QQ扫一扫联系
普通高中教科书教师教学用书 语文
选择性必修中册 第一单元
提供doc可编辑文档下载:下载地址
《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课文解说
1978年5月11日,《光明日报》发表特约评论员文章《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由此引发了一场关于真理标准问题的大讨论。这场大讨论的发生有着深刻的社会历史背景。1976年10月,中共中央一举粉碎“四人帮”,结束了延续十年之久的“文化大革命”。举国欢腾,人心思变,百业待举,党面临着思想、政治、组织等各个领域全面拨乱反正的任务。但是,这一进程受到“两个凡是”(即“凡是毛主席作出的决策,我们都坚决维护,凡是毛主席的指示,我们都始终不渝地遵循”)片面机械思想的严重阻碍,党和国家的工作在前进中出现徘徊局面。
针对这种状况,邓小平多次旗帜鲜明地提出,“两个凡是”不符合马克思主义,人们要完整准确地理解毛泽东思想。其他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和不少老同志也从不同角度提出,要恢复和发扬党的实事求是的优良作风,正确认识与把握理论和实践的关系,把实践作为检验真理的标准。
1977年,南京大学哲学系的胡福明撰写了《实践是检验真理的标准》,后经本人及相关人员多次修改,特别经胡耀邦审阅定稿,以《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为标题,于1978年5月10日在中央党校内部刊物《理论动态》发表。5月11日,这篇文章以“特约评论员”的名义在《光明日报》发表。当天新华社转发。5月12日,《人民日报》和《解放军报》同时转载,全国绝大多数省、自治区、直辖市的报纸也陆续转载。
一石激起千层浪,这篇文章很快引发了一场全国范围的真理标准问题大讨论,对中国社会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
文章篇幅较长,全文约6250字。开头的一段,是文章的导语,主要是提出问题,总说论证检验真理的标准的现实必要性。然后按照四个小标题分四个部分展开论述。
第一部分,论证检验真理的标准只能是社会实践。
作者先引用经典理论文献《马克思恩格斯选集》中的观点论证“一个理论,是否反映了客观实际,是不是真理,只能靠社会实践来检验”(第2段)。再引用毛泽东的观点论证“实践不仅是检验真理的标准,而且是唯一的标准”(第3段)。紧接着运用门捷列夫制定元素周期表、哥白尼的太阳系学说被证实这两个事例(第4段)论证“只有实践,才能完成检验真理的任务”。为了使论证严密有力,作者运用了马克思主义被承认为真理(第5段)及国际共运史、中国革命实践中的具体事例(第6—7段)进一步证明“检验真理的标准只能是社会实践”。
第二部分,论证理论与实践的统一,是马克思主义的一个最基本的原则。
作者辩证地论述“坚持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是否“会削弱理论的意义”,因为这一点对于澄清被“四人帮”搞得非常混乱的理论问题,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第8段)。作者先指出“‘四人帮’出于篡党夺权的反革命需要,鼓吹种种唯心论的先验论,反对实践是检验真理的标准",从而立起靶子,进行批判,证明其错误性(第9段)。“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之所以有力量,正是由于它是经过实践检验了的客观真理,正是由于它高度概括了实践经验,使之上升为理论,并用来指导实践。正因为这样,我们要非常重视革命理论。”作者以此来回应“坚持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会削弱理论的意义”的看法(第10段)。进而指出: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是被实践证明了的真理,要把它们作为武器,批判修正主义(第11段),用实践来检验新的理论(第12段)。在这一部分的结束,作者重申“坚持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就是坚持马克思主义,坚持辩证唯物主义”(第13段)。
第三部分,论证革命导师是坚持用实践检验真理的榜样。这既是论点,又是论据,用革命导师的实践活动来进一步论证“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这一部分作者主要运用经典理论文献和典型事例论证。马克思和恩格斯修改、完善《共产党宣言》的例子,证明革命导师们不仅提出了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而且亲自用实践去检验一切理论,包括自己所提出的理论(第14段)。毛泽东在编辑《中国农村的社会主义高潮》一书时多次写按语的事例,证明革命领袖一贯严格要求不断用革命实践来检验自己提出的理论和路线(第15段)。最后得出结论:革命导师坚持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的辩证唯物主义立场,保证了马克思主义的不断发展,永葆其青春(第16段)。
第四部分,是本文的结论部分,论证任何理论都要不断接受实践的检验。
这一部分首先提出要从发展的观点看待实践标准的观点(第17段),然后用毛泽东的相关观点证明任何理论都要由实践来检验,并且要不断修正,进而批判林彪、“四人帮”的相关谬论(第18—19段)。最后,基于新的历史时期的新任务、新要求,呼吁全党和全国人民:我们要有共产党人的责任心和胆略,勇于研究生动的实际生活,研究现实的确切事实,研究新的实践中提出的新问题(第20段)。
