QQ扫一扫联系
普通高中教科书教师教学用书 语文
选择性必修中册 第一单元
提供doc可编辑文档下载:下载地址
关于单元研习任务
一、理论对于实践有着重要的指导意义,阅读理论文章,可以给我们多方面的启发和引领。阅读本单元前四篇课文,领会文章的理论价值,完成下列任务。
1.四篇课文观点鲜明,论述透彻,思维缜密,语言准确。阅读这类文章,有助于我们丰富思想,发展思维,提升语言运用能力,也有助于我们形成辩证唯物主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请任选一篇课文,选取一个角度(如思想观点、论述方法、思维方式、语言表达),写一则读后感,谈谈自己阅读重大理论文章的收获。
本任务旨在引导学生体会和把握科学与文化论著表达的特点,提高阅读、理解科学与文化论著的能力,并通过学习体验概括、归纳、推理、实证等科学思维方法,理解文本内容,从“思想观点”“论述方法”“思维方式”“语言表达”等方面入手,理清文本结构脉络和论证逻辑。通过撰写读后感,以读促写,让学生把对重大理论文章的阅读感受转化为文字,从而加深对论著的理解。
前四篇论著本身具有的严密性与规范性,决定了论著的读法有别于文学作品,因此也离不开教师的导读。
《社会历史的决定性基础》是恩格斯在1894年1月25日给瓦尔特·博尔吉乌斯的回信,写于逝世前一年。恩格斯在信中针对博尔吉乌斯来信提出的问题,回答了作为社会历史决定性基础的“经济关系”指的是什么,紧接着论述了以技术为标志的生产力对于交换方式和分配方式,对于阶级的划分、统治和从属的关系以及国家、政治、法律等的决定作用,最后指出经济条件归根到底具有决定意义,“它构成一条贯穿始终的、唯一有助于理解的红线”。从全文来看,这封回信针对当时资产阶级理论家对马克思思想的歪曲,对经济因素和历史发展、上层建筑的关系展开论述,层层递进,逻辑严密,具有浓厚的辩证色彩,充分体现了马克思主义的辩证唯物史观。在教学中,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借助历史知识和课下注释,梳理课文的写作背景,理解文中的基本概念。另外,教师在学生的阅读过程中应该时刻关注学生的学习状态,引导学生做读书笔记,通过查阅资料、思维导图等方式,提取主要观点,分析论证方式,提示学生注意课文的语言特点,并学会结合自己的理解谈谈对课文的认识。
《改造我们的学习》是毛泽东1941年撰写的政论文。历史上,由于理论与实际的分离,党内工作发生过几次失误,造成了损失,需要认识并改正错误。在这篇文章中,毛泽东尖锐地批评了党内存在的主观主义、教条主义等不良学风,阐述了马克思列宁主义理论联系实际的学习思想,号召全党在学习问题上进行一次根本的改造,树立以“研究中国革命实际问题”为中心的实事求是的学习风气。全文的论证结构是:提出主张一阐述理由一提出建议。文章运用了例证法、引证法、对比论证等多种论证方法,语言准确、鲜明、生动,同时作者还善于使用口语、成语和文言词语,善于运用修辞手法,使语言生动活泼。例如用“留声机”比喻留学生一切照搬外国,用“钦差大臣”“瞎子摸鱼”等比喻主观主义者不了解实际乱发号施令,既贴切生动又通俗易懂。
《人的正确思想是从哪里来的?》是毛泽东写于社会主义建设时期的文章,是指导当时党的工作开展的政论文,体现了“理论联系实际”的马克思主义学风。教师导读时可以引导学生提炼文章观点、分析论证思路,联系实际谈自己的阅读感受并交流研讨。
《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是1978年《光明日报》特约评论员的文章,由此引发了一场关于真理标准问题的大讨论。文章层层递进,破立结合,阐明了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基本观点,富于思辨性,善于运用经典理论文献和典型事例,在演绎推理中展开论述。教师导读时,可以提示学生注意把握文章运用文献和事例进行论证的方法,探究立论与驳论的顺序及其作用,用思维导图等形式构建文章框架,并尝试在讨论中用历史事实和亲身经历印证本文的观点,在此基础上学习运用相关理论辩证分析现实问题,将体会与收获融入写作当中。
