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包身工》课文解说【教师用书选择性必修中册第二单元】

记叙、描写、议论和抒情手法的综合运用,是这篇报告文学的又一大特点。包身工的状况浓缩在一天里,有生活和劳动两大方面,生活又分住宿和饮食两大方面
首页 教学参考 教师用书 选择性必修中册 《包身工》课文解说【教师用书选择性必修中册第二单元】

普通高中教科书教师教学用书 语文

选择性必修中册 第二单元

提供doc可编辑文档下载:下载地址

 

《包身工》课文解说

 

20世纪二三十年代,中国农村在帝国主义加紧侵略、各种黑暗势力残酷压迫下日益破产。靠近上海的苏北地区,每年有大量无法生存的农村姑娘被“带工”老板诱骗走,到上海的日本纱厂做包身工。包身工完全丧失了人身自由,被当作“机器”“罐装了的劳动力”,过着人间地狱的生活。另一方面,从“一·二八”事变以后,中国人民抗日情绪高涨,上海的工人运动重新抬头,日本资本家为了减少工人罢工的威胁,需要用包身工来代替“外头工人”,因此这一时期的包身工人数突然增加了。作者亲赴上海,进行了长达几个月的实地考察,目睹包身工的非人生活,用饱含血泪的笔,撰写了这篇报告文学,愤怒地揭露了这个人间地狱的真相,揭示了“没有法律,没有人道”的包身工制度必然覆灭的命运,表达了中国人必将起来反抗,粉碎自己身上枷锁的信心。

文章思路清晰,从“上午四点过一刻”出发,以双关的“黑夜”为终点,整体上沿着包身工一天的作息时间进行。通过对包身工住宿、饮食和劳动三个场面的描写,全方位地展现出包身工的悲惨生活。学习时,可以将全文分为四部分来理解。

第一部分(第1—11段):写包身工起床的情景,兼议包身工制度的产生。作者首先截取了包身工晨起的横截面来描写。七尺阔、十二尺深的地方,横七竖八地躺十六七个人,小小的空间里充斥着汗臭、粪臭和湿气,居住条件极其恶劣。晓星方隐,这些人就要被粗暴地喊醒或者踢醒,她们或者被骂为“懒虫”,或者被唤作“猪锣”,处境非常糟糕。在“面”的描写中,结合了“芦柴棒”这一“点”的具体例子,让人对这些女孩子的状况感到揪心。既然如此,她们为什么还愿意来这里呢?作者由此引出一个悬念,然后自然地介绍包身工的来历和身份,说明包身工制度产生的原因:一方面是因为这些女孩子生活困苦不得不出去谋生,另一方面是因为“带工”老板为了从中渔利极力促成。包身工实际境遇的悲惨和“带工”老板花言巧语描绘的幻象形成鲜明对比,让人初步了解到“带工”老板代表的黑暗势力的虚伪狡诈和冷酷无情。

第二部分(第12-22段):描写包身工早餐的情形,介绍包身工制度的发展。在这部分,作者首先直接描写了包身工吃早饭的情形,每天两粥一饭,偶尔能够添粥,几乎没有菜可以吃,饮食条件非常恶劣。比起之前起床时的情形,她们这时吃早饭的样子(“一窝蜂地抢一般地盛”“歪着头用舌舔""四散地蹲伏或者站立”)更让人同情;而“带工”老板娘的吝啬、冷酷、残忍,则激起人们内心深处的愤怒。读者会忍不住质疑:为什么会有这样残酷的压迫和剥削?东洋纱厂(也就是日本工厂)为什么突然增加了对包身工的使用?这时,作者转入分析,指出因为在东洋纱厂看来,包身工“可靠”“安全”“廉价”,所以他们倾向于多使用包身工。在分析的同时,作者举出“芦柴棒”遭受非人对待的例子,冷静中满含愤怒。这样将富有文学色彩的描写和调研性质的分析、说明结合起来,既富有感染力,又不失客观、理性,引人思考和批判。

第三部分(第23—47段):介绍包身工劳动的情景,揭露帝国主义工厂对工人阶级的残酷剥削。这一部分可以分成两个层次。第一层,写包身工上工劳动的情景。不出意料,包身工的劳动条件也很恶劣,劳动时间长,劳动强度大。劳动时不仅有音响、尘埃和湿气三大威胁,还有殴打、罚工钱和“停生意”三大危险,尤其是随时都可能遭遇的殴打,几乎让包身工无时无刻不面临死亡的威胁。包身工的劳动条件和第一、二部分里住、吃的条件结合起来,构成包身工悲惨生活的全貌。与包身工遭受非人待遇形成对比的是,“带工”老板、工厂老板们谋取了巨大的利益,这便是第二层的内容。在这里,作者一方面列举数字说明剥削者所谋取的利益之巨,一方面化用梭罗的话发出愤怒的声讨:“东洋厂的每一个锭子上面都附托着一个中国奴隶的冤魂!”因为黑暗势力充当帮凶,这些“奴隶”只有几乎不到三分之二的人能够做满三年,剩下没死的,也被折磨得不像人样,以致抄身婆都不愿触碰她们的身体。剥削还在继续,压迫仍在进行,作者尖锐地指出,包身工制度是帝国主义对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中国人的一种最残酷、最野蛮的剥削,从而归纳出文章的主题。

