QQ扫一扫联系
普通高中教科书教师教学用书 语文
选择性必修中册 第二单元
提供doc可编辑文档下载:下载地址
《党费》课文解说
1934年,中国工农红军主力突破了蒋介石反动派向中央根据地瑞金的围攻,开始了艰难而伟大的长征;留下一支部队在闽粤赣边区领导群众坚持敌后斗争,一边寻找机会打击敌人,一边通过一条条看不见的“交通线”,与各地地下党组织保持着联系,领导着斗争。当各地组织因敌人“移民并村”被搞乱后,党组织又马上命人下山把“并村”以后的地下党组织联络起来,沟通各村党支部和中心县委——游击队的联系。《党费》的故事便发生在这样的背景下。小说叙述了当时对敌斗争中的一个故事,反映了闽粤赣边区的革命者热爱党、热爱红军,在党的领导下艰苦顽强地与敌人进行斗争的史实。
小说可以分成五个部分。
第一部分(第1段):写“我”每次缴纳党费时,就会想起1934年秋天的事。倒叙开头,点明这是“我”在和平年代里经常会想起来的往事,甚至想起来便会“心里一热”,说明这件事情有很特别的意义,制造悬念,引发继续阅读的兴趣。
第二部分(从“1934年是我们闽粤赣边区斗争最艰苦的开始”到“下山和地方党组织取得联系”):“我”受组织委派,去八角坳找失去联系的黄新。通过描写“我”与魏政委的对话,交代故事的背景和事情起因,突显当时革命形势的严峻,也突出了找到黄新的重要性。面对严峻的形势,革命者表现出了大无畏的革命精神,“我”欣然领命,准备去与黄新重新建立联系。
第三部分(从“接受了这个任务”到“可是谁知道事情就出在这句话上头呢”):叙述了“我”第一次和黄新联系的情形。小说先介绍了接头任务的简要情况,引出故事主人公黄新。接下来重点写第一次接头的情况。因为敌人的无情镇压,八角坳沉寂萧条,“活像个乱葬岗子”,没有多少活气,但是“我”凭着把握的信息,在熟悉的歌声的指引下,找到了黄新。此处的环境描写突出了肃杀的气氛,为接下来刻画人物奠定了基础;而对主人公“我”的直接心理描写则更突出了革命者不畏艰险的气概。与黄新相认后,通过“我”的观察,作者对她的描写从外表到内心,越来越深入。一开始,从外观、衣着、言行等方面粗线条勾勒黄新的主要特征,让人初步感受到她的朴素、警惕、机智、热情;当她知道“我”是谁以后,喜出望外,喜极而泣,表现出对革命战友的天然的亲切和信任,对敌人反动派的痛恨。在这样的描写中,作者还插入对黄新生活环境的描写,借助这种艰苦的环境凸显了革命者的坚强意志,让人对她产生由衷的敬佩和信任。
所以,“我”很放心地把党组织交付的任务交代给她。在这一段的结尾,黄新主动缴纳党费,表现出对党的事业的忠诚;我的婉拒和随口的一句话,引发黄新“缴实用的东西”的思考,为下文情节的发展埋下了伏笔。
第四部分(从“过了半个多月”到“妈妈,就是党啊”):写“我”第二次跟黄新同志联系,以及黄新同志不幸牺牲的经过。这一次,“我”再次到了八角坳,看到了专心腌咸菜的黄新,亲眼看到她为了革命事业,不惜苛刻对待自己可怜的孩子。作者的叙述看似不动声色、冷静,实际上饱含情感,表现了对革命者的主动牺牲精神的赞美以及“我”对同志的热爱。但是,作者并没有沉浸在对战友的怜惜中,故事的节奏到这里陡然一变,惨烈的敌我斗争第一次直接出现:白匪把八角坳团团围了起来,目标是抓捕“我”。危急关头,黄新果断地决定牺牲自己,指导“我”保存实力,并且将“党费”———大筐咸菜和她的孩子一起托付给了“我”,所以“我”只能眼睁睁地看着同志被敌人抓走,直到一切平静下来。一场惊险的搜捕和反搜捕的斗争以黄新的牺牲、“我”的保存而结束了。悲壮的牺牲虽然已经完成,但是悲壮和痛惜却通过对“我”的心理状态的描写延续下来,让人读完久久不能平静。
