单元目标、编写意图【教师用书选择性必修中册第三单元】

从单元研习任务的设计来看,要求学生研习的内容,涉及史实、人物、史述、史评、史识等方面,内容更广泛,目标也更为集中和深入
首页 教学参考 教师用书 选择性必修中册 单元目标、编写意图【教师用书选择性必修中册第三单元】

普通高中教科书教师教学用书 语文

选择性必修中册 第三单元

提供doc可编辑文档下载:下载地址

 

单元目标、编写意图

 

 

单元目标

 

1.了解历史,尊重历史,以史为鉴,继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提升对中华文化的认同感、自豪感,增强文化自信。

2.研习史传作品,领略人物风采,理解史家对笔下人物的认识和评价,理解古代史家的历史观念,鉴赏作品的叙事艺术。

3.研习史论作品,把握论者的观点和论述方式,学习作者思考社会现实问题的态度和方法,鉴赏作品的说理艺术。

4.丰富文言文的语言积累,学会在具体语境中分辨词语的意义和用法,把握古今汉语的差异与联系。

 

 

编写意图

 

本单元属于“中华传统文化经典研习”学习任务群的第二个专题,设计宗旨是围绕历史类散文作品的研读,引导学生了解中国悠久的修史传统,考察这类作品在中国文化史上的贡献,把握中国人善于以史为鉴的思维方式;学习史传文学的叙事艺术,理解作品中融入的史家观念和个人情志;把握史论作品的说理艺术,理解作者观察历史的角度,分析作品的表达特点,辩证思考论述的合理性与不足;同时,通过阅读作品,丰富文言文的语言积累。

单元主题界定为“回到历史现场”,既是对相应学习情境的界定,又指明学习的策略。意在引导学生在阅读历史类散文作品时,要联系历史背景,回到特定的历史文化现场,结合时代因素、作者的思想经历,客观、辩证地认识作品中的人物,理解史家观念、史评立场。学习策略具体说来包含两个方面:

1.品评历史人物。既要将传记人物放回历史现场,体会他们的现实处境,理解其人生选择和道德坚守,认识其历史地位和对后世的影响;又要超越历史,立足当下,客观评价历史人物,认识他们的局限性和不足,从中汲取经验教训;同时,要跨越时代,领略优秀历史人物的精神品质,感受他们精神世界的坚韧、美好、高洁、无私、勇敢,丰富我们的心灵世界。

2.品评历史类作品。既要将史传作品和史论文章放回历史现场,把握其中蕴含的史家观念,分析作者看待历史的角度,认识作品在当时的意义及其对后世的影响,比如司马迁纪传体史传作品的开创意义,《过秦论》的观点在西汉初年的合理性等;也要超越时代,审视作者的立场,辩证分析作品的不足,认识史家修史观念的局限性、评论者看待历史或论述方式的偏颇和缺陷。

为此,教材精选四篇经典作品,编为三课,从历史撰述和历史评论两个角度切入,引导学生分别研习史传文学和史论散文;并设计四个单元研习任务,分项落实以上学习目标和学习策略。

中国历来重视历史书写,历史著作在中国古代文化典籍中占有重要的位置,有着优良的传统,其中最为突出的就是忠于历史、秉笔直书的实录精神和通过史书“善善而恶恶,褒正而嫉邪”(章学诚《文史通义·史德》)的叙述传统。从《左传》《国语》记事记言,到《史记》开创纪传体例,再到《汉书》《后汉书》《三国志》等赓续其精神,唐宋以来杂传繁荣,中国的史传文学不断发展,积累了大量优秀作品,对后世文学的发展影响深远。前两课选取的即是《史记》《汉书》这两部史学著作中的经典篇章《屈原列传》和《苏武传》。这些文章,以历史人物为中心,选取恰切的历史事实,精心剪裁,展现人物生平和时代风貌,表现出史家的历史观念和对人物的评价。

