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简介:班固、贾谊【教师用书选择性必修中册第三单元】

【教师用书选择性必修中册第三单元】选自《中国大百科全书·中国文学》,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2002年版
首页 教学参考 教师用书 选择性必修中册 作者简介:班固、贾谊【教师用书选择性必修中册第三单元】

普通高中教科书教师教学用书 语文

选择性必修中册 第三单元 资料链接

提供doc可编辑文档下载:下载地址

 

作者简介:班固、贾谊

 

1.班固

班固(32—92),东汉辞赋家、史学家。字孟坚,扶风安陵(今陕西咸阳)人。年少时,就能属文,16岁入洛阳太学。性情宽和谦让,深为当时儒者所钦重。其父班彪是当时著名学者,曾作《史记后传》65篇,补写《史记》以后西汉的历史。班彪死后,他想要补完全书,后有人告发他私改国史,捕入京兆狱。其弟班超上书辩解,获释,汉明帝很赞赏班固的才能,召为兰台令史,转迁为郎,典校秘书。自明帝永平中奉诏修史,经过多年努力,于章帝建初七年(82),基本完成《汉书》的写作。章帝时,班固任玄武司马。建初四年(79)帝诏诸王、诸儒集合于白虎观讲论五经异同,令班固撰集其事,纂成《白虎通义》。和帝永元元年(89),随大将军窦宪征匈奴,为中护军。宪骄横获罪,班固被牵连入狱,死于狱中。

班固是东汉前期最著名的辞赋家,著有《两都赋》《答宾戏》《幽通赋》等。东汉建都洛阳,“西土耆老,咸怀怨思”(《两都赋序》),仍希望复都长安,而班固持异议,因此作《两都赋》。赋中以主客问答方式,假托西都宾向东都主人夸说西都长安的关山之险、宫苑之大、物产之盛。东都之人则责备他但知“矜夸馆室,保界河山”,而不知大汉开国奠基的根本,更不知光武迁都洛邑、中兴汉室的功绩,于是宣扬光武帝修文德、来远人的教化之盛,最后归于节俭,“以折西宾淫侈之论”。《两都赋》体制宏大,写法上铺张扬厉,完全模仿司马相如、扬雄之作,是西汉大赋的继续。但在宫室游猎之外,又开拓了写京都的题材,后来张衡写《二京赋》、左思写《三都赋》,都受他的影响。《两都赋》虽也铺采摘文,但未过分堆砌辞藻,风格比较疏宕。《幽通赋》为述志之作,表示他守身弘道的志向。写法仿《楚辞》,先述自己家世,后写遇神人预卜吉凶,再写他誓从圣贤的决心。所谓幽通,即因卜筮谋鬼神以通古今之幽微的意思。另有《答宾戏》、仿东方朔《答客难》、扬雄《解嘲》,表现自己“笃志于儒学,以著述为业”的志趣。此外,他为窦宪出征匈奴纪功而作的《封燕然山铭》,典重华美,历来传诵,并成为常用的典故。

班固在《汉书》和《两都赋序》中表达了自己对辞赋的看法。他认为汉赋源于古诗,是“雅颂之亚”,“炳焉与三代同风”。他不仅肯定汉赋“抒下情而通讽谕”的一面,而且肯定它“宣上德而尽忠孝”的一面,实际上也肯定了汉赋的歌功颂德的内容。在《离骚序》中,班固对屈原作了不正确的评价,他认为屈原“露才扬己”,虽有“妙才”,“非明智之器”。都表现了他囿于儒家正统思想的局限性。班固另有《咏史诗》,咏缇萦故事,为完整五言体,虽质木无文,却是最早文人五言诗之一。

(选自《中国大百科全书·中国文学》,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2002年版)

 