总体而言,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借助工具书和资料,理解文本内容,体会其思想观点、论证方式、思维逻辑、语言特点等方面的严密和精妙之处,通过撰写读书笔记、小组间质疑问难、整理思维导图等方式,提高阅读科学与文化论著的能力,从而在“读懂”的基础上进行写作。注意提示学生在读后感的写作中,除了引述原文,阐明文章某一方面的特点之外,还应该写明感想,并且通过联系个人生活实际或社会实际来论证这一感想。
2.正确而深刻的理论文章对国家进步、社会发展也会产生重大的影响,《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就是这样一篇具有里程碑意义的文章,在特定历史时期,对人们的思想起到了正本清源的作用。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文章的观点又不断得到历史的验证。请联系社会发展实际,或结合其他学科所学,谈谈你对这篇文章核心观点的认识。注意用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社会发生巨大变化的事实来论证你的观点。
本任务要求学生学以致用,打开视野,联系社会发展实际,加深对重要论著的理解,体现了课程标准“加强实践性,促进学生语文学习方式的转变”的基本理念。本任务重在提升学生在不同的历史文化情境中理解、分析、评价具体作品的能力,以及有理有据、有一定逻辑地表述自己认识的能力。
伟大实践需要理论指导,研读经典有助于理论创新。《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一文生成背景特殊,形成过程曲折,整体框架科学,理论逻辑严密,文章既有行文、做人、做事的思想启示,又有当时年代、当今时代的实践价值,引导学生围绕文章,联系实际抒发个人见解,非常有意义。
要谈谈对文章核心观点的认识,首先应该理清文章的思路,明确各部分的观点。引言部分开宗明义地申明写作的必要性和价值意义;第一部分主要从哲学角度来分析为什么说检验真理的标准只能是社会实践;第二部分主要是从立场的角度去说“理论与实践的统一,是马克思主义的一个最基本的原则”;第三部分则主要说明革命导师都是坚持科学的真理检验标准的践行者和示范者;最后,第四部分从哲理和未来两个维度探讨了“任何理论都要不断接受实践的检验”。
教师可以引导学生理清文章结构,提炼出核心观点,并在小组中讨论对于文章观点的认识。讨论时鼓励学生融入政治、历史等学科知识,全面地了解文章的写作背景,并通过课后上网搜集时事资料,从“衣食住行用”等方面入手,着重了解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社会发生的巨大变化,深化对于该观点意义的理解。
以“用”为例,在改革开放前,代表着当时生活水平的“四大件”是缝纫机、自行车、手表和收音机。改革开放后,彩电、冰箱、洗衣机、空调、电话、电脑、手机已相当普及。世界在变化,时代在前进,实践在发展,《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一文的意义不仅在于解放思想,打破禁锢,更在于凝心聚力、夯实信仰,为改革开放吹响实践的号角,也在于积极推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进程,其逻辑与价值在今天依然显得非常必要、尤为重要且意义非凡。
二、《修辞立其诚》强调为文为人要“真”,《怜悯是人的天性》认为人的天性为“善”,《人应当坚持正义》实际上也是强调要真诚。三篇文章都涉及立身处世的原则问题。在充分理解文章主旨的基础上,完成下列研习任务。
1.概括三篇文章的主要观点,并说说这些观点之间的联系。结合课文的阅读,联系下列材料和自己的生活经验,谈谈你对人性的理解,或谈谈做人应当遵循的基本原则。
①唯天下至诚,为能经纶天下之大经,立天下之大本,知天下之化育。(《礼记·中庸》)
②恻隐之心,人皆有之;羞恶之心,人皆有之;恭敬之心,人皆有之;是非之心,人皆有之。恻隐之心,仁也;羞恶之心,义也;恭敬之心,礼也;是非之心,智也。仁义礼智,非由外铄我也,我固有之也,弗思耳矣。故曰:“求则得之,舍则失之。”(《孟子·告子上》)
③人之性恶,其善者伪也。(《荀子·性恶》)
