QQ扫一扫联系
普通高中教科书教师教学用书 语文
选择性必修中册 第二单元
提供doc可编辑文档下载:下载地址
《记念刘和珍君》《为了忘却的记念》课文解说
记念刘和珍君
1926年3月18日,北京各界民众为反对帝国主义侵犯我国主权,在天安门前集会抗议,之后到段祺瑞执政府前请愿,不料遭到执政府卫队施暴屠戮,死伤二百余人,史称“三一八惨案”。惨案发生后,各界哗然,中外震惊。鲁迅在惨案当日所作的《无花的蔷薇之二》中愤然写下“三月十八日,民国以来最黑暗的一天”。之后,鲁迅又陆续写了《“死地”》《可惨与可笑》等文,并于4月1日写下了这篇悼念遇害青年的《记念刘和珍君》。
文章的立场、观点和态度是非常鲜明的。它愤怒控诉军阀政府屠戮爱国青年的暴行,痛斥无耻文人的卑劣言论,悼念并赞颂革命青年尤其是革命女性的英勇精神,深刻总结惨案的经验教训,激励人们在革命道路上继续前行。
全文共七节,前后勾连,构成有机联系的整体。第一、二节说明写这篇文章的缘由;第三、四、五节是“记念”的主体,记述刘和珍的生平事迹和遇难经过;第六、七节思考这次请愿运动对于将来的意义。透过这一结构框架,可以看到文章的内在思路:为什么要为刘和珍写文章写与刘和珍有关的事总结“刘和珍们”的价值和意义。
第一部分(第一、二节),关于文章缘起。分两步,先说“有写一点东西的必要”,以纪念死难者;再说为使庸人不忘却,要人们牢记这笔血债。理清这两部分思路,可以领会作者的写作意图,可以看出作者思想的深刻性。为什么当时的中华民族沦为“衰亡民族”?为什么这似人非人的世界依然能够维持?鲁迅深知其原因在于中国庸人太多,他们的良知并未泯灭,惨案也曾使他们感到悲哀,但是随着时间的流逝,其实不过是两星期,一切就淡漠了。鲁迅在《<呐喊>自序》中说,自己之所以弃医从文,就是要疗救麻木的国民,使其不再做“毫无意义的示众的材料和看客”。这里的写作缘起正显示了鲁迅一以贯之的对唤醒民众、疗救其灵魂的使命的自觉承担。
从缘起出发是常见的文章写作思路,为什么关于写作缘起说了那么多的话?换句话说就是:为什么作者在第一、二节不断围绕这一点展开?可以看出,作者借叙说写作缘起,把惨案发生两周来各方动态都概括进去了。进步力量方面,学校举行追悼会,程君深情地怀念着刘和珍,可见正义力量并没有屈服于段祺瑞执政府的淫威,他们照样悼念被诬为“暴徒”的遇难者;反动势力方面,提到了“几个所谓学者文人的阴险的论调”;对中间状态的市民,则勾画了他们淡漠的情状,此事在他们心中仅留下“淡红的血色和微漠的悲哀”。“维持着这似人非人的世界”一句,就是对当时政治形势的概括。再则,鲁迅把两周来自己感情的历程也坦陈在读者面前,这种感情就是大悲、大哀、大愤、大怒,为全文营造了浓郁的抒情氛围。
第二部分(第三、四、五节),关于烈士事迹。先依时间顺序,从平时到遇害。遇害又分两步,从事件概况到遇害细节。进一步探究第三、四、五节之间的联系,理解就能更深入一步。第三节写刘和珍,突出她的正义感、责任感和反抗精神,这样一个热血青年“欣然前往”请愿,是很自然的。所谓“受人利用”就不值一驳,使人对流言家的下劣感到可鄙、可恶。作者写刘和珍,反复写她“微笑着,态度很温和”,其意蕴是说,世上哪有这样的“暴徒”?第五节再详述
刘和珍的遇害经过,铁证如山,证明真正滥施暴虐的是段祺瑞执政府。
第三部分(第六、七节),关于请愿事件的意义。谈到请愿的意义,一般人只是肯定和赞扬,而鲁迅思想深刻之处就在于并不一味肯定,而是总结教训,提醒青年们改进斗争方式。