2.贾谊

贾谊(前200—前168),西汉政治家、文学家。洛阳(今属河南省)人。18岁时,就以博学能文而闻名于郡中,得到郡守吴公的赏识,收为弟子。文帝即位后,因吴公的推荐,任为博士,掌文献典籍。其时,贾谊不过20多岁,在博士中最为年轻,但以见识和议论,赢得博士中年长者的尊敬,受到文帝的重视,不到一年,被擢升为太中大夫。朝廷上许多法令、规章的制定,都由他主持进行。贾谊的才华和文帝对他的信任,引起了一部分朝臣的不满。他们以“洛阳之人,年少初学,专欲擅权,纷乱诸事”(《史记·屈原贾生列传》)的流言,动摇了文帝对贾谊的信任,结果文帝让贾谊离开长安,去做长沙王的太傅。后人称贾谊为贾长沙、贾太傅。在长沙任职的三年中,贾谊的心情一直抑郁不欢。文帝七年(前175),贾谊被召回长安,任梁怀王的太傅。此时文帝虽仍赞赏贾谊的博学。而对于他多次上疏陈述的政治主张并不采纳。后来梁怀王骑马时摔死,贾谊认为自己没有尽到太傅的责任,经常悲泣自责,不久死去。

贾谊的思想以儒家为主,也杂有法家、黄老的成分。刘向指出“贾谊言三代与秦治乱之意,其论甚美,通达国体。虽古之伊(尹)管(仲)未能远过也”(《汉书·贾谊传赞》引)。

贾谊的作品,《汉书·艺文志》著录有文58篇,赋7篇,其文即现存的《新书》,亦名《贾子》,曾经西汉末年刘向校定,虽然在流传过程中有所错乱和散失,但基本可信。首篇《过秦论》,是贾谊政论文中的名篇。另一篇著名政论文《陈政事疏》,又称《治安策》,载于《汉书·贾谊传》。据班固称,是他从《新书》58篇中选择“切于世事者”(《汉书·贾谊传赞》),经过合并删削而成,题目是后人安上的。贾谊的辞赋大多已亡佚。除《吊屈原赋》《服鸟赋》外,刘向所编《楚辞》中收入《惜誓》一篇,作者题贾谊,但东汉王逸为《楚辞》作注时,则表示对作者“疑不能明”。

贾谊的散文有战国纵横家的风格,善于运用不同历史事实的对比来分析利害,在铺张渲染的描写中,造成文章的充沛气势,富于说服力和感染力。如《过秦论》,开始为了说明秦国统一中国过程中的强大,极力描写六国诸侯合纵抗秦的盛况,而在后面写秦朝的败亡时,又极力写陈涉的平凡以见亡秦的轻易,从而引出秦朝短期覆亡的教训,极其有力。作者抱有改革政治的热情,又受到压抑,因而笔端常带感情,议论说理毫无顾忌,行文畅达而不浮浅,语言犀利激切,富于文采。如《陈政事疏》的开头:“臣窃惟事势,可为痛哭者一,可为流涕者二,可为长太息者六,若其它背理而伤道者,难编以疏举。进言者皆曰天下已安已治矣,臣独以为未也。曰安且治者,非愚则谀,皆非事实知治乱之体者也。夫抱火厝之积薪之下而寝其上,火未及燃,因谓之安,方今之势,何以异此!”忧时济世的感情溢于言表,富于鼓动性。贾谊的散文对唐宋古文的写作有一定影响。鲁迅说:贾谊、晁错的奏疏“皆为西汉鸿文,沾溉后人,其泽甚远”。(《汉文学史纲要》)

贾谊的辞赋,也饱含着作者济世的热情,抒发愤懑不平,具有感人的力量。当时汉代的新体赋——汉赋还没有形成,贾谊主要是采用骚体来写作,但在标题上已出现“赋”的字样。他的《服鸟赋》采用主客问答的方式,抒写自己怀才不遇的愤懑情绪,同时也流露出齐生死、等祸福的消极思想。语言上虽多用四言句,句法比较整齐,但已趋向散文化,显示出从骚体赋过渡到汉赋的端倪。《吊屈原赋》是他赴长沙途中经湘水时所作,在抒发对屈原不幸遭遇的同情中,寄托了自己的身世之感,被刘勰称为“辞清而理哀”(《文心雕龙·哀吊》)。由于贾谊在此赋中引屈原为同调,而《史记》的作者司马迁又对屈、贾都寄予同情,为两人写了一篇合传,后世即往往以贾谊与屈原并列,称为“屈贾”。

(选自《中国大百科全书·中国文学》,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2002年版)

QQ
企业微信
扫一扫
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