QQ扫一扫联系
普通高中教科书教师教学用书 语文
选择性必修中册 第三单元
提供doc可编辑文档下载:下载地址
单元教学设计举例
教学设计一
核心任务:
在本单元整体学习的基础上,组织一次主题为“历史人物纵横谈”的专题讨论会。
围绕这一活动,理解作品的基本思想与主张,体会作品的精神内涵,认识其对中国传统文化的贡献。在整体把握作品内容的基础上,引导学生认识《史记》《汉书》等著作的思想价值和文化价值。
起始课,教师先根据“单元研习任务”一布置这一任务。
选择的历史人物来自史传,可以“家国困境中的悲剧英雄”为方向;选择的历史人物来自史论,可以“雄霸天下后的悲剧收场”为方向。选择的历史人物,可结合“单元研习任务”二的子任务1,根据课文和相关资料,撰写人物年表、行迹地图、研究报告;如引用课文以外的资料,要注明完整出处,作好记录。经师生研讨取舍,确定汇报发言的内容。
明确单元评价要求及标准,以此次活动成果作为平时成绩。质量分数,由学生互评和教师评析共同组成。
本设计更注重课文之间的关联,对于群文阅读和拓展阅读考虑得多一些。
学习活动一:学习《屈原列传》和《苏武传》
用4课时完成以下任务:(1)阅读相关资料,积累《史记》《汉书》《离骚》《天问》《招魂》《哀郢》《国风》《小雅》《吊屈原赋》《服鸟赋》等作品知识和作家知识,并了解每一篇课文相应的历史背景。(2)落实文言文学习中的语言建构与运用要求,引导学生及时总结积累,梳理所学作品中常见的文言实词、虚词、特殊句式,注意古今汉语的联系和区别。逐步完成“单元研习任务”四。(3)在疏通文意的基础上,运用勾画圈点等阅读方法,深入品味经典语句,把握文中的重要观点和价值取向。(4)注意阅读内容与现实生活的联系,鼓励学生写读书笔记和读后感。
1.《屈原列传》教学,建议2课时。
教学提示:除上述四项任务,本课涉及的作家作品知识较多,可提前布置课前作业,要求学生查阅相关资料,填写下面的表格。
(请下载原文档,以浏览表格内容)
2.《苏武传》教学,建议1课时。
本课虽为自读课文,但文字量大,且班固行文喜用古字简省避复,为理解文本造成一定的障碍,须注意给学生留出足够的时间,确保读懂,并有所积累。
(1)填写任务单表格1:苏武的事迹与精神品质
(请下载原文档,以浏览表格内容)
(2)填写任务单表格2:张胜、卫律、李陵
(请下载原文档,以浏览表格内容)
阅读思考:苏武所具有的守节爱国、坚忍不拔、忠诚勇敢的道德精神在现代社会具有什么意义?
课外拓展阅读:比较《史记·李将军列传》中关于李陵的部分和《汉书·李陵传》,谈谈《史记》和《汉书》在选材和描写方面有何不同。
3.整合式学习任务
针对《屈原列传》和《苏武传》,完成“单元研习任务”三的子任务1。
注意:这部分不但是“单元研习任务”中的要求,也是课后“学习提示”的要求,应予以重视。一方面,深化对两篇文章的阅读,理解班固对苏武的认识和评价,把握《屈原列传》叙议结合的特点;另一方面,迁移运用,学会对历史人物进行评价。
可在此基础上作随文写作训练:选择一篇自己过去写的写人记叙文习作,学习运用叙议结合的方法,对自己的作文加以润色、修改、改写,提高写复杂记叙文的能力。
学习活动二:学习《过秦论》和《五代史伶官传序》
用3课时完成以下任务:(1)阅读资料,了解贾谊、欧阳修的相关知识,梳理课文相应的历史背景知识。(2)落实文言文学习中的语言建构与运用要求,引导学生及时总结积累,梳理所学作品中常见的文言实词、虚词、特殊句式和文化常识,注意古今汉语的联系和区别。逐步完成“单元研习任务”四。(3)在疏通文意的基础上,运用勾画圈点等阅读方法,深入品味经典语句,把握书中重要观点和价值取向。(4)注意阅读内容与现实生活的联系,鼓励学生写读书笔记和读后感。
1.《过秦论》教学,建议2课时。
教学提示:除四项基本任务,探讨一下,课文《屈原列传》节选自《史记·屈原贾生列传》,为什么司马迁会把屈原与贾谊写在一起?有兴趣的同学可以课下读一读原文。