第四部分(第48—50段):总结全文,沉痛概述包身工的悲惨遭遇,愤怒控诉野蛮的吃人制度,指出黎明必将到来。作者分析了包身工制度的实质以及社会根源,指出包身工是20世纪的技术和管理方法同16世纪封建制度下的奴隶劳动结合的产物,其悲惨命运正是根源于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形态。在理性的揭露和愤怒的控诉后,作者在结尾部分表达了黎明必将到来的信心,警告剥削者“当心呻吟着的那些锭子上的冤魂”。

本文是我国现代文学史上最早的优秀报告文学之一,不仅富有深刻的思想意义,在写法上也堪称典范。文章围绕包身工制度,选取看似散乱却很典型的材料,用分散穿插的办法安排思路,结构分明,主线清晰。为了全面反映包身工的状况,作者理出了“包身工的一天”这样一条主线,在其中穿插着对包身工制度的分析和批判。写一段活动,穿插一种材料。文章的三处穿插,作为一个系列看,安排合乎逻辑。第一处写包身工来历,说明中国农村经济的破产,点明包身工制度产生和发展的条件;第二处分析包身工制度的原因,揭露帝国主义与封建势力对包身工的奴役和剥削;正是在第二处的基础上,才有第三处,在揭露罪恶的同时,进行抨击和控诉。事实描述和制度分析的交相进行,体现了本文开合自如、穿插有致、线索分明的特色,也符合报告文学以记事为主的要求。与以逻辑分类为总体思路的调查报告相比,本文既有逻辑性,清晰地记录了事情的真相,让人把握包身工的状况,又有较强的文学性,激发读者对包身工制度的愤怒和反对,对造成这个制度的帝国主义和国内黑暗势力的愤恨。

记叙、描写、议论和抒情手法的综合运用,是这篇报告文学的又一大特点。包身工的状况浓缩在一天里,有生活和劳动两大方面,生活又分住宿和饮食两大方面。作品一开头描写了包身工们起床的场面,让读者仿佛看到蜂窝一般的骚动,听到刺耳的咒骂和叫喊,然后概括地说明了这些被叫作“猪猡”的人们的身份和来源。叙述带工头的哄骗,间接说明包身契的内容,然后接着说明带工老板从包身工身上所谋取的利益,揭示剥削程度的严重,在这样的描写和说明中,初步交代了包身工的状况和出现的原因。接下来作者在继续描述包身工吃粥的场面后,尖锐地指出她们是“廉价的、不需要更多维持费的‘机器’”,并且分三点说明为什么东洋厂家对这种特殊的“机器”的需要突然增加起来。这里的分析比较长,其中穿插了“芦柴棒”的例子,使说明部分读起来并不觉得枯燥,颇有感染力和说服力。接着是描写上工的情形,这两股人的河流,像电影镜头一样清晰。紧接着这段描写,作者很自然地分析了“外头工人”的心理,结合英国工厂的情况,描述了上海这边纱厂工人面临的三大威胁。然而包身工所受的威胁还不止于此,作者在描述一般情况时,插入了带工头送礼、小福子顶皮带盘心子的描写。在描写和叙述包身工的恶劣、艰苦、悲惨的工作情形之后,作者再次及时地进行分析,用统计数据来说明外国资本家的残酷剥削。而在这样的说明和议论之后,又描写了放工时抄身婆不敢摸“芦柴棒”的身体,以及另一个包身工放工后被吊的悲惨状况,指出一个人的呻吟,代表着“百千个奴隶在黑夜中叹息她们的命运”。作者在对包身工的悲惨生活的描写达到顶点的同时,发出了沉痛的控诉和严正的警告,深刻有力,耐人咀嚼。

《包身工》是一篇优秀的报告文学作品,夏衍在回顾创作经历时曾经这样说过:“我写的时候力求真实,一点也没有虚构和夸张。她们的劳动强度,她们的劳动和生活条件,当时的工资制度,我都尽可能地作了实事求是的调查。”在行文中,作者综合运用小说、散文乃至戏剧、电影的一些富有表现力的艺术手法,向读者叙述包身工的悲惨遭遇及帝国主义、国内封建势力的种种罪恶。但是在叙述的关节处,作者常常直抒胸臆,将自身的深切感受、强烈爱憎伴随着对事实的记叙抒发出来,表现出了客观叙述和主观评判的完美融合。《光明》创刊号的社评曾经指出:“《包身工》可称在中国的报告文学上开创了新的纪录。”夏衍的这篇《包身工》对我国报告文学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QQ
企业微信
扫一扫
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