QQ扫一扫联系
普通高中教科书教师教学用书 语文
选择性必修中册 第三单元
提供doc可编辑文档下载:下载地址
教学指导
本单元的四篇课文均为传统篇目,也是经典的文言语篇,有的课文篇幅较长,对于高二学生来说,需要掌握和梳理总结的文言文知识较多,相关文化背景的障碍也比较大,需要学习的“精神内涵、审美追求和文化价值”也较为复杂。因此,教学要特别注意学习的有效性,关注学科核心素养,注意落实语言的建构与运用。建议依托教材的课后“学习提示”,首先注意落实单篇学习的基础性要求和相关语文活动;在此基础上,依托单元学习要求,分层实施,完成贯通性的学习任务。在完成这两级任务的过程中,落实本单元的人文主题要求和课程标准的学习任务群要求。
从“中华传统文化经典研习”任务群要求的角度,根据教材单元目标、课后“学习提示”及“单元研习任务”,将各单篇学习要求分别梳理如下:
《屈原列传》:(1)领略《史记》所展现的屈原的人物风采(包括屈原的政治远见、高洁志向、爱国情怀以及人格魅力等),体会司马迁寄托在屈原这一形象中的情感,进而了解司马迁通过《史记》表现出来的抗争精神和进步观点。(2)理解作者在叙事中融入大段议论的用意,鉴赏作者将屈原的生平事迹放在楚国日趋衰亡的大背景下来展现的叙事艺术,进而体会司马迁所创造的以记人为中心的纪传体史书特点,了解《史记》的实录精神。
《苏武传》:(1)了解苏武出使匈奴、因变被扣、力拒威逼利诱、苦守北海、持汉节不失的事迹,理解个性坚强、内心坚定、忠贞自守的爱国者形象,体会苏武毫无私念、一心报国的胸怀,领略人物风采,感悟民族气节,弘扬民族文化。(2)鉴赏人物的典型语言,鉴赏作品精妙选材、合理裁剪、善用对比、“于序事中寓论断”的叙事艺术。
《过秦论》:(1)把握作者观点“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反对暴政、提倡仁政。理解写作目的:针对西汉初年的社会实际,劝诫汉朝统治者应该汲取前朝教训,与民休息,安民养民。(2)学习说理方法:铺排陈述,利用六国与秦国的对比、陈涉与六国的对比,分析秦得天下与失天下的原因,进而提出观点。鉴赏说理艺术:以赋体写史论,多用夸张、对比,通篇一气贯注,气势充沛,铺张扬厉。
《五代史伶官传序》:(1)把握作者观点:“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理解写作目的:为北宋王朝的统治提供借鉴。(2)学习说理方法:对比后唐庄宗前期横扫诸国、意气扬扬,很快众叛亲离、死于乱箭之下的史实,指出其过错,进而印证观点。鉴赏说理艺术:纵说天下大事,却从一个极细微的角度切入,以散体写史论,文字平易晓畅,简洁生动,感慨遥深。
从落实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的角度,学习史传作品《屈原列传》《苏武传》,还要注意培养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担当意识,精忠报国、振兴中华的爱国情怀,崇德向善、见贤思齐的社会风尚,孝悌忠信、礼义廉耻的荣辱观念;学习史论作品《过秦论》《伶官传序》,还要注意学习其中革故鼎新、与时俱进的思想,惠民利民、安民富民的思想。这些,都属于重要的中华传统美德和传统文化核心思想理念。
此外,继续丰富文言文的语言积累,重点学习和总结词类活用现象,在具体语境中分辨词语的意义和用法,把握古今汉语的差异与联系。
以下谈谈本单元的教学建议。
在文言文教学中,课堂上讲授式教学的比例大一些是正常的,但也要注意通过创设情境,把课内外阅读资源整合起来,设计好自主合作探究式学习活动,让学生更好地发挥学习的自主性,开展积极的语言实践活动,丰富阅读体验,实现真实学习和有效学习,从而提升学生的核心素养。
要处理好上述关系,首先,要以真实学习和有效学习为抓手,避免烦琐讲解,保证学生丰富的语言实践活动。