鲁迅在群众斗争方面确实是一位导师。他既不单纯地肯定和颂扬,也不过多地否定,把惨案当作无谓的牺牲而大泼冷水。他从“人类的血战前行的历史”规律出发,冷静地总结血的教训,告诫斗争者改变斗争方式。思路从否定的一面又转向肯定的一面,收束在高昂的呐喊声中,篇末便不致陷入消沉,可以鼓舞人们前仆后继奋然前行。鲁迅探究这次事件对于将来的意义,概括为“足为中国女子的勇毅,虽遭阴谋秘计,压抑至数千年,而终于没有消亡的明证”。这跟第二部
分的思路也是相联系的。鲁迅对于中国女性的认识,随着妇女的解放,不断为事实所证明。
在爱与恨交织的情感脉络中,文章呈现出生动的记叙、精辟的议论和深挚的抒情三者水乳交融的艺术风格。
文章在记叙刘和珍的事迹时,没有面面俱到地铺写,而是以片断式的白描,围绕自己与刘和珍的相识、交往,以点带面,勾勒出爱国青年的生平,再进一步叙述其遇害的经过,形成一种波澜起伏、生动感人的叙述效果。例如,“然而在这样的生活艰难中,毅然预定了《莽原》全年的就有她”,“然而”表明刘和珍的与众不同,“生活艰难”却“毅然预定了《莽原》全年”说明她追求真理、自强上进,这就从一个侧面揭示了刘和珍勇毅奋斗、壮烈牺牲的思想基础。再如,“常常微笑着,态度很温和”“始终微笑着,态度很温和”“始终微笑着的和蔼的”,这与她遇害时,子弹“从背部入,斜穿心肺”,“一个兵在她头部及胸部猛击两棍”,“有她自己的尸骸为证”等构成了强烈对比,一边是温暖、美好的、有生命气息的年轻女性形象,另一边则是被屠戮的身体、冰冷的尸骸,二者构成暖与冷、美与丑、生与死的强烈反差,让人在震撼中悲恸不已。
文章议论精辟,充满力量感和哲理性。作者善于运用反复、反语、比喻等手法,增强议论的表达效果。例如“真的猛士,敢于直面惨淡的人生,敢于正视淋漓的鲜血”,突出了“真的猛士”英勇奋进、无所畏惧的特点,同时整齐的节奏感增强了表现力,使人读来印象深刻。再如“中国军人的屠戮妇婴的伟绩,八国联军的惩创学生的武功”,以辛辣的反语讽刺反动军阀和帝国主义欺凌屠戮爱国民众的暴行,鞭挞了他们的卑劣无耻。“人类的血战前行的历史,正如煤的形成,当时用大量的木材,结果却只是一小块”,用“煤的形成”作比,形象阐明了革命是要付出极大代价的深刻道理。同时,这些议论都有鲁迅式的深刻与敏锐,富有哲理性。“惨象,已使我目不忍视了;流言,尤使我耳不忍闻。我还有什么话可说呢?我懂得衰亡民族之所以默无声息的缘由了。沉默呵,沉默呵!不在沉默中爆发,就在沉默中灭亡。”作者由惨象和流言而生发悲哀之情,更由此思考“衰亡民族之所以默无声息的缘由”,以“不在……就在……”的选择句式,敲响了民族存亡的警钟,呼唤着革命的到来。
文章充满爱与恨、悲与愤的交织,抒情诚挚。全文共七节,内容各有侧重,但都贯穿着一条爱恨交织的感情线索。在文章缘起部分,“我将深味这非人间的浓黑的悲凉;以我的最大哀痛显示于非人间”,奠定了感情的基础;在“记念”的主体部分,悲愤之情与叙述、议论交融,汹涌澎湃;在总结请愿意义部分,情感升华为对革命女性的赞叹,以“呜呼,我说不出话,但以此记念刘和珍君”寄托无尽的哀思。悲与愤交织下的这篇文章,不仅是一篇沉痛的悼文,更是一篇战斗的檄文,吹响了“真的猛士”奋然前行的号角。
为了忘却的记念
这篇文章是鲁迅于1933年2月7日至8日为纪念白莽、柔石等五位烈士遇难两周年而作的。本文题作《为了忘却的记念》,“忘却”与“记念”是两个意思相反的词,放在一起看似矛盾,但实际上寄寓着深刻的含义。