《史记》开创以记人为中心的纪传体例,深刻影响着后世史学的发展和文学创作,被誉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鲁迅《汉文学史纲要》),有着崇高的文学地位。《史记》中的优秀传记很多,《屈原列传》是其中较为独特的一篇。文章将屈原的生平事迹放在楚国日趋衰亡的大背景下展现,既有对史实的粗笔勾勒,又有对细节的工笔描绘;既揭示了屈原个人的身世浮沉与国家生死存亡的内在联系,展示出天下归于统一的背景下其性格和命运的悲剧性,又充分彰显了屈原睿智深刻的政治远见、坚贞不屈的高洁志向、九死未悔的爱国情怀以及可与日月争光的人格魅力。与其他许多传记不同,文章在叙事中融入大段的议论,叙评结合,论中有情,辞多寄托。吴楚材、吴调侯《古文观止》评论说:“史公与屈子,实有同心。”教学中,不妨联系《报任安书》中司马迁对自己“发愤著书”心迹与志向的表露,引导学生体会司马迁寄托在屈原身上的情感,思考二者跨越时空的精神联通。

《汉书》是一部“包举一代”的纪传体断代史,展现了西汉广阔的社会生活和各种人物的精神风貌。班固秉持封建正统的史学观念,其史识不及司马迁,但也有一些篇章颇为精彩,《苏武传》即是其中的名篇。文章以时间顺序记叙了苏武出使匈奴、因变被扣、力拒威逼利诱、苦守北海、持汉节不失的事迹,通过灵活选取人物的典型语言,凸显人物性格特征,生动刻画了苏武这一个性坚强、内心坚定、忠贞自守的爱国者形象。文章以叙事为主,不发议论,却通过精妙的选材、合理的裁剪、鲜明的对比,“于序事中寓论断”(顾炎武《日知录》卷二十六),表达了对苏武的敬佩、赞美与高度的评价。

教学这两课,要注意引导学生在精读两篇课文的基础上,结合以往所学的史传文学作品(如初中教材中的《周亚夫军细柳》《陈涉世家》,高中必修上册教材中的《鸿门宴》),并拓展阅读《史记》中的其他经典篇章,如《信陵君窃符救赵》《廉颇蔺相如列传》等,深入探究中国古代史传文学的叙事艺术。

中国人重视历史撰述,其中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重视历史的借鉴作用。宋神宗评价司马光主持编写的《资治通鉴》,认为其“鉴于往事,有资于治道”,就是对这一功能的精当描述。中国历史撰述绵延不绝,史论文章也非常发达。古人写史论,用贾谊的说法,就是“观之上古,验之当世,参以人事,察盛衰之理,审权势之宜",即秉持以史为鉴的态度,旨在总结历史经验教训,为现实政治服务,并非空发学术讨论;写政论文章,阐发意见和建议,也往往从三皇五帝、从文武周公谈起,在历史中寻找立论的合理性。有时候政论、史论并不能截然分开。第三课就选取了两篇史论文章。

历史上有一些朝代,“其兴也勃焉,其亡也忽焉”(《左传》),如秦朝,如五代之后唐,其勃兴而速亡的历史教训令后人十分关注,分析其兴亡的文章层出不穷。论秦亡,以《过秦论》最为著名;论后唐,则以《五代史伶官传序》为佼佼者。

汉初,民生凋敝,百姓急需休养生息,贾谊创作《过秦论》上中下三篇,总结秦的过失,以为汉王朝巩固统治的借鉴。教材选取最为知名、也是中学语文教材传统篇目的上篇。文章铺排叙述,利用六国与秦国的对比、陈涉与六国的对比,分析秦横扫而得天下与迅疾而失天下的原因,指出“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的道理,意在劝诫汉朝统治者应该汲取前朝教训,与民休息,安民养民。贾谊以赋体写史论,多用夸张、对比,通篇一气贯注,气势充沛,铺张扬厉。

