QQ扫一扫联系
普通高中教科书 教师教学用书 语文 选择性必修上册 第四单元·逻辑的力量
提供doc可编辑文档下载:下载地址
单元教学设计举例
“采用合理的论证方法”教学设计
本活动所有的知识和任务都紧紧围绕论证阐述和设计,论证包括论点、论据、论证形式三个要素,隐含前提是论证者没有表述出来的论据,间接论证是就论证形式而言,虚拟论敌是直接对论点的质疑,在质疑中整个论证都经历考验、获得改进。教师可以和学生一起沿着认识论证、评估论证、挖掘隐含前提、选择论证形式、引入虚拟论敌、辩题逻辑分析、尝试写驳论文的序列,学习、建构和运用论证的知识、方法和策略。
1.认识论证
(1)观点加理由就是论证,论证普遍存在
明确:凡用一些理由说服人相信或更加相信某个观点的过程都是论证。
探究一:区分论证与非论证,区分论证中的观点与理由。
示例:以下话语,哪些是论证?哪些不是?如果是论证,画出它的观点。
三杯两盏淡酒,怎敌他、晚来风急!(李清照)
故国神游,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苏轼)
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白居易)
子非鱼,安知鱼之乐?(惠子)
我思故我在。(笛卡尔)
以上,无画线部分的话语不是论证,因为它们没有用一些理由来说服人相信某个观点。有画线部分的话语都是论证,其中画线部分是观点,其他均为理由。
探究二:探讨论证的要求。
问题:由论证的定义可以推出,好的论证应该符合哪些要求?
答案是开放性的,可以紧扣学生写作实际,对其写作有帮助。例如:既然论证是用一些理由来说服人相信或更加相信某个观点,那么,理由就不能和观点相同,如果相同,等于没有给出理由,就是循环论证;举出的理由要比观点更能让人接受,如果理由比观点还难接受,论证就难以达到说服人的目的,甚至有可能让人更加怀疑。学生还可能提到对论据真实性、推理正确性等方面的要求,教学可就此自然推向下面的环节。
(2)认识论证和推理的关系
论证的理由就是论据,对应推理的前提;论证的观点就是论点,对应推理的结论;论据对论点的支持形式就是论证形式,对应推理形式。
2.评估论证
讨论:如何检验观点真伪?
问题:人们几乎每天都会遇到各种各样的观点,一概拒绝不可能,照单全收不明智,你是怎样确定哪些观点可信,哪些不可信的呢?
人们通常有这样几种选择:一是看观点是否符合自己的心情、偏好、直觉、立场;二是看观点的途径、来源;三是看观点是否得到有力的论证;四是直接对观点进行实证和思辨的检验。以上选择都有一定的适用范围和价值,一般来说,第一种可靠性最弱,第二种有一定的价值,第四种成本最高,相对可靠、经济而合理的就是第三种——评估论证。
探究:如何评估论证?
论证由论据、论点和论证形式构成,理论上说,评估论证就是检验这三个方面。而论点是由论据通过一定论证方式(即推理方式)支持的,人们一般会选择先检验论据,如果论据有误,论点就不能成立。当然,这里有一个值得注意的问题,一个论证中,说出来的论据只是一部分,还有些没有说出来的论扼称作“隐含前提”也是需要检验的。
如果论据无误,就要看这样的论据能不能推出论点,或者在多大程度上能保证论点的真,这就是在检验推理形式。
如果推理形式是或然的,而这个论证又是事关重大的,还可以进一步检验论点的不同观点特别是对立观点,在一个开放竞争的格局中看看论点能不能经受住考验。这样最后我们得到的观点即使不是“正确无误”的,也是经过权衡发现的“暂时最优”的。
这样一来,评估一个论证的完整环节应该包括四个方面(如下图),严格而言,发现一个不好或者不够好的论证,只要发现一个方面的问题就行了;确认一个好的论证则需要确认四个方面都没有问题。
