QQ扫一扫联系
普通高中教科书教师教学用书 语文
选择性必修中册 第三单元
提供doc可编辑文档下载:下载地址
关于单元研习任务
一、展开厚重的历史长卷,形形色色的历史人物纷至沓来。读着他们的故事,我们会产生不同的情感,也会对人物作出评价。深入阅读本单元课文,把握历史人物的生平经历,理解其人生境遇,分析其成败得失,与同学一起,组织一次主题为“历史人物纵横谈”的专题讨论会。从课文涉及的主要历史人物中选择一位,谈谈你对他的认识和评价,以及从他身上汲取的精神力量或获得的经验教训。先整理一份发言提纲,然后在讨论会上发言。
任务一旨在引导学生把握课文内容,梳理作品中主要人物的生平,把握其人生境遇分析其成败得失,学习从历史角度客观评价历史人物。同时落实人文主题的学习,把握人物的精神品质,获取精神力量,或从人物经历中汲取经验教训,获得启示和借鉴。
本单元课文涉及的主要历史人物有屈原、苏武、秦始皇赢政、后唐庄宗李存勖。前二者是文章以褒扬的态度着力描绘的人物,他们的责任担当意识、心系家国的情怀,尤其是对理想信念的执着坚守,值得学生学习借鉴;后二者则是文章以批评的态度论述的历史人物,均前扬而后抑,最终一个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一个因逸豫而国灭身亡,其前后对比,令人叹惋,让我们充分理解了魏征所说“殷忧而道著,功成而德衰,有善始者实繁,能克终者盖寡”的千古教训。当然,也可以将文章作者,如司马迁、班固、贾谊(本单元有两篇文章涉及贾谊)纳入活动视野,一方面从课文中体会作者寄托在笔下人物身上的情感,体会人物或作者对国家治理的责任意识;一方面要结合以前所学,拓展阅读相关传记资料,全面认识人物,客观作出评价。
要完成这项任务,首先要认真阅读课文,梳理相关历史人物的生平经历。可以结合“单元研习任务”二的子任务1一起完成。两篇传记主要是记人的,课文对人物的描述相对比较丰富,可以主要根据课文,整理一份简略的人物年表,理解传记作者作传时着力彰显的人物的精神品格;两篇史论中也有对历史事实的叙述,但相对简略,多以概括式叙述为主,且有时为了议论方便,并不追求历史事实的准确性,因此要结合课下注释,并拓展阅读相关史传资料,比如《史记·秦始皇本纪》《新五代史·唐本纪》,为他们梳理一份简要的传记,以求相对全面地了解人物。
其次,在史料阅读的基础上,形成对人物的认识和评价,可以从以下一些问题切入思考:1.这是一个怎样的历史人物?从哪些历史事件可以看出?2.他对于历史有怎样的价值、意义或影响?3.站在今天的角度,我们应该怎样客观评价这个人物?4.有的人终其一生坚持自己的理想信念,有的人能善始却不能善终,这样的不同可以带给我们怎样的思考?5.从立身处世的角度看,我们可以从他们身上汲取怎样的经验或教训?不必面面俱到地评价历史人物,可以选取其性格的一个方面,抓住几个典型事例来谈;不要笼统地、概念化地理解人物,每一点认识都要有史料的支撑;也不要将人物分为黑白分明的两个阵营,要客观公允、一分为二地认识历史人物。
最后,要认真撰写发言提纲。发言提纲,有助于廓清认识,梳理思路,并在发言时起到提示要点的作用。首先,要确定一个发言的主题,也就是人物的认识,如“想做到举世皆浊我独清,需要耐得住寂寞”“论前后一贯之不易谈后唐庄宗李存勖”等;其次,围绕发言的主题,可以列出几个分论点,从不同的角度加以阐释,每一个分论点下要概述用以支撑的史料;最后,阐述结论。
二、优秀的史传文学,往往围绕历史人物,选取恰切的历史事实,既叙写人物生平,又展示人物的精神世界,同时将史家对人物的评价和对历史的态度蕴含其中。研读课文,从下列任务中任选一项完成。
1.从本单元课文中提取有效信息,为历史人物屈原、苏武或李存勖整理一份简略的人物年表;或根据《过秦论》的叙述,做一份秦的兴亡简史。
