QQ扫一扫联系
普通高中教科书教师教学用书 语文
选择性必修上册 第二单元
提供doc可编辑文档下载:下载地址
单元目标、编写意图
单元目标
1.通过学习本单元课文,深入了解先秦诸子百家产生的时代背景,理解先秦诸子原典的思想价值和人文内涵,进一步认识中华文明,自觉传承中华民族的文化传统,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目标。
2.读懂六篇经典文本的基本内涵,把握儒家、道家和墨家的思想特点,学习儒家或雍容或峻急、道家或简约或恣肆、墨家朴拙繁复的言说方式,结合现实生活,学习古人智慧,培养理性思辨精神。
3.在熟读成诵的基础上,利用工具书查阅资料,适当扩大阅读面,准确理解重点词句的含义,掌握重点句法、词法现象,培养文言语感,探索文言文学习规律,提高语文读写水平。
4.既要认识中华民族先秦原典的文化价值,从中汲取营养,涵泳心灵,养育人格,又要转化成为人为事的准则,如培养善良的人格,学习知其不可而为之的精神等。
编写意图
任何一种文化,要想认识清楚,都必须回到它的源头。早在1949年,德国哲学家雅斯贝尔斯在其所著的《历史的起源与目标》一书中,就明确提出“轴心时代”这个概念。他指出,人类历史上古希腊、古印度和古中国,几乎都在公元前800年到公元前200年之间,诞生了奠定各自文明基础的伟大思想家,他们又奠定了人类文明的基础。古希腊有苏格拉底、柏拉图,古印度有释迦牟尼,古中国有孔子、老子等。雅斯贝尔斯认为:“人类一直靠轴心时代所产生的思考和创造的一切而生存,每一次新的飞跃都回顾这一时期,并被它重新燃起火焰。”他还说:“人类的精神基础同时或独立地在中国、印度、波斯、巴勒斯坦和古希腊开始奠定,而且直到今天,人类仍然附着在这种基础之上。”这就是伟大思想家的价值与影响。这些思想家不仅原创了许多思想、价值和概念,而且他们的思想一直影响着今天的文化和生活。
孔子开启了诸子时代,将中国带入一个百家争鸣的文化创新时代。不同学派的思想家们著书立说,奠基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内涵,并对东亚文明乃至世界文化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学生进入到高二时,已经广泛接触过先秦诸子,如初中七年级上有《〈论语〉十二章》,八年级上有《〈孟子〉三章》,八年级下有《〈庄子〉二则》《〈礼记〉二则》,但这些课文的重点,或放在文言文阅读上,或放在对思想家的了解上,课文内容较为浅易,是一个积累的阶段,对先秦诸子的思想和言说方式,并没有提出深入学习的要求。高一必修下册第一单元,比较集中地编排了三篇先秦诸子文章,但选文主要考虑的是单元主题,先秦诸子地位不突出。因此,我们在高二选择性必修里,安排一个单元专门研读先秦诸子,使学生对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根基有一定的了解。
诸子作品以思想阐发为主,包含了现在的文史哲各学科。所以,阅读先秦诸子作品,不能仅仅把它们当作文言文来学习,还必须当作哲学经典、史学经典来读,当作文化精品来学习。本单元共安排了三课,第4课选编了儒家三篇论说,第5课选编了道家两篇短文,第6课是从《墨子》中选编的。三课分别体现了儒家、道家和墨家对时代的洞察,对社会人生的思考,在先秦诸子中有一定的代表性。
孔子关心社会,关注人生,并对此有深刻的思考,孔子的思想是一种社会伦理哲学,目标是修身养性,达成君子人格,齐家治国平天下。《〈论语〉十二章》集中围绕君子、仁、礼、道、诗等核心概念,讨论了君子人格和修身养性的问题。《大学之道》也就是为人处世之道,就是做人的根本,基本可概括为“三纲”“八目”。“三纲”是“明明德”“亲民”“止于至善”,“八目”是“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这就是儒家立身行事的总纲领。《人皆有不忍人之心》选自《孟子》,表达了孟子人性本善的思想。“不忍人之心”,就是不能狠心对待别人,“人皆有不忍人之心”,就是人人都有一颗善良的心,即人性本善。为此,孟子又推导出“四端”,即人人皆有“恻隐之心”“羞恶之心”“辞让之心”“是非之心”,进而论述“四端”对为人处世、治国理政的重要性。以上这些重要概念,对我们系统地理解儒家思想和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有着重要的意义。
以老子、庄子为代表的道家主张顺应自然,认为人生应该安时处顺,清静无为,通过摆脱社会性而保全生命,获得精神自由,这是一种独特的人生智慧,具有浓郁的浪漫气质。《老子》四章讨论了“有”与“无”、“知人”与“自知”、“胜人”与“自胜”、“成”与“败”等四对矛盾统一的概念,语言精简,逻辑严密,思辨性强,表达了老子对社会动荡和安定的辩证思考。庄子的《五石之瓠》同样体现了一种辩证思考,同是巨大的葫芦,在惠子眼里一无用处,而且还占地方,碍手碍脚;可是在庄子眼里,可以用来泛舟江湖,诗意人生。很显然,惠子是实用主义的,而庄子是审美主义的,后者超越了某些世俗观念,达到了一种“诗意地栖居”的境界。
墨家几乎是一个与儒家针锋相对的思想流派。儒家讲“仁爱”,讲有等差的爱,墨子讲“兼爱”,主张爱无差别、无等级;儒家主张“君君臣臣父父子子”,主张“亲亲”“尊尊”,讲究尊卑秩序,讲究推己及人,而墨子主张天下大同,主张不分彼此、不分厚薄亲疏。在本篇课文里,墨子认为治理天下如同治病一个道理,要找准根源,这根源就在于人们“不相爱”。如果人人做到“兼相爱”,父亲就会慈爱儿子,儿子就会孝敬父亲,臣子就会尽职尽责,君王就会礼待天下,疾病就会消除,天下必然大治。因此“兼相爱”是为人处世、治理天下的根本。这些观点很有思辨性,有一定的思想光芒。
先秦诸子的语言及表现方法对后代有着很大的影响。《论语》里有许多名言警句,像“三人行必有我师”“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等,还有200多个成语,如“因材施教”“温故知新”“三思而行”“不耻下问”等,这些名言警句和成语至今都活跃在我们的语言和生活里。所以,不了解先秦诸子,不熟悉一些诸子典故,读古代诗文就会有困难,也影响我们对现当代文学的理解。像陶渊明的《归去来兮辞》里有这样两句,“悟已往之不谏,知来者之可追”,其实就来自《论语·微子》中的“往者不可谏,来者犹可追”。像李白在《上李邕》里写道,“大鹏一日同风起,扶摇直上九万里”,其实就是化用了庄子的《逍遥游》。这样的例子不胜枚举。这就提醒我们要想学好古代诗文,必须读懂、读透先秦诸子。
本单元在内容编排上,综合考虑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思辨性阅读这两个任务群,一方面体现了传统文化、思辨性阅读的重要性,落实高中语文课程标准的教学要求,另一方面也体现了对弘扬中华文明的自觉追求。教师应指导学生认识中华文明、学习传统文化,训练和提升理性思辨素质,引导学生认识自己,规划自己的人生。同时,这几篇课文的言说方式各有千秋,个性鲜明,有的轻松对话,雍容大度;有的对比说理,言简意赅;有的用寓言故事阐明道理,想象浪漫;有的引类取譬,趣味横生。这些内容的学习,对培养学生的读写素养和写作能力,无疑会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