为了深入理解本文的标题,必须首先弄清楚“忘却”一词在文中的含义。文章开头,作者说:“我早已想写一点文字,来记念几个青年的作家。这并非为了别的,只因为两年以来,悲愤总时时来袭击我的心,至今没有停止,我很想借此算是竦身一摇,将悲哀摆脱,给自己轻松一下,照直说,就是我倒要将他们忘却了。”结尾处作者又说:“夜正长,路也正长,我不如忘却,不说的好罢。但我知道,即使不是我,将来总会有记起他们,再说他们的时候的。……”对照这两处不难看出,文中所谓的“忘却”,实际上是“摆脱”“搁置”的同义语。也就是将由战友牺牲而带来的无比悲痛暂时搁置一边,把情绪从始终支配着自己的悲痛中摆脱出来,化悲痛为力量,以更有效的战斗来纪念死者。而对于反动派杀害烈士的这笔血债,对于战友为革命而牺牲的光辉业绩,作者却是永远不会忘却的。因此,作者坚信,只要生者努力奋斗,“将来总会有记起他们,再说起他们的时候的”。因此,“为了忘却”实际上是“为了战斗”,而唯有战斗,才是对烈士的最有价值的纪念。这个标题反映了作者深切的感情、坚强的斗志和必胜的信念。
全文由五节组成。第一节,作者首先以沉痛的语句表明写这篇文章的目的,接着便按照时间线索展开记叙,回忆了烈士们遇害的时间和当时无法公开发表纪念文章的情况,并着重写与白莽的三次会面,记叙了与白莽交往的情况和他们之间的革命友谊。第二节集中写柔石,用一个“硬气”、一个“迂”,揭示出柔石耿直忠诚的性格。这节的最后,写柔石带来冯铿,简略地叙述了对冯铿的印象。第三节简叙白莽和柔石是“左联”成员,表明作者和他们之间的关系。最后谈到白莽、柔石的被捕,过渡到第四节。第四节是全文的重点,叙述柔石等青年作家被捕后的情况。分两条线索:一条是柔石等革命者被捕的经过、狱中情况和最后的牺牲;一条是作者的境遇和悲愤的心情。这两条线索交织在一起,揭露了反动派的残酷卑鄙,表达了作者对反动派的极端愤慨和对烈士们的沉痛哀悼。第五节,叙述自己“坐在旧寓里”,念及往日之事,不禁悲从中来,所以提笔著文,这就与文章的开头遥相呼应,之后进一步抒发对烈士的怀念与尊敬,表达对反动派必然灭亡、人民革命必然胜利的坚定信念。
本文是一篇合悼“左联”五烈士的纪念文章,涉及的材料比较零散,但文章的内在联系十分紧密,五节之间用悼念烈士这一线索贯穿始终,而各节之间又有比较顺畅与巧妙的联系和衔接。如文章的第一节主要叙述作者和白莽的交往过程,最后由托柔石给白莽送书过渡到第二节集中写柔石。第三节承上启下,由前两节主要回忆烈士被捕前的情况,转到第四节对烈士被捕遇难的记叙。第五节的开始,作者采用排比的句式、对照的写法:“前年的今日,我避在客栈里,他们却是走向刑场了;去年的今日,我在炮声中逃在英租界,他们则早已埋在不知那里的地下了;今年的今日,我才坐在旧寓里,人们都睡觉了,连我的女人和孩子。”这样就巧妙而自然地由往事的回忆过渡到写作的当时。这使文章中片段的回忆前后勾连照应,没有庞杂之感。
作为写人的纪念性文章,本文与《记念刘和珍君》一样,在写法上都体现了记叙、议论、抒情的浑然结合。从总体看,前三节重在记叙,第四节记叙抒情并重,第五节重在议论抒情,同时在每一节中,记叙、议论、抒情又都是有机地融合在一起的。
比如第一节着重回忆与白莽的三次会面,在朴素的记叙文字中,处处流露出他们彼此间的信赖和关怀。在忆及彼得斐集子的失落时,又通过痛感“明珠投暗”“岂不冤枉”的简短议论,表达了作者对反动派的憎恶之情。而这议论又是在叙述了文集的由来,委婉表达了这两本书的非同寻常之后进行的,这就显得自然贴切。
第二节集中写柔石,同样是夹叙夹议的。如这一节开头的记叙和议论,表明了柔石是作者在当时上海那样复杂的环境里的“一个惟一的不但敢于随便谈笑,而且还敢于托他办点私事的人”。之后仅用一个“硬气”、一个“迂”,揭示出柔石耿直忠诚的性格,并用“只要是损已利人的,他就挑选上,自己背起来”这样一句简短的议论,对柔石的崇高品质作了高度的概括。同时,这些议论也都是在对柔石具体行动的记叙基础之上进行的。