3.挖掘隐含前提
试着找出下列材料中人物对话的隐含前提,看看能不能挖掘出材料的深层次立意。
沙滩上,很多被潮水卷上来的海星在阳光下暴晒着。一个青年沿着海岸,把一只只海星抛向大海。
“海岸那么长,海星这么多,你这么干有什么用呢?”旁观者说。“但,对这只有用!”青年说着,把手里的海星远远抛回大海。
濒死的海星很多,青年不可能全部拯救,这是青年和旁观者的共识。但前者认为救海星有用,后者认为没有用,可能是内心的价值观念使然。
先把旁观者的意思用论证形式写出:
论据:无法拯救全部海星
↓
论点:救海星是没有用的
不难看出其隐含前提是:只有拯救全部海星,拯救的行为才是有用的。这背后的假设其实是一种价值观:只有改变全局才是值得做的,只有彻底改变现状才是有意义的,不能彻底解决问题就不去解决问题,不能做到完美就放弃任何努力。
而青年认为:对局部或部分乃至个别对象有意义的事也值得做。事关性命就更是如此。他甚至不需要思考个体和整体的辩证关系,就义无反顾地行动,凭的是一种不考虑数量甚至不计结果的对生命的怜惜与爱。
很多人习惯从整体角度探寻个体的意义,但有时,个体本身就是行动的依据。这位青年简单纯粹的态度,对人是有启迪的。这就是挖掘隐含前提给我们开掘的认知空间。
4.选择论证形式
选择论证形式就是选择论据到论点的推理形式。通常,对推理方式的选择是下意识完成的,论证者在论证时,很少会去思考这里是归纳还是演绎,但是评估论证时则需要重视这个问题。不同的推理形式各自强度如何,对论据的提供与论点的表述提出了怎样的要求,这里不需要展开,建议学生今后有兴趣再作探究。这个环节的重点是要让学生知道论证可以“直截了当”,也可以“迂回进入”。
5.引入“虚拟论敌”
积极应对反例。站在以下论点的立场,应对相关反例。
(1)论点:做事要把握好度。反例:三国时期司马懿对诸葛亮采取的疲军之术(想方设法变慢)和霍去病对匈奴的长途奔袭(不顾一切求快),最终都实现了自己的目的。
(2)论点:理性引领人上升。反例:凯库勒在梦境中领悟到苯的分子结构;拉康所谓“我思,我不在”。应对参考:
(1)霍去病和司马懿的例子,看似是“做事要把握好度”的反例,实际可以让我们加深对“度”的认识:
度,究竟在哪里?如何把握呢?回答是以回到事实为度。不能简单地认为不要过头、学会低调、放慢脚步、防止激进就是掌握了度,更不能机械折中,来个最高值加最低值再除以二。而是要根据具体情境找到最好的分寸,根据实际情况找到最佳的力道,根据形势需求找到最适宜的节奏。霍去病深入匈奴腹地,每有斩获,靠的就是快。为了快,他只带精锐部队,只带必需的物资;他知道,有时候只要慢半个时辰,一切都会翻转过来。而司马懿对付诸葛亮,曾国藩(曾国荃)围困金陵城,却耐心十足,从不感慨时不我待,也不担忧天不假年,甚至朝廷一催再催,他们也沉住气,火候未到,绝不真正出手。把握度,说到底,就是实事求是,具体情况具体分析。
(2)理性引领人上升,并不否定非理性有时候也可以促使人前进。白日苦思冥想无果,凯库勒在梦境中领悟到苯的分子结构;笛卡尔曾言“我思故我在”,几百年后的拉康针锋相对提出“我思,我不在”;此外还有众多人类情感与创造的故事。这些都促使我们努力思考非理性的价值与理性的限度以及理性与非理性二者之间的复杂关系。
司汤达关于爱情有“头脑里的”和“心坎里的”之分,本尼迪克特关于理想人格有“日神型”和“酒神型”之分……理智和情感似乎总在拉扯人走向相反的两个极端。然而,它们又常常在人性深处联结。理智与情感,缺一不可。最理想的爱情是心坎与头脑的联通,最完美的人格是日神与酒神的统一,最伟大的事业是激情与理性的交融。
6.辩题逻辑分析