2.《左传》《史记》《汉书》等著作,巧于构思,精于剪裁,长于表达,不仅是典范的历史著作,也是优秀的文学作品。以《屈原列传》或《苏武传》为例,并适当拓展阅读其他史传名篇(如《荆轲刺秦王》《信陵君窃符救赵》《廉颇蔺相如列传》等),探究史传文学的叙事艺术,归纳出若干特点,并举例说明。
任务二的核心词是“史述”,旨在引导学生探究史传文学的叙事艺术,指向的是对课文的精细梳理和深度阅读,教材通过两个子任务引导学生循序渐进地完成这一目标。
子任务1,重在引导学生梳理课文内容,借助注释,把握传主的生平经历,或作者史评中引述的历史事件。这一任务的设计,同时具有从作品中概括和提取有效信息的训练价值。屈原、苏武的人物年表,秦的兴亡简史相对容易,李存勖的人物年表,则需要借助注释,并拓展课外资料完成。下面提供一份《李存勖年表》:
李存勖,沙陀族人,小字亚子,时人或谓之亚次。五代后唐王朝的建立者。晓音律,善骑射。祖父朱邪赤心,有功于唐朝,被赐姓名为李国昌。父李克用,因出兵帮助唐朝镇压黄巢起义,受封为晋王。
885年,李存勖出生
908年,晋王李克用临终前以三矢付李存勖,告以三遗恨。
913年,李存勖灭燕,杀刘仁恭、刘守光父子。
922年,李存勖亲率大兵北上,驱逐南下的契丹兵出境。
923年,李存勖在魏州(今河北大名北)即帝位,是为庄宗,国号唐,史称后唐。
同年,李存勖灭后梁。后梁末帝朱友贞命令部将皇甫麟杀死自己。
同年,李存勖迁都洛阳。
后梁灭后,李存勖以享乐为事,亲信宦官、伶官,令出多门,政治紊乱。
925年,发兵灭前蜀,势力扩展至长江上游。
926年,屯驻在贝州(今河北清河)的后唐军士皇甫晖勾结党羽作乱,拥立指挥使赵在礼为帅,攻入邺都(今河南安阳)。
同年,邢州(今河北邢台)、沧州(今属河北)驻军相继叛乱。
同年,李存勖派李嗣源前去平乱。李嗣源初不欲叛变,为形势裹挟而叛,率兵直驱汴梁。
同年,李存勖闻变,率兵仓皇亲征,才到万胜镇,即闻李嗣源攻占汴梁,遂下令军队折回。途中又有兵变,军队损失惨重。
同年,李存勖回到洛阳宫中,伶官郭从谦突然发动叛乱,李存勖亲率近卫出战,最终被流矢射死,时年四十三岁。
子任务2,旨在引导学生探究以《史记》《汉书》等为代表的中国史传文学的叙事艺术,可以让学生写成短论,也可以做成幻灯片,在班级分享。
中国历来重视历史撰述,修史的传统非常悠久,且历代绵延不绝。以《左传》《国语》《战国策》为代表的先秦历史散文,不仅是典范的史学著作,更是优秀的文学作品,它们叙事写人的艺术直接影响到后世的史传文学。司马迁创作《史记》,继承《左传》不仅叙述历史事件,而且刻画人物的写史传统,开创了以人物为中心的纪传体例。《史记》善于在广阔的社会背景下表现人物,形象鲜明生动,笔法摇曳多姿,被誉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汉书》继承了《史记》写人记事的传统,精于整理剪裁,叙述简练整饬,详赡严密,同样对后世史学和文学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史传文学的叙事艺术,主要表现在记事写人的艺术技法上。记事方面,如善于通过精妙的剪裁和巧妙的构思,在历史事件的叙述中寄寓褒贬的倾向性;不是单纯叙述历史事件,更加重视对其中因果关系的揭示,往往一篇之中能够发现一条统摄全篇的主线或灵魂;往往按照事件的发展过程顺次叙述,又间以倒叙、插叙、补叙的方式追述相关事件,对历史事件的叙述条理井然而又富于变化;对历史事件故事化的描写,使得一些篇章富于传奇色彩,读来引人入胜;等等。写人方面,如善于将人物置于广阔的社会背景下加以表现,展现人物命运的偶然性背后的历史必然性;善于在激烈的矛盾斗争中表现人物形象;能准确把握人物的基本特征加以描写,使得人物形象突出、鲜明;力避一般地概括式的叙述,而是抓住主要事件,选取符合人物身份、性格的语言、动作或细节,来表现人物性格;等等。这些特点在本单元两篇史传文学作品中均有所体现,具体论述可参考课文解读部分。