第四节中的记叙、议论和抒情更是高度融合在一起。这节先写柔石的被捕,接着谈到自己受牵连,“不愿意到那些不明不白的地方去辩解”,说明作者对反动政府的蔑视,并插入一段借《说岳全传》引起的议论,既批判了空盼“剑侠”的无稽,又嘲讽了敌来“坐化”的无益,明确地表示了“我于是就逃走”的抉择。接着叙述柔石等青年作家被捕后的情况。由于种种条件的限制,鲁迅对烈士们由被捕到遇害的情况了解并不多,确凿的,只有狱中传出的两封信(一封还没有抄下)和有关他们遇害的“一个可靠的消息”。但这一节读起来却十分生动感人,这与记叙、议论、抒情的完美结合大有关系。在这一节中,作者在叙述战友牺牲噩耗的同时,对反动派的卑劣罪行展开了一系列的议论,均具有浓郁的抒情色彩,尤其是“惯于长夜过春时”一诗,更是作者悲愤情感的高度凝聚。
本文的语言十分洗练、朴实,含义深刻,有着浓郁的抒情意味。特别值得注意的是,文中的情感并没有借助过多的感叹词之类来表达,而是在朴实的记叙中抒发的,需要细心体味。比如,五个青年作家遇害的时候,“当时上海的报章都不敢载这件事,或者也许是不愿,或不屑载这件事”,这里的“不敢”“不愿”“不屑”三个词,概括了当时大部分报纸刊物在白色恐怖下的态度,也揭露了国民党反动派的黑暗统治。再如:“天气愈冷了,我不知道柔石在那里有被褥不?我们是有的。洋铁碗可曾收到了没有?”字里行间蕴含着对柔石的牵挂、惦念之情。当写到得知烈士们被害的消息时,文中只用了“原来如此!……”这样短短的一行字来表达作者愤怒的感情:反动派竟如此卑劣凶残,柔石等人竟会遭到如此残酷的杀害,当局竟会如此对待无辜青年!这句话中的惊叹号表明了作者强烈的愤怒和震惊,省略号中则包含了许多难以尽述的愤怒和对死者的痛悼之情。
《记念刘和珍君》和《为了忘却的记念》是同一作者的两篇以写人记事为主的纪念性散文,天然地具有许多可以比较的地方,教学时应善加利用。比如,两篇文章主题相近,都是为悼念革命青年而作,即题目提示的为了“记念”;情感相通,都赞颂了革命青年的英勇,悲痛于他们的牺牲,憎恨反动势力的残暴,表现出悲与痛、爱与恨的情感交织;写法相似,都善于选取零散的片段勾勒人物画像,并呈现出记叙、议论、抒情三者水乳交融的特点;等等。这些相似之处,要引导学生归纳总结,从而体会鲁迅散文的特点。
另外,还应该关注两篇文章的不同。比如,同样都带有很强的抒情性,但前者直露显豁,情感浓厚炽烈,后者则内敛深沉,使用了不少曲折隐晦的笔法。这是为什么?其实正如鲁迅在《记念刘和珍君》中说的,“长歌当哭,是必须在痛定之后的”。前者写于刘和珍遇害后第14天,作者参加刘和珍追悼会后第7天,作者处于事件的当下期,悲愤难抑,不能自已,故而抒情浓烈直露,字字血泪;后者写于五烈士遇害两周年,激烈的情感沉淀入内心深处,故而情感虽然沉痛但不激烈波动。另外,抒情的直露恣肆到曲折隐晦,也和社会环境有关。20世纪30年代前期,国民党反动派倾力“围剿”革命,大肆逮捕、杀害革命群众,在白色恐怖方面,比段祺瑞执政府有过之而无不及,这也是“当时上海的报章都不敢载这件事”的主要原因,作者的革命斗争经验在某种程度上节制了他的抒情姿态。这些都可以统筹在“中国革命传统作品研习”学习任务群中,结合课文及相关资料展开探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