QQ扫一扫联系
普通高中教科书教师教学用书 语文
选择性必修中册 第二单元
提供doc可编辑文档下载:下载地址
关于单元研习任务
一、革命者大无畏的精神催人奋进,“小二黑”们反抗封建婚姻的斗争令人欣喜,“芦柴棒”们悲惨的生活引人同情……本单元的作品展现了革命斗争的不同方面,也体现了中国人民在党的领导下不断走向新生的伟大历程。阅读本单元的课文,结合具体内容,思考中国革命的伟大意义。在此基础上分组讨论:新时代的青年应该如何继承和发扬革命传统?
本任务主要围绕单元人文主题“苦难与新生”展开,落实“中国革命传统作品研习”任务群的价值观引领作用,引导学生结合作品内容,陶冶性情,坚定志向,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本单元课文在反映革命斗争方面,具有很强的代表性。从表现的阶级力量来看,《记念刘和珍君》《为了忘却的记念》集中表现进步知识分子阶层与反动势力的斗争,《包身工》展现工人阶级与帝国主义及其帮凶之间的阶级对立和尖锐矛盾,《荷花淀》《小二黑结婚》《党费》主要表现农民阶级的斗争生活。从斗争的对象来看,包括了北洋军阀、国民党反动派、帝国主义及其帮凶、日本侵略者、封建落后势力等,涵括了政治、文化、经济、军事、生活等领域。可以说,这些文章勾勒了中国现代革命史的图景,体现了中国人民在斗争中走向新生的伟大历程。在学习时,要注意引导学生结合课文内容,了解文章反映的历史背景和社会现实,体会中国革命的伟大意义——在积贫积弱、内忧外患的危机之下,中国人民以无畏的斗争救亡图存,获得新生。
虽然革命斗争生活对于大部分学生来说有一定距离,但现实生活中学生大都看过反映革命斗争的影视作品,从小学到初中也开展过革命教育活动,对革命斗争的历史背景是有认知基础的,高中阶段的革命传统教育应更多强调对该传统的进一步理解、体认,继承其精神,并结合当下民族复兴的时代背景和社会生活中遇到的实际问题,发扬革命传统,历练革命本领,使自己成为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比如随着我国经济的高速发展,很多产业对科学技术的要求越来越高,但在一些关键领域,核心技术还不具备自主研发能力,重要部件还不能够自主制造,而某些发达国家则利用科技优势打压我国,甚至阻碍中国青年学生出国学习相关技术,在这样背景下,当代青年学生更要继承革命斗争传统,不怕困难,勇于斗争,以自己的努力学习和刻苦钻研,为实现我国相关领域核心技术的“新生”打下坚实基础。
二、本单元的课文,既有纪实性较强的散文和报告文学,也有以虚构为主的小说。阅读这些作品,分析其艺术特点,完成下列研习任务。
1.《记念刘和珍君》和《为了忘却的记念》都是鲁迅为纪念牺牲的进步青年所写的回忆性散文,但在写作手法和语言表达上又各有特色。认真阅读两篇文章,用旁批的形式就这些方面作一些评点,与小组同学交流后,合作整理一个“批注本”,在班上展示。
2.《包身工》用文学笔法报道真实事件,其中的人物、事件、环境都是真实的,但又运用了较多的文学手法,如塑造形象、刻画细节、营造气氛等,以增强作品的感染力。深入阅读课文,结合具体内容,就作品新闻性与文学性的统一写一篇札记。
3.《荷花淀》《小二黑结婚》《党费》都是作家深入群众、深入生活后的创作成果,都塑造了令人印象深刻的典型形象。选择你最喜欢的一个人物形象,分析其性格特征,并结合作品的时代背景和小说中的社会环境,说说人物的典型性体现在哪里。
本任务是围绕不同体裁文学作品的艺术特点来设计的。阅读文学作品,辨体是前提。不同体式的文学作品,其艺术特点有所不同,教学中要注意开发这一类作品独特的文本价值。
这一任务由3个子任务构成:
子任务1的研习内容立足于《记念刘和珍君》和《为了忘却的记念》的写作手法和语言表达。这两篇文章是同一作者的作品,背景相似,主题相同,情感相通,在写作手法和语言表达上也有共同之处,却又各具特色,非常适合开展比较阅读和专题阅读。具体要求是为文章作旁批。旁批是一种传统的阅读方法,更是学生把阅读的内隐理解外显化的一种重要学习方式。在具体操作时,要指导学生围绕写作手法和语言表达展开,可以鉴赏分析,也可以有疑而问,例如:
