单元目标、编写意图【教师用书选择性必修中册第一单元】

学生通过拟写提纲,查找资料,提炼观点,在思维碰撞的过程中,深化对所学理论和社会生活的认识,借以检验本单元的学习成果,同时促进理性思维的内化和语文素养的全面提升
首页 教学参考 教师用书 选择性必修中册 单元目标、编写意图【教师用书选择性必修中册第一单元】

普通高中教科书教师教学用书 语文

选择性必修中册 第一单元

提供doc可编辑文档下载:下载地址

 

单元目标、编写意图

 

 

单元目标

 

1.通过本单元的学习,理解经典理论文章中蕴含的对社会、历史和人生的认识,并尝试用历史事实和亲身经历审视文章的观点及其秉持的价值观念,获得思想启迪。领会文章的理论价值,把握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科学方法,发展科学思维,提高理论素养。

2.掌握理论文章的阅读方法,学会在阅读时抓住主要概念,把握核心观点,理清论述思路。在把握基本内容的基础上,尝试联系写作背景或结合其他学科所学,理解理论文章的思辨性、针对性、现实性和批判性,思考其理论价值和实践指导意义。

3.把握理论文章的特点,学习文章论述问题的辩证思维和严密逻辑,体会这类文章严密、准确的语言表达,探究文章在选择和运用材料方面的特点及其论证风格,提高阅读理解社科类理论文章的能力。

4.尝试运用相关理论对现实问题进行辩证分析,有理有据地阐述自己的见解,深化对所学理论和社会生活的认识,增强理性思维能力,提升具体情境中的语言运用能力。

 

 

编写意图

 

本单元对应“科学与文化论著研习”学习任务群,人文主题定位于“理论的价值”。课程标准指出:“本任务群研习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论文、著作,旨在引导学生体会和把握科学文化论著表达的特点,提高阅读理解科学文化论著的能力。”本单元所选论文属于社会科学论文,共选取了恩格斯、毛泽东、张岱年、卢梭等大家的七篇经典文章。这些选文均有一定的思想深度,内容兼综中外,观点深邃,批判性强,逻辑推理严谨,论证严密。学生通过学习,能够体会理论阐述的魅力,把握理论分析的方法,培养理性探索的精神,也可以拓宽文化视野,开阔胸襟,在人文和思维两方面都会获得极大提升。

本单元七篇文章可分为两个板块。前四篇可看作第一板块,文章以马克思主义思想理论为中心,涵盖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确立时期、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过程中的抗战时期和社会主义建设时期等不同时期,揭示了不同历史阶段的社会特点、社会思想领域的重要认识问题和马克思主义者的立场、观点及思维方法。后三篇文章可以看作第二板块,是以立身处世的思想认识为中心,从自我到自我与他人的关系,再到自我与社会的关系,阐述了真诚、怜悯心和坚持正义等问题。两类论文思想内容丰富,涵盖面宽广,观点鲜明,富于思辨性,论述方法各具特色。学生在阅读这些经典文章的过程中,既可以走近各领域的巨擘,感悟他们的唯物史观、学习观、实践观,也能提升自己思维的逻辑性、批判性、严密性。

《社会历史的决定性基础》是一篇论述经济因素与历史发展、上层建筑关系的文章。作者恩格斯是全世界无产阶级和劳动人民的伟大导师,马克思主义创始人之一。文章针对当时资产阶级理论家歪曲马克思思想的现状,以丰富的历史知识为基础,进行辩证的理论分析,澄清了一些重大理论问题,充分体现了马克思主义的辩证唯物史观。学生在了解作者基本信息、写作时代背景和基本观点的基础上研读本文,可以深化对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的认识,思维也会得到锻炼和提升。