完成这一任务,可以结合以上列举的这些要点,引导学生细读前两篇课文,联系之前学过的《周亚夫军细柳》《陈涉世家》《鸿门宴》,并适当拓展阅读《信陵君窃符救赵》《廉颇蔺相如列传》等经典作品,选取其中一个要点,展开论述。
三、历史的画卷,往往异彩纷呈;历史的评说,有时见解不一。围绕“历史的评说”这一话题,从下列任务中任选一项完成。
1.司马迁写《屈原列传》,在叙事中穿插议论,并在文末以“太史公曰”点题,直接发表对人物的看法和评价。借鉴这种写法,揣摩《苏武传》中班固对苏武的认识和评价,尝试以班固的视角,写一则人物短评。
2.本单元的两篇史论,分别探讨秦和后唐灭亡的历史教训。你是否认同作者的观点?他们的论证是否有可商榷之处?结合所学历史知识,参考相关资料,尝试写一篇短文,对两篇文章提出质疑或进行辩驳。
任务三核心词是“史论”,旨在引导学生理解史家对笔下人物的认识和评价,把握论者的观点和论述方式,对文本进行思辨性阅读。
子任务1,旨在引导学生理解班固在《苏武传》中寄寓的对苏武的认识和评价,尝试借鉴司马迁“太史公曰”的表达方式,以短评的方式表达自己对历史人物的看法。该任务也可以看作是任务一在写作上的落实。可以鼓励学生以文言来写。
司马迁创作《史记》,往往通过三种方式发表议论,一是篇前序论,二是篇后赞论,三是篇中夹叙夹议。《屈原列传》结尾“太史公曰”一段文字即篇后赞论。在历史撰述中暗寓褒贬,古已有之,如《左传》通过“君子”或他人之口表达对历史人物和事件的看法。“太史公曰”一类的论赞文字,则是司马迁在继承前人基础上的全新创造,或点明作传意图,或说明材料来源,或补充叙述,或发表议论,或抒发情感,不拘一格,灵活多样。《屈原列传》一文,作者于篇中夹叙夹议,前面已有论述;篇末“太史公曰”则带有很强的抒情色彩,其中寄寓着作者对屈原非常复杂的情感。
班固于《苏武传》中虽没有直接发表观点和评价,但通过精妙的剪裁,将苏武传奇般的经历呈现在读者眼前,情节一波三折,波澜壮阔,既有主线叙事,起因、经过、高潮、结局,顺次写来,详略得宜;又有旁枝叙述,兼及周边形势几十年的变化及苏武亲人的坎坷命运。其中一以贯之的主线就是苏武的守节不屈,无论是利诱,还是威逼,甚至是以友情感化,以亲情晓谕,无论是断粮断炊,茹毛饮血,环境多么恶劣,苏武始终持节不失。从情节的安排、材料的剪裁,足以看出作者对苏武的敬佩之情和赞扬之意。
完成这个任务,一方面可以研读《史记》中的一些论赞,了解论赞的内容指向和主要写法;另一方面要认真阅读《苏武传》,了解班固的相关思想背景,站在他的角度,揣度他的心思。在此基础上,完成短评的写作。示例:
余少时,家父谈及武使匈奴事,每语余当效此心报君上之恩,初不以为意。及长,随军赴大漠绝域,穷览其山川,方体其艰。武处北海,廪食不至,至掘野鼠去草实而食之,何其苦也,何其悲也。然人情饥困可忍,冻馁可忍,利刃穿身亦可忍,而兄弟父母渐次遭厄,法令之无常,臣下之寒凉,实不可忍,而皆忍之。盖武以为蒙君禄,愿杀身自效,虽蒙斧钺汤镬,亦甘乐之。此心可悯。
子任务2,引导学生聚焦两篇史论,在理解文章观点,把握其立论基础和论述方式的基础上,辩证思考其论证中的瑕疵或漏洞,以议论文的形式,展开质疑和辩驳。
这是一个思辨性阅读的任务,需要注意的是,应该先认真阅读课文,把握作者观点和论述的方式,理解作者观点的合理性,而不是一上来就开始质疑和辩驳。这两篇文章作为史论中的佳作,围绕秦朝和后唐灭亡的教训展开立论,旨在阐发盛衰之理,为现实政治服务。《过秦论》铺排陈述,利用两组对比,分析秦横扫而得天下与迅疾而失天下的原因,指出“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的道理。提出“施行仁义”的主张,与汉初民生凋敝的现实有关,旨在与民休息,安民养民,从这一点看,有其现实的合理性。《五代史伶官传序》则以后唐庄宗前扬而后抑的对比,揭示国运盛衰的关键在于人事的道理,印证“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的规律。这是篇典型的史论,从后唐庄宗因宠爱伶人而亡国的史实出发,谈论国运兴亡的一般规律,表现出封建士大夫的忧患意识。两篇文章皆见解深刻,论述充分,富于现实意义,从读者阅读的角度看,其论述加上语脉的充沛,材料的丰富性,也具有很强的说服力。