(请下载原word文档,以浏览表格内容)
子任务2以写札记的形式,落实对报告文学真实性和文学性的理解,使学生更深入地了解报告文学这一文体。《包身工》是报告文学的经典名篇,要引导学生把握其新闻性和文学性相统一的特点,体会其表达效果。可以提供关于报告文学中新闻性与文学性的相关知识,提示辨析的角度与方法,使文本研习扣住文本,落到实处。
新闻性是指报告文学所反映的人物事件,必须是现实生活中真实存在的、具有新闻报道价值的真人真事。这个特点蕴含在“报告”二字之中,它意味着报告文学不同于小说创作,即它必须真实准确,不能虚构。夏衍在回顾创作《包身工》的创作时,就说:“我写的时候力求真实,一点没有虚构和夸张。她们的劳动强度,她们的劳动和生活条件,当时的工资制度,我都尽可能地作了实事求是的调查。”另外,报告文学的新闻性,也要求报告文学具有一定时效性,虽然不必如新闻通讯那样快速,但也应与社会热点、社会现象保持一定的时间关联度。文学性是指报告文学在忠实于真实的前提下,可以采用记叙、描写、议论、抒情等手法,塑造人物形象、刻画细节、营造氛围等,以此增强文章的可读性、感染力和说服力。文学性是报告文学有别于一般的新闻报道的突出特点,也是其魅力之所在。例如《包身工》中作者对包身工“芦柴棒”称呼的使用,以及对这个人物的集中描写,都体现了文学化的写人记事的笔法;再如《包身工》在叙述的关节处,常常直抒胸臆,将强烈的爱憎之情抒发出来,这也是一般的新闻报道中所没有的。
子任务3的研习内容重在小说人物形象,体会他们的精神面貌和革命情怀。在阅读革命传统文学作品时,我们时常感受到革命榜样的力量与召唤,这种人物的典型性与作者的精心塑造密切相关。该任务难在探讨人物的典型性。
典型性,是文学形象的鲜明独特个性和揭示社会生活本质的概括性所达到的程度。个性愈鲜明独特、概括性愈深刻的形象,典型性愈强。有高度典型性的形象就是典型形象,也就是典型人物。比如《小二黑结婚》中,二诸葛是农村老一代农民中思想落后的典型人物。二诸葛是个旧式农民,善良、迂腐而又胆小怕事。他一亮相就给大家表演了“不宜栽种”的闹剧,小二黑和小芹被绑到区上后,他万分焦急,但还是不忘求神问卜,埋头看卦,直到后边闹出“恩典恩典”的笑话,让人对他的守旧、迷信、顽固、怯懦啼笑皆非。这个典型人物的意义在于,深刻揭示了旧中国农村小生产者在封建观念的毒害下精神的愚昧和落后,从而说明在民主政权建立后教育农民的迫切性。
指导学生进行人物性格分析时,要扣住人物的言行与心理,并把他们放置到小说的时代背景与社会环境中去体察。研习任务的形式是口头表达与交流。考虑到该任务的难度,建议可以先进行小组讨论,形成发言提纲。
三、从小学、初中到高中,我们在语文课本中读到过很多反映革命文化的作品,在政治课、历史课上也接触过不少革命斗争的事迹,同学们自己也可能通过各种途径了解到一些英雄人物和革命故事。以小组为单位,汇集这样的材料,分工协作,编辑一本红色作品集。为作品集拟一个恰当的书名,确定合理的分类标准,还应考虑编排方式和装帧设计等。
本任务是一个由小组合作完成的语文综合实践活动。既包含了红色作品的拓展阅读,又有作品编辑的技能及相关的写作实践,是本单元学习的应用与拓展。学习组织的过程中需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在完成编辑红色作品集的任务之前,应当班级共同讨论编制优秀作品集的评价标准、小组贡献评价表,小组内部应当制订编辑计划,落实分工,以保证任务完成的质量。
二是在作品阅读与选择方面要有方向与标准。这与作品集的合理分类标准相关,建议从时代、主题、作家、文体等角度来展开,结合对现代文学史的了解,拓展阅读,挑选优秀的红色作品。
三是除了考虑书名拟定、编排方式和装帧设计之外,还可以结合作品集开发丰富的微型写作活动,如内容提要、前言与后记、旁批与点评、腰封文案等的写作。
四是关于成果的呈现形式与评价。建议以电子稿的形式呈现,条件允许的话可以考虑形成纸质稿。最后依据先前制定的评价标准进行优秀作品集的评价和小组合作贡献的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