QQ扫一扫联系
普通高中教科书 教师教学用书 语文
选择性必修上册 第三单元
提供doc可编辑文档下载:下载地址
单元教学设计举例
“人物形象”专题研究教学设计
核心任务:
感受世界文学画廊中的著名人物形象,结合课文中的具体描写分析人物的性格特点和典型意义,领略作家塑造人物形象的匠心,体悟经典人物超越时空的价值,培养独立鉴赏人物形象的能力。
通过不同类型的人物,了解人类丰富的社会生活和情感世界,增进对历史、社会和人生的认识,提升深入洞察社会的能力,逐步形成正确的道德价值观。
基本问题:
1.人物处在怎样的外部环境中?其主要冲突是什么?人物的结局或命运如何?
2.人物内心经历了怎样的动荡、变化?人物的哪些言行给你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3.人物具有怎样的思想观念和性格特点?其思想性格的形成是相对稳定还是发展变化的?
4.你觉得人物形象反映了当时社会怎样的特质?作者为什么要塑造这一人物形象?你是如何评判此人物形象的典型意义的?
5.因时代变迁,人物形象在历史发展中被不断赋予新的内涵,今天的你又探索到了哪些现实意义?
学习过程:
1.自读、自研。
围绕“人物形象专题研究”这一活动主题,自主阅读本单元四篇课文。教师可通过设计阅读任务单的方式,渗透阅读策略,引导学生思考。比如:
(1)结合文本,完成下面表格。
人物 | 环境(冲突)与命运(结局) | 特有的外貌及言语行动 | 心理活动及发展过程 | 思想观念与性格特点 | 所反映的时代特质与超时代意义 |
米考伯先生 | |||||
玛丝洛娃 | |||||
聂赫留朵夫 | |||||
圣地亚哥 | |||||
布恩迪亚 |
(2)根据图表内容,概述人物形象。
提纲:你觉得他(她)是一个怎样的人物?说出你的依据。
(3)阅读相关资料,完成比较阅读。
资料:小说中人物形象所涉及的现实原型或故事。可以由教师提供,也可以学生自行搜索。
比如:
小说人物 | 现实原型故事 |
米考伯先生 | 狄更斯人物传记中关于父亲经历的回忆 |
聂赫留朵夫与玛丝洛娃 | 法官柯尼给托尔斯泰讲述的一件真实的事 |
圣地亚哥 | 古巴老渔民富恩特斯出海打鱼,被鲨鱼袭击,回来时只剩下一副鱼骨架的事,以及海明威写的一则通讯报道 |
布恩迪亚 | 外祖父马尔克斯上校和自由派首领乌里韦将军,以及他们所经历的内战 |
思考:与现实中的故事比较,小说中的人物故事发生了哪些“变异”?作者为什么要这样塑造人物形象?对现实故事的“变异”与人物形象的典型意义之间有着怎样的联系?如今的现实生活中是否还存在这类人物?你都联想到了哪些人?
说明:人物形象不仅呈现着一个时代的生活本质、思想观念与道德价值,还象征了某一类人的生活状态,或喻指着具有普遍意义的人性问题。教师可以通过设置系列问题,引导学生思考人物形象的典型意义。注意联系当下的现实,唤醒学生的生活体验,引发其展开广泛的联想,从而更好地体悟人物形象的现实意义。
(4)以文字形式发表见解。
教师可提供一些学者的解读,比如刘建军的《荒诞世界中的无奈人生海明威〈老人与海〉对世界和人生的独特感悟》(《外国文学经典中的人生智慧》)、昂智慧的《孤独是一个永恒的主题——解读马尔克斯的〈百年孤独>》(《名作欣赏》2011年11期)等,开阔学生的思路、视野,启发学生体悟如何挖掘人物形象的内涵,如何有理有据地发表自己的看法。
2.深入合作研究。
(1)交流:选择“印象最深刻的一个人物”,按照“共同人物”分组交流自己的研习心得,在思维碰撞中获得更深刻的启发。然后综合小组同学的意见,完成对某一人物的形象分析。小组交流后,可在课堂上集中展示每一组的研究成果。
(2)思辨:英国现代小说家、批评家爱·摩·福斯特将小说中的人物分为两类,即“扁平人物”和“圆形人物”。“扁平人物”是“基于某一种单一的观念或品质塑造而成的”,性格简单、静止;“圆形人物”更类似于现实中的人,性格复杂且变化发展。福斯特认为,狄更斯的人物几乎全是扁平的,而托尔斯泰笔下都是圆形人物,“扁平人物在自身成就上是无法与圆形人物匹敌的”。对此,有些作家、评论家提出了不同的看法。比如英国文学评论家理查·豪恩认为狄更斯的人物“取自生活”,他们不但是“现实各阶级的典型和精华”,而且还表现了不同的“个性”;英国作家雷克斯·华纳认为这种“扁平”和“圆形”的说法不合情理,“谁也不会认为一件雕刻品必然要比一幅图画高明”,“真正重要的是作为整体的作品所产生的效果,而深入透彻的心理分析可能会,也可能不会增添这种效果”。你觉得作家塑造的“扁平人物”是真实而有意义的吗?你是如何看待“扁平人物”和“圆形人物”的分类与价值的?结合具体的人物形象谈谈你的看法。
(3)拓展:找到有价值的话题,在不同人物形象之间实现互文参照。
任何文本都不是孤立的,在解读某个人物形象时,如果能够与其他人物形象互为参照,往往能揭示出更深刻、更丰富的内涵。
比如,我们发现聂赫留朵夫是孤独的,圣地亚哥老人是孤独的,布恩迪亚也是孤独的。但不同历史情境下作家对“孤独”的理解是不一样或有所侧重的:聂赫留朵夫在孤独中唤醒“精神的我”,实现“道德上的自我改善”;圣地亚哥老人在孤独中战胜一切艰难险阻,维护了人的尊严;布恩迪亚在孤独中精神失常,陷入无人理解的神秘之境。
不妨以“他是一个孤独的人”为话题,引导学生在人物形象的比较中,深刻理解人类孤独的本质,体悟该如何面对永恒的孤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