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事求是
实事求是
【实事求是 知行合一】问道原典4 论知行(王夫之)
王夫之提倡行在知先,反对朱熹的先知后行。因为行比知要难得多,本着先难后易的原则,应该行在知先。他又认为王阳明的知行合一不过是“以知为行,而不以行为知”,本质上还是“先知以废行”。王夫之自己是更重视行的,他对知行二者的判断是“知可诡而行不可诡”“行可兼知,而知不可兼行”“知以行为功,行不以知为功”“行可得知,知未可以收行之效”。他特别指出,离开行追求知,高明一点的沉溺于空谈玄思,低等的就成为叛道的异端。他认为佛、道两家都犯了“离行以为知”的错误。当然,他也说过“可立先后之序而先后又互为相成。则由知而知所行,由行而行所知,亦可云并进而有功”,所以还是讲求知行合一的。
【实事求是 知行合一】问道原典3 答顾东桥书(节选)
王守仁,号阳明,明代著名思想家,是“心学”的代表人物。他认为“心外无物,心外无事,心外无理,心外无义,心外无善”,把心看作宇宙万物的本原。从选文中的“物理不外于吾心”“心即理”等说法就可以看出这一点。在知行关系上,王阳明认为朱熹开启了把“心”和“理”割裂的弊端。他针对“工夫次无先后之差”的说法,不同意“知食乃食”。认为“欲食之心即是意,即是行之始”,所以不是先知后行,而是“知行并进”。他还主张“知之真切笃实处,即是行,行之明觉精察处,即是知”的知行合一说。他对知行的看法,理论基础是心学。因为心外无理,所以知行就必定合一。但是,强调心,认为一念之动就是行,那么真正的“行”其实就得不到重视,因而后世以王夫之为代表的一些人提出了反对意见。
【实事求是 知行合一】问道原典2 论知行(朱熹)
南宋著名理学家朱熹虽然也说知行不能偏废,而且提出了“知行互发”,但是他在白鹿洞书院的学规中将《中庸》的“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作为学习的次第,行是放在最后面的。这是因为他主张先知后行,所以其实还是更重视知。上述选段中,他对“某先生只教人践”的评论是“义理不明,如何践履”。在他看来,假如没有明白其中的道理,行就只能是乱行,是无效的行。
【实事求是 知行合一】问道原典1 彭雪琴论石钟山(俞樾)
从这些讨论可以看出两点:一是人们的认识是不断深化的,二是要“求真”,需要实地考察、更需要技术手段的进步。因此,“实事求是”不是一蹴而就的,要贯穿在整个认识及实践的过程中。
【实事求是 知行合一】转化镜鉴2 卡·马克思《1848年至1850年的法兰西阶级斗争》一书导言(节选)
实事求是是马克思主义思想的精髓,也是中国革命在创造性借鉴过程中形成的毛泽东思想的精髓和基本点。“人非生而知之者”,面对无法一次性穷尽事物本质规律的情况,马克思和恩格斯选择先基于事实对规律作出推究,再根据不断增加的事实材料,修正甚至否定自己的观点。
【实事求是 知行合一】转化镜鉴1 行是知之始(节选)
选文是陶行知在晓庄学校寅会(晨会)上的演讲词。晓庄学校是一所乡村师范学校。这篇演讲词,听众的身份是师范生,是未来的教师。陶行知以简明易懂的例子和中国古代哲学理论为论据,清晰地展现了自己的“行知观”,令人如坐春风。
【实事求是 知行合一】佳作共赏1 知行消长,决于时代
“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的文章其实很难写,但是《知行消长,决于时代》这篇文章却处理得很好。作者首先从哲学的层面上肯定“知行合一”的辩证关系,然后马上进入现实层面,就到底应该是“解释世界”还是“改变世界”进行具体分析。文章的核心段落看似从反面入手,但是有破有立,观点鲜明。看似没有具体的事例,但是能以高度凝练的语句在利弊分析中,让读者联想起一个个忽视客观规律或者陷于空谈的具体例子。文章最后更是以鲜明的倾向展现了自己重“行”的立场,并将“解释世界”和“改变世界”一同纳入人类对世界的认知行为的高度,完成了对“知行合一”的第二次统摄。
【实事求是 知行合一】佳作共赏2 慧眼知山海,素履行万疆
议论文如何“华而实”?《慧眼知山海,素履行万疆》这篇文章便是一个典范。从语言上来看,文章措辞优雅,形象生动,具体还原了“听”“看”“做”的场景,让人身临其境。以第一人称的角度娓娓道来,亲切可感。从结构上来看,文章避免了面面俱的流水账的写法,既注意到了“听”和“看”的弊端,也看到了两者与“做”的内在联系,更对“做”的身进行了两个层面的深入剖析。文章情感真挚,层层推进,气韵流动,读来给人美的享受。
1
QQ
企业微信
扫一扫
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