QQ扫一扫联系
普通高中教科书教师教学用书 语文
选择性必修中册 第一单元
提供doc可编辑文档下载:下载地址
《社会历史的决定性基础》课文解说
本文是1894年1月25日恩格斯写给德国大学生瓦尔特·博尔吉乌斯的回信。原文没有标题,标题为编者所加。恩格斯写这封信,是为了澄清德国大学生对历史唯物主义理解上的一些思想混乱。信中针对博尔吉乌斯提出的问题,精辟地阐明了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原理。
恩格斯在逝世前五年中频频与朋友和战友,与工人运动的活动家和许多国家的社会主义者及青年们通信。19世纪末,马克思主义继续在欧洲广泛传播,而1890年德国废除反社会主义的特别法,使人们的思想更加活跃。但是,人们甚至有些社会民主党党员,对马克思主义的理解水平也降低了。受德国资产阶级学者巴尔特和“青年派”的影响,反马克思主义思潮在大学生中有所泛滥,他们中的一些人对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产生了误解。有一些大学生给恩格斯写信,提出了一些问题,请恩格斯予以解答。为了有针对性地释疑解惑,坚持马克思主义,反击机会主义对马克思主义的歪曲,批判资产阶级学者的反马克思主义论调,进一步发展马克思理论,恩格斯给部分大学生回了信。
1894年1月19日,正在柏林大学学习法律的大学生瓦尔特·博尔吉乌斯给恩格斯写了一封信,向恩格斯提出了两个问题。第一个问题:是否应该把经济关系理解为生产性财富和消费性财富,或者理解为多半取决于科学状况的消费性财富的生产性质和方式?第二个问题:可否把经济关系仅视为引起其他关系、一般地说决定并影响其他关系的关系,就像“环境”对个人的影响那样?何况经济关系的特点取决于人种、创造性个人的影响,并因这些因素而变化;或者说经济结构作为唯一的创造力量决定社会状况,如同费尔巴哈就单独个人所说的,“人的食物决定其人”(《1894年1月19日博尔吉乌斯致恩格斯的信》,载于《马克思列宁主义和国际工人运动史》莫斯科1982年版第482页)。瓦尔特·博尔吉乌斯本人倾向于第二个答案。1894年1月25日,恩格斯给瓦尔特·博尔吉乌斯回信,阐述了自己的观点。
首先,阐明生产方式是社会历史发展的决定性基础,说明经济关系的含义以及经济关系对于阶级的划分和国家、政治、法律等的决定作用。恩格斯指出,历史唯物主义所说的经济关系,是指包括全部技术在内的生产方式和交换方式,它是社会历史的决定性基础,决定着阶级的划分,决定着国家、政治、法律等上层建筑的状况。他还论述了生产、技术和科学发展的辩证关系,认为“社会一旦有技术上的需要,这种需要就会比十所大学更能把科学推向前进”。在技术与科学的关系上,与其说技术依赖科学不如说科学更依赖技术,因为技术的发展直接体现着社会的需要,归根到底体现着生产的需要。生产发展的需要推动了科学技术的发展,是科学技术发展的根本动力。
其次,肯定经济条件归根到底制约着上层建筑各因素的发展,是理解历史发展的红线,同时强调上层建筑对经济基础的反作用。恩格斯指出,政治、法律、哲学、宗教、文学、艺术等上层建筑因素的发展以经济发展为基础,但在此基础上各种上层建筑因素也相互作用并积极地对经济基础发生反作用。当然,在经济关系与上层建筑的关系中,经济关系归根到底具有决定的意义“经济关系不管受到其他关系——政治的和意识形态的多大影响,归根到底还是具有决定意义的,它构成一条贯穿始终的、唯一有助于理解的红线”。
再次,分析了历史发展的必然性和偶然性的关系,论述了伟大人物在历史上的作用。伟大人物的出现是历史发展的产物。历史上某一个伟大人物的出现具有偶然性,但这样的人物一定会出现却是必然的,是由经济发展的必然性决定的。也就是说,偶然性是必然性的表现形式和补充,必然性是通过偶然性为自己开辟道路的。社会发展中通过各种偶然性来为自己开辟道路的必然性,归根到底是经济的必然性。他还指出,为了对历史作出正确的理解,一定要重视对经济史的研究,并强调要从马克思和他的著作中了解唯物史观。
文章最后,恩格斯引导大学生运用辩证唯物主义的思考方式,正确地理解和研究马克思主义,他告诫青年学生,同时也是提醒所有人:看问题要全面,不要细抠字眼,要学会把握“总的联系”。
