QQ扫一扫联系
普通高中教科书 教师教学用书 语文 选择性必修上册 第四单元·逻辑的力量
提供doc可编辑文档下载:下载地址
单元教学设计举例
“发现潜藏的逻辑谬误”教学设计
1.辨析言语活动中“逻辑”一词的含义
示例:下列话语中的“逻辑”是指什么?
生物界遵循优胜劣汰、适者生存的逻辑。(指规律、事理。)
我很难相信平行宇宙那一套逻辑。(指道理、理论。)
他说的这番话完全不合逻辑。(指思维的规律。)
福尔摩斯精通逻辑。(指推理和论证的本领。)
逻辑是一门独立的学问,大家都要学一点。(指研究思维的形式和规律,研究推理和论证的科学——逻辑学。)
明确在本单元中要学的逻辑是指思维的规律和推理、论证的本领。
2.介绍逻辑的基本规律
可以让学生自读教材相关内容,再说说自己的理解;也可以由一两个故事引出逻辑的基本规律。示例:
女孩对男孩说:“我说一句关于你的话,如果对了,你告诉我这道题的答案,可以吗?”男孩答应了,并心想:反正不管她说什么,我都说是错的。但是女孩说完这句话后,男孩绞尽脑汁也想不出拒绝的方法,只好告诉了女孩题的答案。
能猜到女孩说了什么,并从逻辑上分析原因吗?女孩的话很简单:你不会把答案告诉我。为什么男孩听到这话就只好把答案告诉女孩呢?试着推理一下:男孩要么说出答案,要么不说。如果不说,则女孩说的就是事实,那么按约定,男孩就得说出答案。也就是不说出答案会导致矛盾。那么男孩说出答案会不会推出矛盾呢?不会。说与不说必居其一,而不说会导致矛盾,男孩就只有说出答案了。要么说出答案,要么不说,二者必居其一,这其实是逻辑的基本规律——排中律。男孩如果不说答案,那就必须说答案,这是逻辑最不能容忍的一类现象——矛盾;任何一种观点都不能和自身的否定并存,这是逻辑的另一条基本规律——不矛盾律。看来男孩也是敬畏逻辑和信守承诺的。相信他给出的答案一定就是女孩所要的那道题的答案,这体现逻辑的另一条规律——同一律。男孩最终告知答案的决定,是建立在双方约定的规则以及女孩说出的话的基础之上,并经由严格的推理得出的。前提为真,推理合乎逻辑,这是逻辑的第四条规律——理由充足律。
3.运用逻辑的基本规律
(1)完成任务1
本任务有两个点可作探究。
探究一:研讨同一律、不矛盾律、排中律的相通之处。
让学生探讨:如果用一个词或一句话概括这三律的共同特征,该怎么概括?
解析:同一律、不矛盾律、排中律,三者的共同本质是“一致”。同一个思想过程或言语过程中重要的话题、立场、观点、概念、标准等,都应该前后高度一致,如果不一致,就可能衍生出错误。同一律的“一致”在于,一开始认定话语或词语的内涵和范围是什么,它就应该一直是什么;如果认识有变化,那也必须统一调整,或公开声明这种变化。例如,“作品”如果一开始指所有作品的总和,它就不能变成是指单独的某一部作品;“安”如果一开始的意思是“凭什么”,它就不能变成是指“在哪里”。不矛盾律和排中律也是维护“一致”,它们反对的是不一致的极端情形——前后相反。遵循不矛盾律,就不能既坚持一个立场,同时又坚持和该立场相反的立场。如不能既认定拿破仑死于童年,又认定他死于中年。遵循排中律,就不能既反对一个立场,又反对和该立场相反的立场。如不能既反对“《红楼梦》值得读”,又反对“《红楼梦》不值得读"。
可以用一句话记住同一律、不矛盾律、排中律:最好高度一致,至少不能相反。
探究二:比较不矛盾律和同一律的不同。
第一步,研读文字,提出猜想。
“不矛盾律要求两个相互否定的判断不能同真。排中律要求两个相互矛盾的判断必有一真。”这一段表述告诉人们,这两律有何不同?
第二步,分析案例,验证猜想。
仅从逻辑的角度分析以下问题:
“拿破仑头骨”引出的两个判断——“拿破仑死于童年”和“拿破仑死于中年”,显然不能都肯定,但是能不能都否定呢?
“《红楼梦》值不值得读”引出两个判断——“《红楼梦》值得读”和“《红楼梦》不值得读”,显然不能都否定,但是能不能都肯定呢?
在回答上述问题的基础上,初步归纳不矛盾律和排中律适用的情形有何不同。
解析:从文字表述来看,不矛盾律反对的和“一并肯定”有关;排中律反对的和“一并否定”有关。可以先抓住这个比较容易区分的标志,再进一步比较,不矛盾律反对的是一并肯定“相互否定”的判断,排中律反对的是一并否定“相互矛盾”的判断。相互否定和相互矛盾有何不同呢?
“拿破仑头骨”引出的两个判断,一是“拿破仑死于童年”,这个判断来自耍戏法的解释,二是“拿破仑死于中年”,这个判断来自历史记载。这两个判断不能都肯定,但可以都否定。不能都肯定是因为到目前为止一个人只能死一次,死于童年就不可能死于中年,死于中年就不可能死于童年。可以都否定是因为一个人死于童年和死于中年之外还有其他可能,如死于幼年、少年、青年、壮年、老年,以上七种可能任何一个为真,都意味其他所有可能为假。
“《红楼梦》值不值得读”引出两个判断,一是“《红楼梦》值得读”,二是“《红楼梦》不值得读”,这两个判断既不能都肯定,又不能都否定。不能都肯定是因为两者对立,不能都否定是因为关于“《红楼梦》值不值得读”的问题,两者之外已无其他可能。
像“拿破仑死于童年”和“拿破仑死于中年”,两者相反,但在话题规定的范围内两者之外还有其他可能,这样的情形称作“反对”,只适合用“不矛盾律”。
像“《红楼梦》值得读”和“《红楼梦》不值得读”,两者相反,但在话题规定的范围内两者之外没有其他可能,这样的情形称作“矛盾”,既适合用“不矛盾律”,又适合用“排中律”。
两者“反对”或两者“矛盾”,都称作“相互否定”。显然,不矛盾律的适用范围更大,能用不矛盾律不一定能用排中律,能用排中律一定可用不矛盾律。
(2)完成任务2
任务2的重点是关注、分析日常语言表达中的逻辑错误。课前布置学生搜集日常语言表达中的逻辑错误,教师事先要准备一些案例及分析。师生可以围绕一个专题搜集,例如:
2020年年初“新冠”病毒肺炎疫情席卷全国,一时间,各种信息言论铺天盖地,其中有实事求是的报道、公正理性的思考,也有子虚乌有的谣言、是非不分的妄谈。那些谣言和妄谈中存在不少逻辑错误,搜集这些错误案例,分析错误原因,揭示其误导人的“套路”。
提供doc可编辑文档下载:下载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