处事的基本方法;在“关系纽带”层次,强调在相处时坦诚真挚的态度,在偶然的、阶段性的相处过程中促成未定的人际关系;在“高尚情怀”层次,强调小我与大我的关系,在个人融入群体时需要确立更高远的情怀,作为前两个层次更正确地引导。全文结构清晰,层次递进,传统文化素材信手拈来,社会生活针对性强,展示出作者的品德与才识。
【讲信修睦 亲仁善邻】佳作共赏2 仁者之爱,如切如磋,如琢如磨
首段入题语言精练,指出“爱”的概念意蕴深远。对“爱”的理解越充分,对我们感受“爱”、表现“爱”就越有指导性。接下来探讨“爱”的概念,首先以“慈母手中线”“为国捐躯”等生活经验与孟子经典论述为依据,认为“爱”是“发自人内心情感、表现为利他行为”,且“总是善好的一类行动或体验”,并指出这样的“爱”对“团结人类”的重要作用。但作者不满于这个“小爱”层面的理解,从传统文化视角认识到“爱”还需要雕琢与升华,才能“以更大的爱支撑‘我’所见的世界与‘我’自己的生命”,打开了思考的视野与胸怀。最后一部分从“观念上追求爱”落实到“生活中也不断引导和规范爱”,高屋建瓴之余又脚踏实地。这篇文章不仅从“爱”的话题,更从写作思维、写作视野等方面,启示我们要不断提升,切磋琢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