单元教学设计举例二【教师用书选择性必修中册第三单元】

首页 教学参考 教师用书 选择性必修中册 单元教学设计举例二【教师用书选择性必修中册第三单元】

普通高中教科书教师教学用书 语文

选择性必修中册 第三单元

提供doc可编辑文档下载:下载地址

 

单元教学设计举例

 

 

教学设计二

 

本设计主要是对四篇课文的逐篇学习。《屈原列传》《过秦论》课堂讲读,《苏武传》《五代史伶官传序》可留时间让学生自行梳理相关文言知识,注意与之前学过的例句联系、整合。在每篇课文的教学中,设置多样情境,提供恰当资源,设计多样任务,通过积极的语文实践活动,发展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

 

学习活动一:学习《屈原列传》(2课时)

教学提示:

关于背景知识,可观看电视纪录片《楚国八百年》第7、8两集,简要了解屈原生平与楚国历史。关于作家作品知识,要了解纪传体(如《史记》《汉书》《新五代史》)、编年体(如《左传》《资治通鉴》)史书的区别。

了解司马迁纪传体史传作品的开创意义,可回顾高中必修下册学过的课文《鸿门宴》的课后短文梁启超的《中国历史研究法补编》;如能借《鸿门宴》,拓展至《项羽本纪》,则有助于进一步研究司马迁的历史观,了解司马迁的战斗精神和进步观点,包括《史记》的实录精神和叙述传统,发现《史记》的史学和文学价值。

经过预习和自读,学生画出不懂或有疑问的词句,互相讨论解决。梳理归纳一词多义现象。根据课下注解,圈画出10~20个须重点记忆的单音节实词。如:闻、任、伐、听、离、本、穷、指、留、如、当、弹……其中,需注意课内即有多义例句的“属”“反”等词。

梳理课文内容:

抓住四个关键动词“任”(王甚任之)、“疏”(王怒而疏屈平)、“绌”(屈平既绌)、“放流”(虽放流,眷顾楚国)、“迁”(顷襄王怒而迁之),可补充介绍相关古代职官知识,简要概括屈原的人生遭际,关注屈原的人生悲剧与楚国悲剧命运的紧密相连。可布置学生填写下面的任务单表格,并作交流。

(请下载原文档,浏览表格内容) 

重点研读要求背诵的第3段,讲解难句,梳理整段文意。这一段写了作《离骚》的缘由、《离骚》的主要特点,并对屈原的伟大人格作了评价。可让学生划分层次,随堂逐层背诵,课下巩固。

屈原,作为令每一位华夏儿女自豪的文化巨人,其坚韧、美好、高洁的人格,闪耀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光芒。这一段,也是司马迁与屈原两位文化巨人心灵交汇的精彩文字,从中可以找到《离骚》与《史记》共同的价值追求。鲁迅先生将《史记》称誉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其含义在于,《史记》不像一般的史书,而是有鲜明的情感倾向和强烈的抒情性,这意味着,《史记》不仅是史学经典,还是一部文学经典。不过,具体到《屈原列传》这一段,“评传结合”的特点更为突出,饱含作者的感情,议论色彩丰富,更有抒情寄愤以浇胸中块垒的原因。

屈原至于江滨”这一段,细节相对丰富,对话经典,可设置情景,组织课堂诵读,分角色朗读渔父和屈原的对话,注意体会渔父得过且过、随遇而安的人生态度,感受屈原愤世嫉俗的痛苦心情和志洁行廉的傲岸人格。

按照“单元研习任务”四的要求,梳理、积累本课出现的重要句式。

语文活动建议:端午文化建言。端午节是中国民间重要的传统节日,也是纪念屈原的节日;如何丰富传统节日文化内涵,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内涵更好更多地融入生产生活各方面。请你写一份200字的建议书,抓住端午节与屈原的关系,运用课文中学到的知识,在现有的端午习俗及活动的基础上,作些“包装”或合理化的改进。

 

学习活动二:学习《苏武传》(2课时)

自读课文,重点梳理归纳一词多义、词类活用等现象。根据课下注解,圈画出1020个须重点记忆的实词。按照“单元研习任务”四的要求,梳理、积累本课出现的重要句式。

对于课文的理解,学生的问题可能集中在苏武的人生选择上,理解苏武这一形象的关键也在于此。教师可据此设计思考题加以引导:苏武两次自杀未遂,却在北海荒芜之地忍辱负重地活了十九年,二者是否矛盾?