《改造我们的学习》和《人的正确思想是从哪里来的?》两篇文章,分别写于抗日战争时期和社会主义建设时期,是指导当时中国共产党开展工作的政论,又是精辟的理论著作。文章高屋建瓴,展示了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的强大思想力量。学生通过梳理文章的论述思路,分析文章各部分的逻辑关系,可以增强思维的逻辑性;在联系写作背景把握基本内容的基础上,可以学会如何论述才能增强文章的针对性和现实性;在阅读中,可以深切体会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实践过程,增进对马克思主义的认识,同时深化对《社会历史的决定性基础》一文的理解;此外,通过品味文章酣畅淋漓的论述气势和作者以口语、成语、对联等入文的写作特点和表达效果,可以提升“语言建构与运用”的语文学科核心素养。

《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是一篇深刻体现马克思主义认识论基本原理的文章。该文于20世纪70年代末发表于《光明日报》,引发了全国关于真理标准问题的大讨论,这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过程中的一大里程碑事件。学生通过对这篇课文的学习,可以深刻认识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基本原理,了解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建设的艰辛历程,把握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在不同阶段显现出的不同特点;同时可以学习文章运用经典理论文献和典型事例,在演绎推理中展开论述的写作方法。

《修辞立其诚》和《怜悯是人的天性》两篇文章,分别对长期以来哲学领域探讨的重要话题——“真”和“善”进行阐释,在内容上从如何做好自己,到如何与他人相处,层层深入,情理相融,体现出浓厚的理趣。《修辞立其诚》一文基于“诚”这个核心概念,由修辞到为人,展开了深入的思考和阐述,强调做人要“说真话、讲实话”,对引导学生学会做人具有深刻的现实意义。《怜悯是人的天性》则从“善”的角度切入,指出怜悯心是一种善,是人类最普遍和最有用的一种美德,这对于如何调节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具有重要启示。学生在把握文章思想观点及其秉持的价值观的过程中,可走近哲学家、思想家,聆听他们的声音,从中感悟大家们深刻的人生智慧,激发理性的探索精神,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同时在探究中学习文章在材料选择和运用上的特点及其论证风格。

《人应当坚持正义》是一篇以对话形式展开理论思辨的文章,体现出浓厚的“劝说”风格和严密的逻辑性。该文在内容上有助于拓宽学生对“正义”内涵和相关概念的理解,使学生的精神世界得到充实。学生可通过梳理柏拉图如何一步一步使谈话对象的思路进入自己逻辑轨道,把握在对话中展开理论思考和理性思辨的方法,洞悉其逻辑思维框架;同时感受柏拉图从小事中挖掘深层意义的功力。文章运用对话式语言,对象意识鲜明,语言平实又富于引导性,既以理服人又生动活泼。这些都为学生学习生动、富于思辨性的“劝说”艺术提供了范本。

本单元三个研习任务均围绕“科学与文化论著研习”任务群强调的“旨在引导学生体会和把握科学与文化论著表达的特点,提高阅读、理解科学与文化论著的能力,开阔视野,培养求真求实的科学态度和勇于探索创新的精神”来设计。七篇课文按两条线分为两大部分进行设计。这样有利于贯彻群文阅读的教学追求。

任务一:学习前四篇以马克思主义思想理论为中心的文章,联系实际写下收获等学习任务,是对高中语文课标任务群中强调的“撰写内容提要和读书笔记,学习体验概括、归纳、推理、实证等科学思维方法,把握科学与文化论著观点明确、逻辑严密、语言准确精练等特点”的学习目标的具体落实。

任务二:学习后三篇以立身处世的思想认识为中心的文章,要求学生概括观点,表达自身认识,开展辩论,深化对这几篇文章基本观点的理解,同时提升学生在具体语言情境中正确运用祖国语言文字进行交流沟通的能力。

任务三:在综合学习课文的基础上,根据研习任务所设计的实践活动的要求,让学生自选感兴趣的任务参与交流讨论。学生通过拟写提纲,查找资料,提炼观点,在思维碰撞的过程中,深化对所学理论和社会生活的认识,借以检验本单元的学习成果,同时促进理性思维的内化和语文素养的全面提升。

QQ
企业微信
扫一扫
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