但两篇文章也可能存在一些论述上的不足之处。比如观点可能存在偏颇,并不全面。秦朝的灭亡,固然有不施行仁义的原因在,其暴政最终逼使民众反叛,但原因是复杂的,不能仅仅归于一点。法制僵化,不再适应当时的形势;国家治理体系落后,不适应大一统的局面;横征暴敛,大兴土木,未能与民休息……都是非常重要的原因。而李存勖亡身灭国的原因,固然有宠信伶人、贪图享乐的一面,实际上也很复杂。比如皇太后行诰令,皇后行教令,令出多门,政治紊乱;重用租庸使孔谦,峻法厚赋,民众穷困;妄杀枢密使郭崇韬,使伶官郭从谦(视前者为叔父)怀恨在心,最终趁机作乱;对大将李嗣源心存猜忌,最终将其推向反面;等等。
更主要的是,文章的论证存在一些漏洞。如《过秦论》,仅仅通过史实的列举和两组对比,只能让读者发现“攻守之势异也”,实际并不能必然导出“仁义不施”这一结论来,史实和结论之间缺乏逻辑关联。而作者为了论述的方便或追求辞采的畅达(目的也是增强说服力),多采用概括式叙述,且有意改造历史事实,将一些处在不同时代、不同国家的史实混在一起,而忽略细节的真实性和时代的复杂性。再如,文章给人的一个印象就是六国齐心协力,共同抗秦,实际历史非常复杂,六国并非铁板一块,内部也有各种矛盾斗争。从大面上看,这种论述确实很有说服力,但仔细分析起来,其中一些论据的使用是很值得怀疑的。从这个角度看,《过秦论》可以说是一篇非常好的文学作品,却并非一篇典范的议论文。
《五代史伶官传序》论述上的漏洞可能少一些。从庄宗得天下与失天下的史实中,确实能够印证盛衰兴亡多由人事的道理,但文章最后落脚到“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固然不错,但也只是一家之言。从论述的角度看,同样的对比,同样的史实我们也可以得出“不辨忠奸而致覆亡”“上下齐心,其利断金”等观点。也就是说,史料与观点之间并不具有必然的联系。
完成这一任务,除认真阅读课文外,务要学生拓展阅读相关资料,对秦和后唐的相关历史有所了解,同时要破除对课文的迷信,转换视角,遵循逻辑规则,从文中寻找漏洞。
四、现代汉语与古代汉语是一脉相承的,基本的句式大致相同,但古代汉语中存在一些特殊的句式,这就需要单独梳理和积累。以下是本单元出现的一些特殊句式,尝试翻译这些句子。从课文中再找一些例子,梳理归纳每种句式的基本特点。
1.判断句
汉天子我丈人行也。
缑王者,昆邪王姊子也。
2.宾语前置句
何以汝为见?
子卿尚复谁为乎?
3.被动句
见犯乃死,重负国。
而身死国灭,为天下笑。
任务四旨在落实文言文学习中的语言积累与建构要求,引导学生及时总结积累,学会借助古今汉语的贯通性理解文言语句,把握古今汉语的差异和联系。
本任务重点归纳梳理文言文中三种常见的句式。需要注意的是,不要让学生死记硬背一些语言学条目,梳理和总结的目的是帮助理解运用;教师也不要越俎代庖,替学生整理,而要指导学生联系初高中学过的文言文,自行归纳总结。
关于文言文判断句、宾语前置句、被动句的相关知识,参见“资料链接”九。本单元课文中的其他例子还有:
1.判断句
屈原者,名平,楚之同姓也。
然陈涉瓮牖绳枢之子,氓隶之人,而迁徙之徒也;……
梁,吾仇也;燕王,吾所立;……
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自然之理也。
2.宾语前置句
子卿尚复谁为乎?
子卿不欲降,何以过陵?
3.被动句
身死人手,为天下笑者……
何故怀瑾握瑜,而自令见放为?
大臣亡罪夷灭者数十家。
祸患常积于忽微,而智勇多困于所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