本文富于思辨性。文章谈实践检验真理的问题,引用了大量的经典著作和革命领袖的看法来证明自己的观点,极易陷入“经典不容置疑”的陷阱,但作者的论述极具思辨性。比如文章的第四部分“任何理论都要不断接受实践的检验”,“不断”强调了要运用发展的观点来看问题。作者提出:“实践是不断发展的,因此作为检验真理的标准,它既具有绝对的意义,又具有相对的意义。就一切思想和理论都必须由实践来检验这一点讲,它是绝对的、无条件的;就实践在它发展的一定阶段上都有其局限性,不能无条件地完全证实或完全驳倒一切思想和理论这一点来讲,它又是相对的、有条件的;但是,今天的实践回答不了的问题,以后的实践终究会回答它,就这点来讲,它又是绝对的。”这些论述,是辩证思维的产物,更好地证明了检验真理的标准只能是实践。
文章善于运用经典理论文献和典型事例进行论证。文章的主题是树立真理的实践标准,否定“两个凡是”;谈论的是重大的政治问题,极为敏感。要想说服读者,论据的选择十分重要。在当时特定的历史条件下,马列著作、毛泽东思想,尤其是革命导师自身的实践,是能够说服人们的最好的材料。作者在文中引用了大量的经典理论文献和典型事例,起到了很好的效果。
阅读这篇文章,对“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要有准确的理解。
①实践
实践观,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观点。马克思主义哲学认为,实践是人类能动地改造客观世界的物质活动。“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的“实践”的含义是:以人民群众为主体的、客观现实的、自觉能动的、有目的有意识的、感性具体的一种社会物质活动。
实践的主体是人,是具体的、现实中的人。作为检验真理的实践活动,它具有一定目的性、计划性,实践对象具有方向性、指归性,实践手段、途径具有评价性、选择性,实践结果具有可预测性、展望性,检验真理过程也具有曲折性、反复性。
实践主体并非孤立的个人,作为检验真理的实践主体,在最终意义上应是人民群众。人民群众是实践的主体,是历史的创造者。马克思、恩格斯强调“历史活动是群众的事业”(《神圣家族》);毛泽东强调“人民,只有人民,才是创造世界历史的动力”(《论联合政府》),“只有千百万人民的革命实践,才是检验真理的尺度”(《新民主主义论》)。
②检验
“检验”即检查、验证、鉴定、评价的意思。实践检验,是一种客观的评价活动,是检验、评价认识是否正确反映客观事物、反映的正确程度如何的活动。马克思认为:“人的思维是否具有客观的真理,这并不是一个理论的问题,而是一个实践的问题。”毛泽东指出:“只有人们的社会实践才是人们对于外界认识的真理性的标准。”检验真理的标准不是客观事物,更不能是主观认识自身,而只能是社会实践。作为检验认识的实践,本身首先应是正确的实践,只有正确的实践方有可能检验出正确的认识。从检验真理的全过程来看,检验实践和检验真理是两个不同的阶段,且前者更为重要。人类认识世界的目的是改造世界,科学的理论对实践具有指导作用,错误的认识只会产生错误的行动。因而改造世界活动本身就需要实践检验真理,应该用实践来检验认识、检验真理。实践本身是一个过程,认识是一个过程,因而检验也是一个过程。真理是一个由相对到绝对的过程,实践检验也应是一个由相对到绝对的过程,真理追求无止境,实践检验无穷尽。
③真理
真理是标志主观认识与客观相符合的范畴,是对客观事物及规律的正确反映。真理是客观的、一元的;真理具有绝对性和相对性;真理有相对真理和绝对真理、感性真理和理性真理、个别真理和一般普遍性真理、局部真理和全局真理等。
真理和价值在实践中是统一的。一方面,价值中包含着真理。任何主体对价值的追求,只要是符合人类发展、历史进步的需要,就必定能在社会实践中找到其价值依据,必然与真理追求相吻合。任何对人类生存、发展和社会进步有意义的价值活动,必定与真理的内在规定性相一致。另一方面,真理也包含价值。真理是一种正确的认识,从实践中产生,又指导实践。价值和真理是否统一,最终要靠实践来证明。实践发展总是通过证实有价值的真理、校正真理中的价值而促使真理与价值具体地、历史地统一。
④唯一标准
从逻辑判断角度看,“唯一标准”是“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谓项的判断项,“唯一”是谓项判断的量项,“标准”是谓项判断的变项。
“标准”的本义是衡量事物的准则,是作为衡量同类事物的尺度。“标准”是同类事物比较用语,“标准”针对同类事物而言,异类事物比较没有意义。“实践是检验真理的标准”命题中的“标准”是“手段、方式、途径”的意思,其含义与“标准”的本义有所不同。“真理的标准”应是“检验真理的标准”,“实践的标准”应是“以实践为检验真理的标准”,其用法属于语言习惯上的省略。从认识论的角度分析,“标准”是实践,是社会实践。以人民群众为主体的社会实践是检验认识、检验真理的最根本的标准。在社会历史发展过程中,实践标准是最根本的标准,在指向未来社会的前进过程中,“促进人类彻底解放,推动社会历史进步”是检验认识真理性的最高评价标准。
“唯一”即“仅此一个”。在“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命题中,“唯一”也是“第一”“首要”的意思,即“实践是检验真理的首要标准”。因为实践是认识的源泉和基础,主观认识自身不能检验自己,客观事物不具有联系主客观的特性;实践是联系主客观的桥梁,实践还具有直接的现实性特点,只有实践才是检验认识的标准。同时,“唯一”还是“最终”的意思,即“实践是检验真理的最终标准”。因为感性经验虽能检验感性真理,但感性真理仅属初级形式的真理,相对于真理的主要表现形式理性认识,感性经验是无能为力的。逻辑思维虽然可以作为检验真理的标准,但它仅是实践检验的补充形式,逻辑思维本身仍然靠实践来检验,科学思维绝不能脱离实践而存在。“唯一”还是“根本”的意思,即“社会实践是检验真理根本标准”。因为无论何种方式检验,从根本上都无法取代实践。社会实践是历史演进、社会发展、人类进步中的根本标准。“唯一标准”指的是社会实践是检验认识真理性的首要的、最终的、根本的标准。
综上,“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的科学理解应是“人民群众为主体的社会实践是检验认识的真理性和价值性的首要的、最终的、根本的手段、方式、途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