本任务要求学生概括三篇文章的主要观点,并梳理观点之间的逻辑关系。这就要求学生在深入理解文章的基础上,学习体验概括、归纳、推理、实证等科学思维方法,把握科学与文化论著观点明确、逻辑严密、语言准确精练等特点。另外,本任务要求学生阅读材料,理解其含义,结合实际生活谈谈对于人性或为人处世的看法,这一任务对学生有很好的提示作用。随着其年龄的增长,阅读量的增加,阅历的丰富,应该逐步提高对学生理解文章、解读材料的要求。三则材料均摘自儒家经典著作,也传递了儒家以仁、恕、诚、孝为核心价值,强调仁与礼相辅相成的入世理想与人文精神。三篇课文当中既有中国哲学的智慧,也有西方哲学的启迪,在综合理解以上观点的基础上,要求学生进行迁移,结合儒家的观点来全面认识人性,是对学生思维的发展与提升。
《修辞立其诚》阐明了“立其诚”的三种含义——名实一致、言行一致、表里一致,由修辞到为人,展开了深入的思考和阐述,即在学说、言论、文章等方面应以诚待人端正学风,以唯物主义作为科学研究的基础,把自己的真实见解表达出来。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在阅读过程中提取文章观点,并思考其观点对于自己立身处世的启发意义。
卢梭在《怜悯是人的天性》一文中用事实指出,善是人的本性,怜悯心作为一种善,是人类最普遍和最有用的一种美德。怜悯心对于人类生活,对于调节人与人的关系具有重要意义。教师可以指导学生查找文章写作背景,把握作者的立场,仔细梳理文章的论述思路,体会当中蕴含着的理性的探索精神和深刻的人生智慧。
《人应当坚持正义》一文中,苏格拉底针对格黎东的建议,抛出了“正道”“道义”“道理”“正当”等一系列他所坚守的“正义”理念,层层铺垫,步步设问,深入浅出地阐明了自己唯正义是从的道德信念。教师在学生为苏格拉底的劝说艺术所折服、感动的同时,应该引导学生辩证看待“正当”与“道义”的问题,启发学生结合一定的社会历史条件发散思维:是否存在永恒的“正义”?它有没有时代性?
以上三篇课文都阐述了关于为人处世的看法。《修辞立其诚》基于“诚”这个核心概念进行阐释,由修辞到为人;《怜悯是人的天性》则从“善”的角度切入,体现了民主、平等、博爱的人文主义思想;《人应当坚持正义》则对“正义”这一理念进行了阐述,体现了高超的劝说艺术和严密的逻辑思维。无论是“诚”“善”,抑或是“正义”,都共同构成了心性修养的哲学体系,而要认识这些哲学问题,应该引导学生植根于当代中国的社会实践,辩证看待,全面理解,结合个人经历,化大为小,化虚为实。任务中所提供的材料,也呼应了对于人性本源的讨论。
第一句话出自《中庸》,意思是“唯有天下最诚的人,才能掌握治理天下的大纲,才能树立天下的根本法则,掌握天地化育万物的道理”,旨在说明,诚信是立国之本,是根本法则,是万物之道,从治国理政、立身处世到自然规律,层层深入,强调了“诚信”的重要性。中庸之道,亦在于“诚”。《中庸》所谈的“至诚之道”,其实也是“真诚之道”。在《中庸》中,关于诚信的论述约占全篇的三分之一以上。
第二句话代表了孟子“性善论”的观点,意思是:“同情心、羞耻心、恭敬礼让之心及明辨是非之心,人人都有。有同情心,就是仁爱;有羞耻心,就说明有道德感;有恭敬之心,就是懂得礼仪的表现;心里能明辨是非,就是智慧。仁义礼智,是我们生而就有的,不是外界作用的产物,只不过平时没有去想它因而不觉得罢了。所以说:‘探求就可以得到,放弃便会失去。’”孟子认为,同情心、羞耻心、礼让心、是非心这“四心”是人与生俱来的品质,人的道德意识、道德观念是天生的,这是唯心主义的观点,也是孟子性善论的基础。
第三句话则站在了第二句话的对立面,代表了荀子“性恶论”的观点,意思是“人的本性是恶的,所表现出来的善良是后天人为(即教化、约束)的结果”。荀子反对孟子宣扬的天赋道德观念的“性善论”,提出了与之对立的“性恶论”。他界定了“善”“恶”的含义。他认为所谓的“善”就是符合封建的道德规范,所谓的“恶”就是犯上作乱,破坏封建统治秩序。他认为这种“善”在人的本性中是没有的,人不可能一生下来就知道封建道德,从而遵守它。相反,人从来就是好利、自私、嫉妒的,人的本性是“恶”的。
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查找相关的历史背景,梳理课文观点,全面地分析材料内容,思考其含义,并寻找生活中可以印证自己观点的素材。表达观点时不仅要说出对于不同概念的理解,还要多结合实际例子,表达得更加具体一些。
