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指导【选择性必修上册第二单元】【教师用书】

教学一个单元,尤其是像先秦诸子这样难度较大的兼具思想性、艺术性的古代经典,可以建立一个基本原则,就是不要故步自封,不要局限在单元或篇目里,甚至在词句里打转,而应该适当打开阅读视野,开拓写作空间,做到既突出语文性,加强言语训练,又不囿于教学成见,左右勾连,前后打通,“顾左右而言中”,教学或许就能打开新的局面
首页 教学参考 教师用书 选择性必修上册 教学指导【选择性必修上册第二单元】【教师用书】

普通高中教科书教师教学用书  语文

选择性必修上册  第二单元

提供doc可编辑文档下载:下载地址

 

教学指导

 

教学这个单元,有一定的难度。原因有三:

第一,篇目和内容都比较陌生。到了选择性必修阶段,学习要求提高了,应该指导学生阅读一些较陌生的篇目,让学习有一点儿挑战性。选编一些生疏的内容,能够丰富和补充学生阅读的“过于熟悉”。阅读“过于熟悉”的内容,固然可以温故而知新,但也容易养成惰性思维。

第二,思想有些艰深,不易理解。像《〈论语〉十二章》,尽管是对话体,语句比较通俗,但十二个章句之间缺乏有机的联系,这对把握孔子的政治思想和治国理想构成一定阻碍。再比如庄子的《五石之瓠》,看故事似乎也知道大意,但细究起来又不甚了了。为什么惠子认为葫芦太大,在生活中一无用处就不对,而庄子认为用葫芦漂流四海、泛舟江湖就对了呢?庄子到底在借这个故事说明什么?体现了庄子怎样的哲学思考?庄子的观点就一定是对的吗?等等,这些问题,思考起来都颇费周折,不容易透彻理解。

第三,思维方式和言说方式不容易把握。像《〈论语〉十二章》,简短对话,微言大义,缺前因后果,缺背景交代,要想理解,需要熟读经典,前后勾连,触类旁通。这样的阅读具有相当难度,没有一定的阅读积累,很难做到。孟子和墨子,都是以类比为导引,引类取譬,而其意又不在譬喻上,言在此而意在彼,没有较高的思维能力,没有良好的思维习惯,要透彻理解也不容易。鉴于此,建议教师教学时着重考虑以下三个教学原则。

一、通盘考虑

这个单元,要完成以下几个任务:1.落实传统文化的学习,了解和理解孔孟、老庄和墨子的思想,理解六个文本的基本内涵,理解中华文明的价值和意义;2.落实文言文的学习,做到大致读懂,理解重点语句的含义,掌握一些常见的、经典的文言语法现象;3.在初步理解孔孟、老庄和墨子的基本思想的基础上,联系现实生活,能解释某些生活现象,思考自己的人生,涵养和锻造人格,磨砺自己的心性;4.落实思辨性阅读和表达,完成一篇或几篇思辨性议论文的写作,并学会议论文的审题立意,辩证思考,科学分析问题,学会理性对待生活。

当然,这里面有些问题和任务,并不是一堂课、一次教学任务,甚至一个阶段的学习就能完成的,可能需要长时间的积累,明确方向,坚持不懈,才能做好。但这些学习任务,要尽可能渗透在本单元的日常学习过程中。所以,建议教师在本单元备课之始,就要通盘考虑,而不是把它们简单分成三课进行教学,更不能当作六篇文言文进行割裂式教学。

建议统一设计教学目标(当然也要分开设计课文教学目标),统一安排课时,在“先秦诸子”这个大专题的基础上,开发若干小专题,如孔子、孟子、老子、庄子、墨子之思想特点,孔子、孟子、老子、庄子、墨子言说方式之比较,思辨性阅读与老子、孟子、墨子的论述策略,等等。要统一设计作业,包括课文理解、语句分析,文言现象梳理、写作训练(大小作文)等。讲读课文时,要注意联系课文后面的学习提示与单元研习任务,联系单元写作训练,做到融涵泳思想、砥砺人格、读懂内涵、分析语句、掌握知识、学习言说和落实读写能力于一炉。这样做,比较符合这个单元的学习内容,既融会贯通,站位高,不割裂,又能各个击破,有的放矢,学有所获。

通盘考虑”还包括与初中、高一的必修学习一并考虑。初中七八年级都选有先秦诸子的小短文,故事性强,道理通俗易懂,大部分都要求背诵;高一必修两册教材选有诸子散文,基本上都要求背诵,还有唐宋古文等。这些文章都是传统篇目,又是必修任务,学生已经学得很熟了,因此备课时要善于从这些篇目的学习中,借鉴文言学习经验,迁移经典学习方法,来帮助本单元的学习。

二、恰如其分

所谓“恰如其分”就是在确定教学内容、安排教学时间和设计教学过程时,要合情合理,科学规划,做到重点突出,落实基本学习任务,又照顾到方方面面的学习,不挂一漏万,也不偏废某一方面。大致上,要注意处理好这样几对关系:

1.专题学习与单篇学习的关系。毫无疑问,先秦诸子可以理解为一个单元的学习,也可以设计为“传统文化”或“思辨性阅读”任务群学习,还可以按照一个专题来进行教学。但单元也是由具体篇目组建起来的,也需要通过落实单篇教学来完成单元教学任务,所以单篇教学不可偏废。正因为是站在单元教学这个角度来考虑单篇教学,因此,单篇教学不必讲解得那么细致,不必每一篇都要精讲、精析,甚至一字一句抠着过关,这样一是教学时间不允许,二是不符合专题学习的要求,三是不符合高二学生独立学习文言经典的要求。比较妥当的办法是,适当讲解,举例说明,引导自主学习,加强读写训练。

2.思想涵泳与言语学习的关系。考虑到六篇短文既有哲学思想高度,又在言说方式、叙事策略和道理阐述等方面可供借鉴,因此建议教学中将思想涵泳和言语学习结合进行。具体做法是,首先把它当作文言文来学习,做到基本读懂句意、文意,但不纠缠句意、文意,个别重点词句,鼓励学生通过做知识卡片梳理整合;在此基础上追问文章的思想意义和价值,然后再总结言说方式和思维特点,这样就能做到言文兼顾。特别是孟子、庄子和墨子三家各自讲故事和阐述道理的方式,同中有异,各呈异彩,很值得学习。建议教师可以将其当作一个重点来教学,这对于学生学习记叙、描写和说理,都有启发。

3.阅读与写作的关系。先秦诸子这个单元,阅读应该是基础,是重点,也可以说是关键。要想落实好这个重点,做好这个工作,建议用读写结合的方式滚动推进。比如设计阅读任务时,可以考虑用圈点、批注或写作小片段、小感悟来辅助完成,这样能使阅读学习比较容易“看得见”,也能加强师生互动。再比如可以直接设计一个写作任务来推进阅读,微写作或是大作文都可以,写一个片段也可以,这是以写促读的方式。在考虑读写结合时,还可以考虑与课文后面的学习提示、单元研习任务和单元写作训练结合进行,让阅读滋养写作,让写作转化为阅读的收获。这样做,既可以提高学生读写的积极性,又可以提高读写质量。

4.课文学习与作业训练的关系。课文学习当然是我们教学的重点,但课文后面的学习提示和单元研习任务,以及单元写作训练,应该是一个有机的统一体,设计教学时不可偏废。一个高明的教学者,恰恰有可能从这些学习提示或单元学习任务中,找到教学的突破口来完成自己的教学。比如第一课课后的学习提示中提到对比和比喻,说诸子的文章中,都较多地运用了对比和比喻讲道理,这就是一个研读方向。事实上,在孔子、孟子、老子和庄子的文章中,都用到了这两种写作手法,这就适合开发成一个小专题,引导学生阅读和感悟。

5.语文学习与思维训练的关系。本单元六篇短文,思维训练容量都不小,而且各自的思维方式也不尽相同,这就提供了极好的思维训练素材。语文学习不可偏废思维训练,但这一点在我们实际的语文教学中,并没有得到落实和加强。本单元则提供了契机。如《<论语>十二章》的思维训练,一方面可以突出对比训练,一方面还应该学习孔子雍容大度的生活态度。孟子善于运用类比,引类取譬,讲故事浅显易懂。而同样是引类取譬,墨子又不一样,他在基本讲清楚了道理之后,又不厌其烦地反复阐述,形成一种朴拙繁复的审美效果。庄子善于联想和想象,在思维方式上又呈现出不一样的美,这种美汪洋恣肆,瑰丽无边,很有文学意味,可以说庄子是先秦诸子中最有审美趣味的哲学家。落实这一点,建议教师结合“思辨性阅读与表达”这个任务群来进行教学设计。

三、适当拓展

有难度的学习内容,有时候孤立地研读其本身,可能会出现难以克服的困难,可是如果此时适当拓展开,再读一读相关的内容,如同一性质的故事,或同一主题的描述,互文对照,困难或许不攻自破。因此建议教师在教学本单元时,可以适当提供一些拓展阅读篇目。当然应选取一些平易的内容,以降低学习难度,帮助学生理解这些深奥的思想家。这种阅读可称之为“互文性拓展阅读”。另外,阅读只在文章内部打转,可能效果不明显,可是如果跳出来,读一读作者的生平,或者读一读相关研究文章,以意逆志,知人论世,可能会豁然开朗。这种阅读可称之为“联系性拓展阅读”。

适当拓展”的意思就是,教学一个单元,尤其是像先秦诸子这样难度较大的兼具思想性、艺术性的古代经典,可以建立一个基本原则,就是不要故步自封,不要局限在单元或篇目里,甚至在词句里打转,而应该适当打开阅读视野,开拓写作空间,做到既突出语文性,加强言语训练,又不囿于教学成见,左右勾连,前后打通,“顾左右而言中”,教学或许就能打开新的局面。

QQ
企业微信
扫一扫
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