语言方面,教学中要注意针对学生的理解难点,通过布置预习作业、线上研讨、圈点批注、填写任务单等形式,了解学生弄不太懂的词语和句子,布置学生讨论解决,对于其中共性的语言难点或文化背景难点,教师作有针对性的讲解分析。“学习提示”里不容易落实的地方,如《过秦论》要求全文背诵,可以与课文理解同步进行,借助表格任务单支架,边理解边背诵;也可边诵读边记忆,在体会文辞之妙的同时,逐步落实背诵要求。研究经典文本中不同版本的注解,了解不同之处,让学生说更认同哪一种并谈自己的理由,通过交流讨论,再去查阅更多的工具书或资料,寻找答案。这样的探究性、开放性活动,直接面向有效理解的问题,也有助于让学生学会在具体语境中分辨词语的意义和用法,把握古今汉语的差异与联系。
阅读、写作方面,要让学生在真实学习情境中,开展积极的语言实践活动,有自己的思考。不能仅满足于简单的字句翻译和知识讲解,要启发学生体会历史人物的“现场”处境,理解其人生选择,认识其历史地位和对后世的影响。以《苏武传》为例,不能简单贴个“爱国”标签了事,也不能简单地照应初中学过的“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理念,把苏武当成这句话的又一个例子而已,而是要通过有效的语文活动,让学生的生命在场,独立研读文本,产生切己体察和积极思考。史论类作品,要重视落实本单元的研习任务:“你是否认同作者的观点?他们的论证是否有可商榷之处?”有思辨含量的讨论,其意义不仅在于思维发展与提升,更大的价值在于能够引发学生的学习热情,产生积极的语言实践活动,从而实现学科核心素养的整体提升。
其次,注意“多角度、多层面地组织主题学习单元”,如有条件,可以借助多样的读写主题多作联系性、拓展性阅读,体现本单元文化传承方面的较高要求。可以联系学习过的古代作品,引导学生积累古代作品的阅读经验,可以多勾连具有相同背景、历史因素相关的课文。如学习《屈原列传》,相关复习篇目有《周亚夫军细柳》《鸿门宴》,拓展篇目有《报任安书》《孔子世家》《廉颇蔺相如列传》《信陵君窃符救赵》等。特别是《报任安书》,仔细体味感悟司马迁的情感思想历程,学生可以发现,司马迁笔下的人物或与司马迁本人之间有着众多的相似之处,或是司马迁心目中理想人格的代表,从中可以体现出“言为心声,文如其人”的逻辑联系。再如,学习《过秦论》上篇,通过阅读拓展篇目《过秦论》中、下二篇,可以更好地理解作品时代背景、实际观点和写作意图;通过回顾复习篇目《阿房宫赋》《六国论》,可以更深入地体会本文的写作特点。但也要注意,教学要紧紧围绕单元目标来开展,注重落实语文素养,不要把语文课上成历史课。
第三,关于情境和活动,本单元的单元导语“回到历史现场”,照应了任务群“在特定的社会文化场景中考察传统文化经典作品”的要求。“单元研习任务”一的“历史人物纵横谈”活动,就是基于这样的具体情境的活动。这是语文活动中典型而常见的一类活动,通过贯通式的活动,学生综合本单元所学,经交流、研讨、修改、提高,最终形成发言稿。所学知识、所经历的学习过程、所积累的学习经验,就是一种有效的学习成果,能够迁移到学生的其他学习活动中。教师如自行设计情境和活动(如教学设计示例中的“端午文化建言”),一方面,应该注意从“我”出发,关注学生兴趣,关注学生的个体体验和真实思考,把活动设计得鲜活而有吸引力;另一方面,也要注意任务群要求中的“以客观、科学、礼敬的态度,认识作品对中国文化发展的贡献”,保持对作品的敬畏之心,避免在生活化、趣味化的同时,把语文学习变得浅易化,偏离历史文化场景,偏离学科核心素养要求。
第四,关于阅读与写作任务的融合。本单元读写结合的活动较多,包括查资料,做笔记,运用评点方法记录自己的感受和见解,写每课的读书笔记和读后感,为“历史的评说”活动准备研究报告和发言提纲,等等。设计举例中提供多个写作题目,因课而设,不要求全部完成,供教师根据实际情况选择使用,但要注意检查落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