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讲信修睦 亲仁善邻】问道原典3 论诚信(节选)
《贞观政要》是唐代史学家吴兢所著史书,全书共十卷四十篇,记录了贞观年间唐太宗与魏征、房玄龄、杜如晦等大臣关于治国的探讨与论争。文中唐太宗拒绝以佯怒之法试探群臣的忠心,坚持以身作则,正本清源,行大信于天下,是流传后世的一桩诚信美谈。值得注意的还有魏征的疏文,作为一位以“直言敢谏”著称的名臣贤士,魏征的疏文向来条分缕析、张弛有度。
【讲信修睦 亲仁善邻】转化镜鉴1 中华文明何以胸怀世界?
这篇文章从中华文明的文化根基入手,充分阐明了“和”是中华文明自古以来信奉并实践的发展道路。文章从纵向与横向两方面展开。纵向上,文章注重《易经》《左传》《论语》等文化经典中对“和平、和睦、和谐”等观点的阐发,更上溯到《尚书》“天下一家”的思想;横向上,通过将中华文明的和平思想与西方列强的侵略事实作对比,全面体现出中华文明突出的和平性,从根本上论述了中国始终坚守和平与发展道路、维护世界和平与稳定的必然性。
【讲信修睦 亲仁善邻】转化镜鉴2 爱的道路
文章语言与作者的内心一样,充满了超然的勇气、真诚的心意与勃勃的力量。“这场宏伟的、不自觉的、突发的、强大的运动绝无可能是出于精明的算计,而是发自内心,发自千百万颗心”“一旦一个人承担了自己全部的命运,则慧眼见真,能渡彼岸”,这些语句通过准确使用形容词,运用反复的修辞,以及四四骈句,论述气势增强,文采气韵流畅,更能引起读者的情感共鸣。
【讲信修睦 亲仁善邻】佳作共赏1 论为人处世的三种境界
作者受王国维诗词“三境界”的启发,阐释了成语中“为人处世所应有的三种境界”,中心话题非常明确。文章主体将成语安排为两两一组,分别对应了“基本准则”“关系纽带”“高尚情怀”三个层次。在“基本准则”层次,强调推己及人、换位思考的处事的基本方法;在“关系纽带”层次,强调在相处时坦诚真挚的态度,在偶然的、阶段性的相处过程中促成未定的人际关系;在“高尚情怀”层次,强调小我与大我的关系,在个人融入群体时需要确立更高远的情怀,作为前两个层次更正确地引导。全文结构清晰,层次递进,传统文化素材信手拈来,社会生活针对性强,展示出作者的品德与才识。
【讲信修睦 亲仁善邻】佳作共赏2 仁者之爱,如切如磋,如琢如磨
首段入题语言精练,指出“爱”的概念意蕴深远。对“爱”的理解越充分,对我们感受“爱”、表现“爱”就越有指导性。接下来探讨“爱”的概念,首先以“慈母手中线”“为国捐躯”等生活经验与孟子经典论述为依据,认为“爱”是“发自人内心情感、表现为利他行为”,且“总是善好的一类行动或体验”,并指出这样的“爱”对“团结人类”的重要作用。但作者不满于这个“小爱”层面的理解,从传统文化视角认识到“爱”还需要雕琢与升华,才能“以更大的爱支撑‘我’所见的世界与‘我’自己的生命”,打开了思考的视野与胸怀。最后一部分从“观念上追求爱”落实到“生活中也不断引导和规范爱”,高屋建瓴之余又脚踏实地。这篇文章不仅从“爱”的话题,更从写作思维、写作视野等方面,启示我们要不断提升,切磋琢磨。
【实事求是 知行合一】问道原典4 论知行(王夫之)
王夫之提倡行在知先,反对朱熹的先知后行。因为行比知要难得多,本着先难后易的原则,应该行在知先。他又认为王阳明的知行合一不过是“以知为行,而不以行为知”,本质上还是“先知以废行”。王夫之自己是更重视行的,他对知行二者的判断是“知可诡而行不可诡”“行可兼知,而知不可兼行”“知以行为功,行不以知为功”“行可得知,知未可以收行之效”。他特别指出,离开行追求知,高明一点的沉溺于空谈玄思,低等的就成为叛道的异端。他认为佛、道两家都犯了“离行以为知”的错误。当然,他也说过“可立先后之序而先后又互为相成。则由知而知所行,由行而行所知,亦可云并进而有功”,所以还是讲求知行合一的。
【实事求是 知行合一】问道原典3 答顾东桥书(节选)
王守仁,号阳明,明代著名思想家,是“心学”的代表人物。他认为“心外无物,心外无事,心外无理,心外无义,心外无善”,把心看作宇宙万物的本原。从选文中的“物理不外于吾心”“心即理”等说法就可以看出这一点。在知行关系上,王阳明认为朱熹开启了把“心”和“理”割裂的弊端。他针对“工夫次无先后之差”的说法,不同意“知食乃食”。认为“欲食之心即是意,即是行之始”,所以不是先知后行,而是“知行并进”。他还主张“知之真切笃实处,即是行,行之明觉精察处,即是知”的知行合一说。他对知行的看法,理论基础是心学。因为心外无理,所以知行就必定合一。但是,强调心,认为一念之动就是行,那么真正的“行”其实就得不到重视,因而后世以王夫之为代表的一些人提出了反对意见。
【实事求是 知行合一】问道原典2 论知行(朱熹)
南宋著名理学家朱熹虽然也说知行不能偏废,而且提出了“知行互发”,但是他在白鹿洞书院的学规中将《中庸》的“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作为学习的次第,行是放在最后面的。这是因为他主张先知后行,所以其实还是更重视知。上述选段中,他对“某先生只教人践”的评论是“义理不明,如何践履”。在他看来,假如没有明白其中的道理,行就只能是乱行,是无效的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