这看似矛盾之处,不能用“爱国”标签作简单化理解,需要联系背景和相关材料作出充分阐释。一方面,从作者司马迁的人生选择可知,有时,求生比求死更艰难;一方面,回到苏武的内心,他十九年的艰难生存,与其说是责任,不如说是对“复命”和“气节”更深层的追求。

李陵劝降一段,能使读者产生更深的思考:李陵的一番劝降之词,可谓推心置腹。先以情相动,再以现实相警,以家事相激,以自身相比,以汉主之过相劝,历数汉主的昏庸、无常、冷酷。这样强大的劝降攻势,依然没有摧垮苏武忠君报国之志,更体现出苏武对人格理想的坚守之不易。联系前面的“单于壮其节”的情节,我们更能感受到,苏武身上,凝聚了忠于大汉的爱国情操、坚贞不屈的民族大义、无所畏惧的英雄气概、坚忍不拔的强大意志、自强不息的奋发精神。此时再看苏武的选择,可谓感人至深。

 

学习活动三:学习《过秦论》(2课时)

参照《屈原列传》要求,梳理归纳一词多义、重要句式等。

对于课文的理解,课后“学习提示”中,“其兴也勃焉,其亡也忽焉”这句话无注解。这句话出自《左传·庄公十一年》,原文是“禹、汤罪己,其兴也勃焉;桀、纣罪人,其亡也忽焉”。勃,是“兴起、旺盛”的意思,现代汉语“蓬勃”仍取此意;忽,是“急速”的意思。弄清关键词的意思,有助于准确记忆。

论“古”(秦)是为了说“今”(西汉),这是本文的重要特色。了解秦的兴亡史,以及汉初作者所处的时代特点,有助于对本文主要观点的理解和把握。

本课的教学难点在于对课文观点句的准确理解。课文内容为《过秦论》的上篇,对秦王朝兴亡过程的描述较多,论述观点的语句较少。作者对“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中的“攻”“守”“仁义”都未作具体分析,学生容易把这个表达观点的句子译成“因为不施行仁义所以秦国的攻守之势就变了”,但这个理解并不符合作者的原意。参看《过秦论》中篇可以了解,贾谊认为,攻取天下、夺取胜利,未尝不可使用诈术暴力;但天下已定,却一定要改为躬行仁义,因为逆取和顺守所需要的方针是不一样的。所以,“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的正确理解应该是:“秦之所以速亡,就是因为逆取和顺守的形势已经完全不同了而秦仍不施行仁义。”这一理解,与贾谊撰写此文的目的——为由乱入治的汉王朝提供施政策略,劝谏统治者施行仁政以安民也是吻合的。教学时可以据此设置问题,如“秦始皇到底有什么‘过’”,组织讨论。

就观点而言,还可以联系学过的课文(如《阿房宫赋》《六国论》等),比较从中得到的历史教训。其他方面的比较(如写作目的、语言风格、叙述史实的方式等)也可顺便提及,或让感兴趣的学生自行比较。

学习《过秦论》写作方法和论述风格(铺陈历史,形成对比和反差,水到渠成得出结论;以赋体写史论,多用夸张、对比,通篇一气贯注,气势充沛,铺张扬厉),要按照“学习提示”的要求,注意落实诵读活动,在活动中细加体会其表达上的妙处。

本课背诵任务较重,教师可布置学生梳理秦的兴亡过程表,并依照此表尝试背诵课文。

(请下载原文档,浏览表格内容) 

按照“单元研习任务”四的要求,梳理、积累本课出现的重要句式。

 

学习活动四:学习《五代史伶官传序》(1课时)

关于文体知识,文言文中的“序”,有文序、诗序、书序、赠序等,梳理相关知识,以及学过的相关课文,适当读一读代表性的课外文章。关于历史背景知识,有兴趣的学生可阅读卞孝萱著《五代史话》,适当了解时代背景,熟悉其社会文化场景,有助于我们“回到历史现场”。

根据课后“学习提示”,本课的理解性任务与《过秦论》类似,也是联系作者所处的时代背景,把握文章的主要观点及写作意图。教师可设计如下活动:课文中三处观点句,哪句话才是本文的中心论点?组织小组讨论,说明理由。

(1)盛衰之理,虽曰天命,岂非人事哉?

(2)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

(3)夫祸患常积于忽微,而智勇多困于所溺……

按照“单元研习任务”四的要求,梳理、积累本课出现的重要句式。

 

学习活动五:整合性的语文活动“单元学习任务”二的子任务2(12课时)

《史记》与《汉书》《左传》相比,主要事件与细节的结合更为出色。如学生最熟悉的经典篇章《鸿门宴》,就有不少寥寥数语就能使读者如见其人、如闻其声的经典细节;《周亚夫军细柳》《荆轲刺秦王》《信陵君窃符救赵》《廉颇蔺相如列传》等名篇,在选材、表达等方面精彩之处也有很多,这里不再举例。《屈原列传》的特点则在于记叙、议论、抒情三者紧密结合,其中,记叙屈原的人生遭遇,又跟楚国的命运息息相关。《苏武传》则脉络清晰,细节传神。如苏武自刺、北海牧羊、怒斥卫律、坚拒李陵这几处,对比巧妙,情境逼真,生动入微,语言典型,显示了高超的写作水平。教师可组织学生讨论,每人各选一个角度,如《屈原列传》的构思艺术、选材特点、表达方式之间的有机结合等,《苏武传》的构思艺术、选材特点、精彩细节、对话描写等,各自完成探究报告。经班级讨论,综合,最终形成总体认识。

QQ
企业微信
扫一扫
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