既要有对辩题的静态分析,也要有对辩论的动态分析。前者在实战前进行,后者结合实战或“推演”进行。
辩论可借鉴赛制,也可以自创赛制,自创赛制应有利于逻辑与思维在辩论中的展示。针对目前流行的赛制中存在的“非此即彼”“立场他定”等妨碍自主独立思考与建设性对话等问题,可采用“立场自选”加“正反轮流”的模式加以改善。如:
初次争鸣:立论与辩驳阶段(12分钟)
在本阶段,双方根据赛前抽签结果,对抽签抽到的辩题立场进行初步论证,并对对
方的论证方法、论据、隐含前提等展开辩驳。
立场互换:对话与改进阶段(10分钟)
双方通过互换立场的方式展开对话,完全采取对方立场组织更好的论证,展开争鸣。一锤定音:总结与提升阶段(7分钟)
在这一阶段比赛开始前,双方将自己最终选择的立场放入信封交给主席,主席公布结果。在本阶段,双方对自己最终自主选择的立场进行论证和总结。
7.尝试写驳论文
驳论文,就是为反驳某种观点而写的议论文。写驳论文,会促进学生独立思考、辩证分析,帮助学生表达合理诉求、参与公共讨论。驳论也是一种论证,它的目的是证明某种观点的错误。
而要证明某种观点错误,可以有不同的实现路径。在写驳论文之前,可以先让学生了解驳论的目的和路径。研读以下三个案例,探究驳论的路径。
(1)阅读材料,思考蒙哥马利的观点是什么,熊向晖又是如何驳斥的。
1960年蒙哥马利访华时,观看豫剧《穆桂英挂帅》,翻译熊向晖向他简要介绍了剧情。他很认真地说:“这出戏不好,怎么让女人当元帅。”熊向晖解释道:“这是中国的民间传奇,群众很爱看。”蒙哥马利说:“爱看女人当元帅的男人不是真正的男人,爱看女人当元帅的女人不是真正的女人。”熊向晖说:“中国红军就有女战士,现在解放军有位女少将。”蒙哥马利表示,他对红军、解放军一向很敬佩,但不知道还有女少将,这有损解放军的声誉。熊向晖忍不住地反驳:“英国女王也是女的,按照你们的体制,女王是英国国家元首和全国武装部队总司令。”这位退役的元帅一时无言以对。
(2)阅读鲁迅的短文《“此生或彼生”》(有删节),说说文中探讨的是什么话题,关于这个话题汪懋祖和鲁迅各自的观点是什么,鲁迅是怎么批驳对方观点的,驳论的方式和上一则材料有何不同。
“此生或彼生”。
现在写出这样五个字来,问问读者:是什么意思?
倘使在《申报》上,见过汪懋祖先生的文章,“……例如说‘这一个学生或是那一个学生’,文言只须‘此生或彼生’即已明了,其省力为何如?……”的,那就也许能够想到,这就是“这一个学生或是那一个学生”的意思。
否则,那回答恐怕就要迟疑。因为这五个字,至少还可以有两种解释:一,这一个秀才或是那一个秀才(生员);二,这一世或是未来的别一世。
文言比起白话来,有时的确字数少,然而那意义也比较的含胡。我们看文言文,往往不但不能增益我们的智识,并且须仗我们已有的智识,给它注解,补足。待到翻成精密的白话之后,这才算是懂得了。如果一径就用白话,即使多写了几个字,但对于读者,“其省力为何如”?
(3)阅读材料,分析这一则驳论和前两则有何不同。
冯玉祥将军驻防长安时,两名外国人在长安南郊的终南山猎获了两只野牛。冯玉祥得知后诘问他们:“你们到终南山打猎跟谁关照过,领到许可证没有?”对方满有理由地说:“我们此次到陕西来,贵国外交部发给的护照上,明明写着准许携带猎枪的字样,可见我们行猎已得到贵国政府的准许,怎么会是私自行猎呢?”“胡说!”冯玉祥愤愤地说,“准许你们携带猎枪就是准许你们行猎吗?如果准许你们携带手枪那你们就可以在中国境内随意杀人吗?"
既然论证必须具备论点、论据、论证形式这三个要素,相应的驳论就只需要证明其中任何一个要素不能成立即可,这就是通常所说的驳论点、驳论据、驳论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