本文在写作上有鲜明的特点。首先是针对性强,要点突出。恩格斯针对博尔吉乌斯提出的问题,同时也是针对德国大学生对历史唯物主义理解上的一些思想混乱,集中阐述了唯物史观中的两个重要原理:一是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辩证关系,二是分析了社会历史发展中的偶然性与必然性的关系。其次是结构严整,层次清晰。全文采取了“分—总”的结构,并用“1.”“2.”“(a)”“(b)”这样简洁、鲜明的方式作了标识(回答第二个问题时分了两个要点),使收信人和其他读者能够一目了然。最后是思维辩证,逻辑严密。比如,在阐述历史人物的出现是必然性与偶然性的统一时,恩格斯运用辩证思维,举了几个例子进行分析,如拿破仑、凯撒、奥古斯都、克伦威尔等,阐明了伟大历史人物的出现是历史的产物的思想。历史人物的出现具有必然性,这是由当时的社会矛盾决定的;历史人物在何时何地出现,又具有偶然性。如果否认经济发展的必然性对历史人物的决定作用,看不到历史人物产生的深刻社会根源,并夸大个人作用,就会陷入历史唯心主义;如果看不到历史的偶然性因素,就会陷入宿命论。
以下是对一些重点语句的分析:
(1)“恰巧某个伟大人物在一定时间出现于某一国家,这当然纯粹是一种偶然现象。但是,如果我们把这个人去掉,那时就会需要有另外一个人来代替他,并且这个代替者是会出现的,不论好一些或差一些,但是最终总是会出现的。”
这段话是恩格斯对伟大人物出现的必然性和偶然性的阐释。
历史唯心主义夸大伟大人物在历史上的作用,把伟大人物的出现看作一种纯粹的偶然现象。历史唯物主义科学地阐明了人民群众和杰出人物的相互关系及其在历史上的作用,并从必然性和偶然性的相互关系中,正确地论述了伟大人物的产生。
所谓“时势造英雄”,当某个时代、某种斗争需要伟大人物时,这种人物就一定或迟或早地出现。伟大人物是为着解决某种历史任务而产生的,他的出现具有历史必然性。如果没有这种人物,时代必然会造出这样的人物来:如果某一伟大人物在完成历史任务之前不幸死去,实践就一定会再推举另一个人来代替他,继续完成未竟的事业。尽管代替者在才能、品质、性格等方面有差别,但新的伟大人物的出现则是必然的。
怎样理解伟大人物出现的偶然性呢?偶然性是一种相对的东西,它作为必然性的表现形式和补充,只能在各个必然过程的交叉点上出现,而不是脱离必然性而存在的。不是任何人在任何条件下都能成为伟大人物,某人恰恰被社会选择为完成一定历史任务的伟大人物,是有条件的。从主观条件看,他所具备的才能、素质使他比别人更加适合时代的需要,更能胜任时代的重任;从客观条件看,社会恰恰能为他提供诸多施展才能的条件和机遇。只有从必然性和偶然性的辩证关系中,才能正确理解某一特定的伟大人物的产生。
(2)“恰巧拿破仑这个科西嘉人做了被本身的战争弄得精疲力竭的法兰西共和国所需要的军事独裁者,这是个偶然现象。但是,假如没有拿破仑这个人,他的角色就会由另一个人来扮演。”
恩格斯用拿破仑的例子说明必然性和偶然性的关系。
拿破仑从一个军官成为一个军事独裁者,是法国大革命后各种社会矛盾发展的产物,具有历史的必然性。在当时法国的历史条件下,客观上需要有军事独裁者这样的历史人物出现,这种人物是一定要出现的。从这个意义上说,拿破仑充当军事独裁者,有其历史必然性,他本人已具备了必要的条件。但这个角色可以由拿破仑来扮演,也可以由别人来充当。从这个意义上说,拿破仑登上历史舞台,扮演了当时法兰西社会发展的主要角色,又是偶然现象。
(3)关于“曲线的中轴线”
恩格斯在信中用“曲线的中轴线”来概括历史发展中的经济必然性和偶然性的关系,他把偶然性比作曲线,把经济必然性比作曲线的中轴线,强调曲线始终围绕着中轴线上下摆动,偶然性总是表现着经济必然性。
恩格斯强调,在研究历史时,必须善于从大量纷繁复杂的偶然性中发现它的必然性。如果把历史上这些偶然事件联系起来,从这一曲线中找出一条中轴线,那么就可以看出,这根中轴线归根到底是和经济发展规律平行的,二者基本上是一致的。
在历史进程中,国家的兴衰、历史人物的沉浮是外露的,容易看清,而隐藏在社会深处的经济根源却不容易被洞察。从表面看,各种社会错综复杂、光怪陆离,似乎都是偶然发生的,无规律可循。就研究的领域而言,对于远离经济领域的意识形态,人们看到的往往是它们之间的相互关系,特别是政治对它们的影响。愈是远离经济,愈不易看到经济对它的最终决定作用。
恩格斯指出:“如果您画出曲线的中轴线,您就会发现,所考察的时期越长,所考察的范围越广,这个轴线就越是接近经济发展的轴线,就越是同后者平行而进。”恩格斯着重强调的是:被考察的时期愈长,被考察的范围愈广,曲线的平均线就愈同经济发展的轴线接近于平行。因此,我们要善于揭示政治、思想现象所反映的经济关系,善于从整体、全过程去探求社会发展中的经济必然性,这样才能真正把握社会生活的本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