《五代史伶官传序》是一篇典型的史论,叙述后唐庄宗前期横扫诸国、意气扬扬,很快却众叛亲离、死于乱箭之下的史实,借助前后对比,指出其灭国亡身实出于人事,印证“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的道理,对北宋王朝的统治有一定的借鉴意义。文章纵说盛衰之理,从一个细微的角度切入,以散体写史论,文字平易晓畅,简洁生动,感慨遥深。

教学这一课,要注意引导学生拓展阅读相关史料或其他史评文章,了解文章评论的历史事实,在此基础上开展思辨性阅读,既要体会文章论述的合理性,理解中国人传统的思维方式和说理方式,也要注意发现文本论述中的局限和不足。

围绕任务群的学习要求和单元的学习目标,教材设计了四项循序渐进、逐层深入的单元研习任务。

研习任务一,可概括为“史实与人物”,旨在引导学生以“历史人物纵横谈”专题讨论会形式,把握课文中的叙事内容,梳理其中涉及的人物的生平,分析其成败得失,学习从历史角度客观评价历史人物;同时落实人文主题的学习,把握人物的精神品质,获取精神力量,或从人物经历中汲取经验教训,获得启示和借鉴。

研习任务二,可概括为“史述与史裁”,旨在引导学生探究史传文学的叙事艺术。子任务1,重在引导学生梳理课文内容,把握传主的生平经历,或作者史评中引述的历史事件;这一任务的设计,同时具有从作品中概括和提取有效信息的训练价值。子任务2,旨在引导学生联系以往所学,拓展相关资料,探究以《史记》《汉书》等为代表的中国史传文学的叙事艺术,就其中一点,深入研习,撰写短论或以幻灯片形式,在班级分享。

研习任务三,可概括为“史识与史评”,旨在引导学生理解史家对笔下人物的认识和评价,把握论者的观点和论述方式,对文本进行思辨性阅读。子任务1,旨在引导学生从文本中体会班固对苏武的认识和评价,尝试借鉴司马迁“太史公曰”的表达方式,以短评的方式阐发自己对历史人物的看法。子任务2,引导学生聚焦两篇史论文,在理解文章观点,把握其立论基础和论述方式的基础上,辩证思考其论证中的瑕疵或漏洞,以议论文的形式,展开质疑和辩驳。

研习任务四,可概括为“积累与建构”,旨在通过归纳文言文中三种常见的特殊句式,落实文言文学习中的语言积累与建构要求,引导学生及时总结积累,学会借助古今汉语的贯通性理解文言语句,把握古今汉语的差异和联系。

需要说明的是,必修教材也有一些史传作品和史论文章,前者如必修下册第一单元《烛之武退秦师》《鸿门宴》,后者如必修下册第八单元《阿房宫赋》《六国论》,本单元的学习与必修教材有何区别呢?

同类文体的学习,自然有共通的地方,比如史传作品的研读,都要关注文本对历史事件的叙述、对历史人物的描绘,发现史家的历史观念等;而史论文章的研读,也要关注文本借助怎样的历史事实,表达了怎样的见解,对社会现实有怎样的针对性等。但本单元的学习与之前相比更为专题化。必修教材同类文章的学习散见在不同单元中,旨在落实思辨性阅读的学习要求,突出其作为思辨性文本和思辨性阅读例子的特质;而本单元是一个完整的历史类散文专题研习单元,要引导学生了解中国古代重视历史书写的传统,把握历史叙事和历史评论的表达特点,考察这两类作品在中国文化史上的贡献。从单元研习任务的设计来看,要求学生研习的内容,涉及史实、人物、史述、史评、史识等方面,内容更广泛,目标也更为集中和深入。除了教材中涉及的两类文本外,教师若有余力,还可以引导学生拓展阅读古代史学类论文,如刘知几《史通》中的《直书》《曲笔》,章学诚《文史通义》中的《史德》,或者现代人撰写的关于古代史学的文章,如翦伯赞《怎样研究中国历史》等,更有助于学习目标的完成,也会使单元的论题更为丰富。

QQ
企业微信
扫一扫
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