第五部分(从“当天晚上”到结束):故事的尾声,“我”带着黄新同志的嘱托,回到了山上。因为黄新同志的主动牺牲,危险解除,“我”逃过了敌人的搜捕。故事节奏从极度紧张变得舒缓下来,“我”带着黄新同志的嘱托,带着她准备的特殊党费,回到山上,和大家一起去完成未竟的革命事业。节奏的变缓,并没有改变情感持续蓄积的态势,作者继续用饱蘸情感的笔墨描写了“我”和魏政委的沉痛心情,表达革命必胜的信念。故事就此结束,黄新用自己年轻的生命,换来了同志的生存;正是千千万万这样的烈士,让伟大的革命事业继续进行下去,换来了新中国的诞生。
王愿坚说:“我们的革命先烈和前辈,不但用生命和鲜血为我们今天的幸福生活铺平了道路,并且给我们留下了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精神财富。”教学中应通过这篇小说,引导学生感受这种精神财富,体悟幸福生活的来之不易,珍惜当下,为建设一个更美好的国家而努力。
《党费》是革命历史题材作品中具有代表性的佳作,教学中可以引导学生从以下方面把握小说的特点。
第一,通过典型环境塑造人物形象。典型人物生活在典型环境之中,典型环境是人物生活、斗争、成长的场所,离开了典型环境,人物就像离开水的鱼,没有生存能力。在小说中,作者这样展示环境:黑沉沉的,无声无息,“活像个乱葬岗子”,阴森可怖。这时,作者描写“白鬼”在有气无力地喊叫,打破了寂静,反而加重了环境的狰狞和阴沉。这种对一个村庄的描写,也是当时血雨腥风的社会现实的写照,用以突出革命斗争的艰苦卓绝。作者还通过“我”的眼睛,描述了黄新的家:一间泥糊的窝棚,北墙根是个稻草铺成的地铺,上面一堆烂棉套子,墙角是个黑乎乎的砂罐,阁楼上堆着一些破烂家具和甘蔗梢简陋杂乱,根本不像一个家。作者把人物置于这样恶劣的环境中,反衬出她不顾自己,一切为了党和人民的革命事业的革命斗志和坦荡襟怀,突出她为了“把红旗再打起来”而作出牺牲的崇高品质。
第二,细节描写绘形传神,体现了人物的特征。文中写“我”第二次来到黄新家,从破门口看到她家的情形时,有很感人的细节描写:有气无力的孩子倚在妈妈身上,妈妈正忙着装咸菜,轻易见不着油盐的小孩受不了饥饿的折磨,忍不住用指头蘸盐水,放在口里吮着,并抓了一根腌豆角往口里填,黄新“瞅了瞅孩子,又瞅了瞅箩筐里的菜”,然后夺过那根菜,孩子哇地哭了。天下哪有不疼爱孩子的母亲呢?黄新“瞅了瞅孩子”这个动作,体现出一种微妙而复杂的情感——孩子多么可怜,瘦骨嶙峋,正需要营养,正让人心疼;但是“又瞅了瞅箩筐里的菜”——同志们在山上很艰苦,正等着这些给养,好去打败敌人。于是,她狠心地夺过了菜。这个看似没有人情味的动作,饱含的却是对党和人民深深的爱,是一种大爱。通过这个细节,黄新这个人物的形象立体鲜明起来,也为她在后文选择为革命献身作了不可缺少的铺垫。黄新牺牲前,“我”要跑,她却命令“我”躲在阁楼上,把孩子托付给“我”,总之,她决计承担一切后果,也要换同志的安全。然后,叮嘱“我”撤退的路线,嘱托“我”把咸菜带走,把孩子带上山,特别是那个嘱托孩子、一语双关的细节——“孩子,好好地听妈妈的话啊”,感人肺腑,一个细心又温情、果敢又刚强、慈爱又忠诚的母亲、革命者的形象跃然纸上。
第三,用第一人称进行叙述,贴近读者,让人感动。这篇小说用的是第一人称,从“我”的视角讲述故事,以倒叙的方式来叙述,一方面,使得故事显得真实可感,增强了小说的感染力;另一方面,“我”的受限的视角,隐去了一些枝蔓情节,突出典型的场景、细节,凸显人物形象;此外,小说通过第一人称“我”为媒介,把自己对黄新的感情融入其中,感染、影响着读者,使读者加深了对黄新的认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