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讲信修睦 亲仁善邻】问道原典3 论诚信(节选)

《贞观政要》是唐代史学家吴兢所著史书,全书共十卷四十篇,记录了贞观年间唐太宗与魏征、房玄龄、杜如晦等大臣关于治国的探讨与论争。文中唐太宗拒绝以佯怒之法试探群臣的忠心,坚持以身作则,正本清源,行大信于天下,是流传后世的一桩诚信美谈。值得注意的还有魏征的疏文,作为一位以“直言敢谏”著称的名臣贤士,魏征的疏文向来条分缕析、张弛有度。
首页 高中主题写作 交往之道 【讲信修睦 亲仁善邻】问道原典3 论诚信(节选)

论诚信(节选)

贞观初,有上书请去佞臣者,太宗谓曰:“朕之所任,皆以为贤,卿知佞者谁耶?”对曰:“臣居草泽,不的知佞者,请陛下佯怒以试群臣,若能不畏雷霆,直言进谏,则是正人,顺情阿①旨,则是佞人。”太宗谓封德彝曰:“流水清浊,在其源也。君者政源,人庶犹水,君自为诈,欲臣下行直,是犹源浊而望水清,理不可得。朕常以魏武帝多诡诈,深鄙其为人,如此,岂可堪为教令?”谓上书人曰:“朕欲使大信行于天下,不欲以诈道训俗,卿言虽善,朕所不取也。”

贞观十年,魏征上疏曰:

臣闻为国之基,必资于德礼;君之所保,惟在于诚信。诚信立则下无二心,德礼形则远人斯格②。然则德礼诚信,国之大纲,在于君臣父子,不可斯须而废也。故孔子曰:“君使臣以礼,臣事君以忠。”又曰:“自古皆有死,民无信不立。”文子曰:“同言而信,信在言前;同令而行,诚在令外。”然而言而不信,言无信也;令而不从,令无诚也。不信之言,无诚之令,为上则败德,为下则危身,虽在颠沛之中,君子之所不为也。

自王道休明,十有余载,威加海外,万国来庭,仓廪日积,土地日广,然而道德未益厚,仁义未益博者,何哉?由乎待下之情未尽于诚信,虽有善始之勤,未睹克终之美故也。昔贞观之始,乃闻善惊叹,暨八九年间,犹悦以从谏。自兹厥后,渐恶直言,虽或勉强,时有所容,非复曩时③之豁如。謇谔④之辈,稍避龙鳞;便佞之徒,肆其巧辩。谓同心者为擅权,谓忠谠者为诽谤。谓之为朋党,虽忠信而可疑;谓之为至公,虽矫伪而无咎。强直者畏擅权之议,忠说者虑诽谤之尤。正臣不得尽其言,大臣莫能与之争。荧惑视听,郁于大道,妨政损德,其在此乎?故孔子曰“恶利口之覆邦家者”,盖为此也。

……

贞观十七年,太宗谓侍臣曰:“《传》称‘去食存信’,孔子曰:‘民无信不立。’昔项羽既入咸阳,已制天下,向能力行仁信,谁夺耶?”房玄龄对曰:“仁、义、礼、智、信,谓之五常,废一不可。能勤行之,甚有裨益。殷纣狎侮五常,武王夺之;项氏以无信为汉高祖所夺,诚如圣旨。”

(选自《贞观政要》)

【注释】①阿:阿谀随顺。②格:来、至。③曩时:过去。④謇谔:正直敢言。


读写提示

《贞观政要》是唐代史学家吴兢所著史书,全书共十卷四十篇,记录了贞观年间唐太宗与魏征、房玄龄、杜如晦等大臣关于治国的探讨与论争。文中唐太宗拒绝以佯怒之法试探群臣的忠心,坚持以身作则,正本清源,行大信于天下,是流传后世的一桩诚信美谈。值得注意的还有魏征的疏文,作为一位以“直言敢谏”著称的名臣贤士,魏征的疏文向来条分缕析、张弛有度。

选段中,魏征综合运用了对比等多种论证思路,多处引用儒家至圣孔子的言论,加之以有气势的排比句式,最终形成了清晰有力而又婉转有致的观点表达,即为君诚信亦需慎终如始,无怪乎太宗览疏叹曰:“若不遇公,何由得闻此语!”


QQ
企业微信
扫一扫
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