QQ扫一扫联系
普通高中教科书教师教学用书 语文
选择性必修中册 第一单元
提供doc可编辑文档下载:下载地址
《改造我们的学习》课文解说
本文是1941年毛泽东在延安干部会议上所作的报告,是关于延安整风运动的基本著作之一,标志着延安整风运动的开始。
中国共产党在历史上曾发生过几次“左”倾和右倾的错误,给革命事业造成了巨大损失。其根本原因就在于当时的领导者不从中国革命的具体情况出发,不能把马克思列宁主义理论同中国革命的实际相结合,而是从主观臆断出发,教条主义地对待马克思列宁主义理论。遵义会议后虽然曾对“左”、右倾的错误进行了纠正,但由于当时处于战争条件下,形势变化快,对这些错误思想的根源一直没来得及进行清算,机会主义和教条主义思想的影响在党内还存在着,对党的正确路线的执行有很大干扰。全面抗战爆发后,新党员大量增加,许多人出身小资产阶级,思想还没有彻底转变,这也对党的思想作风产生了一定的不良影响。在这种情况下,为了纯洁党的作风,清算“左”、右倾的思想影响,提高党的战斗力,党在1941年发动了著名的延安整风运动,对全党和全体干部进行了一次深刻的马列主义教育。延安整风运动期间,毛泽东先后作了《整顿党的作风》《反对党八股》的报告,作为整风运动的指导性文件。
《改造我们的学习》这个标题中,“我们”是指全党的同志,特别是党的干部;“学习”是指全党同志的学习,特别是指对马克思列宁主义的学习。这篇重要报告,不仅在当时对党的整风运动具有指导意义,而且在当今这样一个新的历史时期,对于我们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伟大事业仍然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中学生学习这篇文章,对于提高自己的思想水平、树立理论联系实际的正确学风,也是非常必要、非常有益的。
本文论证结构十分严密。
开头的一句话是全文的引论部分,也是提出问题的部分,表明写作目的,即“我主张将我们全党的学习方法和学习制度改造一下”。课文主体的几个部分中,前三部分是本论部分,用来分析问题,说明为什么要改造我们的学习;第四部分是结论部分,提出具体的做法,即改造我们的学习的途径。
全文的论证结构是:提出主张—阐述理由一提出建议。
第一部分先从正面来讲,提出“中国共产党的二十年,就是马克思列宁主义的普遍真理和中国革命的具体实践日益结合的二十年”。先从对马克思列宁主义的认识角度,对比地说:“我党在幼年时期”认识是肤浅、贫乏的,“现在”认识深刻、丰富多了。再从历史发展进程的角度讲了三个时期“一百年来”“第一次世界大战和俄国十月革命以后”“抗日战争以来”,说明马列主义真理与中国革命实际相结合的重大意义。最后一句话小结这一部分,指出“所有这些,都是很好的现象”。这“很好的现象”就是指马列主义与中国革命实际“日益结合”。
第二部分笔锋一转,指出“我们还是有缺点的,而且还有很大的缺点”。其表现是:(1)不注重研究现状(第4段);(2)不注重研究历史(第5段);(3)不注重马列主义的运用(第6段)。第7段是对前面的总结,并指出“这些都是极坏的作风”。第8—11段是说危害:(1)根据“想当然”发号施令(第8段);(2)对自己的历史一点都不懂,只剩下了希腊和外国故事(第9—10段);(3)谬种流传,误人不浅(第11段)。第12段作小结,指出上面的现象是客观存在的,不可等闲视之。
第三部分是将主观主义和马列主义的不同态度对照着讲。先讲主观主义的态度(第14-16段)。其表现是:对现状不作系统的周密的研究,对历史只懂希腊不懂中国,对马列主义理论的研究是无的放矢的。其类型可分为两种:(1)研究工作中的教条主义;(2)实际工作中的经验主义。其特点是:只凭主观,忽视客观;夸夸其谈,华而不实。其危害是:害人、害己、害革命。其实质是:反科学、反马克思列宁主义,是党性不纯的一种表现。再讲马克思列宁主义的态度(第17—18段)。其表现是:对现状作系统的周密的调查和研究;对历史,不是割断,不单懂希腊,还要懂中国;对马列主义的理论是有的放矢地研究。其特点是:有的放矢,实事求是。其实质是:党性的表现,是理论和实际统一的作风。
第四部分是结论部分(第19—23段),提出具体的“改造我们的学习”的方法,具体有三条,简而言之就是:(1)研究周围的环境;(2)研究中国的历史;(3)理论联系实际。最后一段对这一部分进行小结,指出“我们在学习问题上的这一改造”,“一定会有好的结果”。
从论证方法看,第一部分以叙代议,按时间顺序梳理了中国共产党二十年来的实践,证明普遍真理与具体实践的结合,是使中国革命面貌为之一新的重要因素。第二部分主要用的是例证法,列举了研究现状、研究历史、学习经验和真理三个方面“极坏的作风”的具体表现。第三部分主要用的是对比法(主观主义态度与马列主义态度对照)、引证法(引用马、恩、列、斯的教导)和喻证法(用芦苇、竹笋的比喻来阐释自己的观点)。
前三部分的关系不是简单的并列关系。第一、二部分之间是正反对照关系,第一部分写得简略,第二部分写得相对详细些。第一、二部分与第三部分之间是层进关系。
本文语言准确、鲜明。作者善于使用口语、成语和文言词语,善于运用修辞手法,使语言生动活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