QQ扫一扫联系
普通高中教科书教师教学用书 语文
选择性必修中册 第一单元
提供doc可编辑文档下载:下载地址
教学指导
本单元四课共选取了七篇人文社会科学论著。这七篇文章跨越古今中外,内容丰富,有的论述马克思主义的社会发展理论、学习理论和认识论的基本原则问题,有的是对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中道德精神的阐发,有的涉及中西文化关于个人立身处世的哲学问题,有的是希腊先哲的智慧结晶。这些文章富有思辨性,有着严谨的论证思路,善于运用多种推理和论证方法,论述环环相扣、层层推进,语言表达准确精练,是培养“思维发展与提升”语文核心素养的良好材料。为了
在教学中更好地训练和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和思维品质,教师可以引导学生采取以下阅读方法。
1.结合具体社会历史背景,理解文章的写作意义。要读懂这个单元的几篇课文,理解文章提出和解决的问题及其现实意义,必须了解文章写作的具体社会历史背景。例如,《社会历史的决定性基础》的写作背景是19世纪90年代,随着马克思主义的广泛传播和工人运动的蓬勃发展,在德国出现了一股反马克思主义的思潮,一些宣称自己是马克思主义的“拥护者”的资产阶级理论家从各个方面歪曲马克思关于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关系的观点,把马克思的经济基础的决定性作用的观点篡改为“经济决定一切”、经济是制约历史发展的唯一因素,抹杀了马克思关于上层建筑及其意识形态的相对独立性和反作用的辩证观点。那些资产阶级理论家用唯心史观攻击唯物史观,把唯物史观庸俗化为单方面的“经济决定论”或“经济唯物主义”,篡改了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原理。这股思潮在无产阶级和广大青年中产生了极其恶劣的影响,造成了当时德国青年极大的思想混乱。恩格斯给瓦尔特·博尔吉乌斯的这封回信及时为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性进行辩护,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学习恩格斯这封信和其他几篇马克思主义理论文章,学生会遇到一些阅读障碍,教师要提醒学生先认真细读课后的“学习提示”,同时给学生补充相应的背景知识,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文章的观点及其重要价值。
教师还可以引导学生联系所学过的哲学和历史知识,主动查阅资料,把握文章论述和要解决的问题。例如《改造我们的学习》的写作背景是学生所熟悉的:王明“左”倾教条主义导致红军第五次反“围剿”失败;抗战时期党内的右倾主义者主张对国民党让步,直接导致了皖南事变。在这样的思想危机和实践教训之下,20世纪40年代前期中国共产党开展了一场整风运动。《改造我们的学习》就是毛泽东在这次整风运动开始时所作的报告。学生如果能调动已有的历史知识了解这篇报告产生的背景,就能减少畏难情绪,更好地体会报告的深远意义。
2.学习文章的论证逻辑,把握理论文章的语言特点。理论文章往往篇幅长、容量大、概念多、说理性强且语言艰涩,学生阅读时不一定逐字逐句细读,但需要在把握内容大意的基础上,理清文章脉络,把握论证思路,领略语言特点。课程标准对“科学与文化论著研习”的要求是:“学习体验概括、归纳、推理、实证等科学思维方法,把握科学与文化论著观点明确、逻辑严密、语言准确精练等特点。”本单元所选论著除了有严密推理和科学论证外,均体现了议论文语言准确凝练的特点。但不同类型的文章,如信件、报告、评论、对话录等又各有其语言特色,不同作家也有各自的语言风格,如毛泽东的文章气势恢宏又鲜活生动,苏格拉底善于用“产婆术”引导对方一步步得出结论。学生容易看到议论文的共性而忽略各篇文章的个性,教师就要适当提示。
为了把握论证思路,阅读时可以圈画出统领性或总结性的语句,如《修辞立其诚》的第2段:“‘立其诚’可以说包括三层含义:一是名实一致,二是言行一致,三是表里一致。”还要注意文中的序号和“首先”“其次”“最后”等词语,便于找出各个分论点,梳理出整篇文章的框架。“撰写内容提要和读书笔记”也是任务群的学习目标之一,教师应该指导学生灵活做笔记,可以是梳理段意、总结分论点、画思维导图、写阅读体会等。通过撰写读书笔记加深对论著的理解,还可以为选修课程“学术论著专题研讨”任务群中的“尝试写作小论文”活动打好基础。
3.联系生活实际,思考现实问题。课程标准对“选读古今中外文化论著”有“拓宽文化视野和思维空间,提高文化修养。以发展的眼光和开放的心态看待传统文化和外来文化,关注当代文化生活”的学习要求,说明教师不能只教学生读课文,还应该指引学生联系实际,立足当下去思考前人提出的观点。教师可以用问题引导学生思考:读完文章你联想到现实中的哪些事件?文中提到的问题如今还存在吗?作者的观点在当今社会还有价值吗?你还能提出什么解决方法?
除此之外,还应该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能发现现实中存在的问题,学习如何切中要害地剖析问题。例如,在“四人帮”倒台之后,拨乱反正工作依旧举步维艰,胡福明经过深入观察和思考,主笔写下《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一针见血地指出冲破“两个凡是”的思想束缚才是解决问题的关键所在。学生不仅要学习课文中的论证思路和方法,感悟作者坚持真理、敢于斗争的精神,更重要的是学以致用,能够独立思考,提高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为议论文写作打下扎实基础。
除了上述的阅读方法指导以外,教师还可以选择一个主题开展群文阅读教学。教材的“单元导语”提到:“理论对于实践有着重要的指导价值;一个人理论素养越高,就越能在实践中见微知著,行稳致远。提高理论素养的重要途径之一是努力学习经典理论著作,特别是马克思主义理论著作。”前三课都是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文章,教师可以用“理论与实践”为主题,节选一些马克思主义著作,与课文结合起来学习,如学习第1课后补充《共产党宣言》,让学生思考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确立对无产阶级革命的指导作用;将《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读本》与第2、3课组合起来阅读,可看到马克思主义理论在中国的发展和实践。通过群文阅读,能很好地表现和深化单元主题:理论在不断发展变化,并对实践产生重大的指导作用。教师可以深入挖掘文章内部的关联性,提炼出更多富有创新性的主题,选择各种类型的经典论著整合起来供学生研读,拓展学生的知识视野,引发学生多层次的思考。
理论论著研习在整体把握时有一定难度,常规的阅读教学方式会显得枯燥乏味,不容易唤起学生兴趣。因此,本单元应该灵活组织多种学习活动,如读书报告会、读书辩论赛、读书演讲会、成果展示会等,激发阅读期待,分享阅读成果。本单元选取的论著具有很强的思辨性,学生可以沿着文中的问题展开更深入的探究,例如,“单元研习任务”中就给出了很好的辩论题目:苏格拉底拒绝越狱逃跑的态度是否值得赞赏?又如,组织讨论:《怜悯是人的天性》中提到的观点与中国传统儒家思想中“性善论”有什么不同?你赞成“人性本善”还是“人性本恶”?开放的探究活动能碰撞出思维的火花,促进学生自由思考、畅所欲言,极大地提升学习热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