也可结合“单元研习任务”二的子任务1,围绕“历史的评说”这一话题,从本单元课文中提取有效信息,根据《过秦论》的叙述,做一份秦的兴亡简史。有美术基础的同学,还可尝试制作“秦帝国的崛起与灭亡”漫画海报,并与同学合作,从课文中摘取原文作为漫画的解说词,课堂留时间,作集中展示和立意解说。
2.《五代史伶官传序》教学,建议1课时。
教学提示:关于《五代史伶官传序》的写作方法和论述风格,为节省时间,可与《过秦论》对比讲解或按照下表自行归纳。
(请下载原文档,以浏览表格内容)
《五代史伶官传序》与《过秦论》的突出差异,除了上述写法的不同,还应注意到:《过秦论》是典型的史论,而《五代史伶官传序》既是史论,也是史传中的一篇书序。为体会这一差别,可以布置学生创意写作“过后唐论”,查阅后唐史料,参照《过秦论》陈述、铺叙史实的写法,对“系燕父子以组,函梁君臣之首”的过程加以补充、展开,尽量采用铺叙的写法,运用对比手法组织材料。
3.单元活动
落实“单元研习任务”三的子任务2。
史论中可商榷之处,就是论述中的局限和不足,包括立论基础和论述方式(可参见本书“关于单元研习任务”部分)。对于可商榷之处,学生的意见也许不尽一致,如有不同意见,可以组织讨论,甚至是辩论,但要注意言之有据、言之有理。
以《过秦论》为例,教师可以据此设计任务。可按照如下研习主题分成三组,学生任选其一参加,完成任务后,做小组讨论,全班课堂汇报。注意突出活动的语言属性和思维属性。
(1)秦王朝的施政失误之处究竟何在?李存勖因何快速崛起?又因何以更快的速度衰亡?学生查询、阅读史籍和现当代的一些史论,经整理、提炼,小组汇总,形成一份简短的报告,阐述有关这一话题的研究现状和动态,存在哪些学术争论,与课文作者观点相比又有哪些不同,当时的作者有无可能有这样的认识,其原因是所谓“历史局限性”还是作者有自己的论述针对性,小组成员各自有何见解,有什么样的分歧和共识,等等。
(2)《过秦论》中列举的一些史实与客观历史过程可能并不相符,《五代史伶官传序》中用来支撑观点的史料偏少。学生可以查询资料,比较、查验史料,然后就论据的准确性、充分性提出完善意见。
(3)文章概括史实,然后直接得出结论,从逻辑的角度说,属于归纳推理,存在严密性不足的问题。可以改写文章提纲,看看能否用演绎思维的方式来修改,使之论证更严密。以《过秦论》为例,可以从仁义与治国的关系人手,查阅孔子、孟子(或贾谊之前的其他思想家)的广为接受的政治主张、经典言论,再去比对秦的兴亡过程是否符合这一判断;也可以从《过秦论》的中、下篇中寻找线索,然后重新整合论证思路。
课后思考:“生于忧患,死于安乐”是否可以作为《过秦论》《五代史伶官传序》的共同主题?
学习活动三:“历史人物纵横谈”的专题研讨会
总体要求:在读书笔记和读后感的基础上,整理一份发言提纲,然后在讨论会上发言。经过讨论,完成一篇不少于700字的文章。建议2课时。
活动流程:
1.围绕“历史的评说”这一话题,从本单元课文中提取有效信息,为历史人物屈原、苏武、秦始皇、李存勖等整理一份简略的人物年表,或绘制行迹地图。教师布置展示学生完成的历史年表、地图、读书笔记等作品。学生在这一环节解说自己的立意或收获,也可向全班同学推荐对撰写发言提纲有帮助的参考书。随后教师、学生作点评分析。学生在此基础上,经思考,初步提出自己感兴趣的一个或多个发言话题。
2.教师讲解拟题原则及内涵。历史人物、切入角度及内容提示,参考本书“关于单元研习任务”部分。初中学过的课文中的周亚夫,《鸿门宴》(《项羽本纪》)中的重要人物如项羽、刘邦、张良等,可作为备选,或与本单元中的历史人物联系和对比。学生还可以联系必修下册的单元人文主题(如第五单元“抱负与使命”、第八单元“责任与担当”),确立自己的观点。观点的确立,须秉持客观、科学、礼敬的态度。除了体现所学作品的基本思想与主张,还要注意体现精神内涵,认识其对中国传统文化的贡献。教师组织讨论,学生互提意见,经讨论、借鉴,学生修改、确定自己的发言题目。
3.学生整理自己的发言提纲,然后在讨论会上发言。其他同学作好记录和摘录,其间,教师、学生作交流、点评、分析。
4.完成一篇不少于700字的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