2.苏格拉底拒绝越狱逃跑的态度及其所体现的精神历来广受赞赏,但也有人认为,雅典法庭判处苏格拉底死刑的罪名是“不敬神明”,这种判决是不正义的,苏格拉底欣然接受不正义的判决,这种态度不值得赞赏。你怎样看?为什么?可以根据不同观点组成两个小组展开辩论。
本任务指向实践活动,旨在落实本单元阅读的学习重点:一是引导学生了解历史背景,把握《人应当坚持正义》的主要观点;二是引导学生以辩证的眼光看待历史人物的行为,领略思辨性表达的魅力,要求学生能够广泛搜集资料,在实践活动中增强口头应用的能力,并学会在辩证分析与合理推断的基础上进行理性判断。
公元前399年的一天,苏格拉底被古希腊500人陪审团法庭判处死刑,被指控罪名是不敬神明和腐化雅典青年。雅典公民在这一天大获全胜,但是雅典法律却在这一天一败涂地。在当时的雅典,死刑犯并不是一定会死,至少还存在三条生路:缴纳罚金赎罪、请求陪审团宽恕和自请流放。苏格拉底本身是可以免刑的,但是他却拒绝了法庭的开释。他的朋友们也在打算营救他逃离雅典,但也被他拒绝了。在苏格拉底看来,他恪守的是一种正义,而正义就是守法。在这个案件里,无疑存在着一个悖论:看似完美正义的制度却处死了正义的公民。
显然,苏格拉底是一个流行观念的质疑者,人生价值的省察者,德行智慧的提倡者,或是一个纯粹的实证主义者。他坚定地认为法律是至上的、正义的、公平的,有良知的人首先便是遵守法律的人,服从法律是公民的天职和责任,更是公民对于城邦的一种义务。在他的心中,人民对于他的裁判是集体智慧和理性的产物,具有权威性,即使他自己明白这种裁决是不公正的,他依然不会选择逃避惩罚。因此,身居其间的苏格拉底作出了智慧的抉择,使个人正义服从于制度正义,并为此付出了珍贵的生命代价。
从正义角度来看,苏格拉底选择了死亡,他通过承受不义的判决来坚持自己的正义,为后世树立了一个良好的守法的榜样,使遵守法律成为一种美德并得以传承和认可。苏格拉底已经七十岁了,他知道自己作为一个不义之人,如果流亡到他乡去,会是怎样的苟活度日。他已经不像年轻人那样,还有“不怕没柴烧”的希望。如果非法逃走,他的城邦、亲人、朋友也会因为自己被迫的不义之举而遭受伤害。所以,苏格拉底决定奔赴死亡。死亡捍卫了他的正义,保护了他的亲朋,谴责了他的敌人,控诉了他的城邦。为正义而死,坚决不做不义之事,苏格拉底用自己的实践证明了他的哲学理论。
从法律的角度看,雅典的政府之所以是民主的,是因为管辖权是操纵在多数人而不是少数人手中的,多数人的观点只是在数量上占有优势,并非永远正确,一旦将其奉为绝对的正义和法律的唯一来源,真理就会被扼杀。多数人在利益驱动下,极其容易造成多数人的暴政,这种多数人的暴政几千年以来一直都是民主不可回避的弊端。而苏格拉底便是死在这种民主司法的多数人的暴政之下的。当法律与正义不再相一致的时候,人们是否应该遵守它呢?
学生认真阅读课文,一般能够比较清晰地提炼出苏格拉底关于“正道”“道义”“道理”“正当”等一系列他所坚守的“正义”理念,而难点在于如何理解“正义”的概念。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思考:是否存在永恒的“正义”?它有没有时代性?它是不是一定社会历史条件的产物?让学生站在更全面的角度与苏格拉底展开对话。
要完成这个任务,教师要为学生搭建支架。一是引导学生阅读相关资料,了解苏格拉底之死的相关背景;二是引导学生课外认真阅读《格黎东篇》全篇内容,更完整地了解苏格拉底的立场和观点,把握苏格拉底的论辩逻辑;三是寻找支撑观点的材料;四是组织学生开展辩论,设定规则,议定流程。
三、运用理性思维深入思考,有理有据地把道理说清楚,是发表言论、阐述见解的基本要求。从下列任务中任选一项完成,并与同学交流。交流前拟一个提纲,列出自己的主要观点和依据;交流过程中注意记录不同意见并加以思考。
1.认识事物时,我们的判断常常会受到一些因素的影响,如笃信古人、权威和书本,听信大多数人的意见等。“自古以来”“著名专家表示”“书上说”“大多数人认为”等常见说法,就体现了这些影响。围绕这样的短语,延伸思考,充实依据,选取合适的角度,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题目自拟。
2.人们在获得一些新的东西时,也有可能失去另一些东西。互联网为人们的生活带来不少便捷,那么人们可能会失去什么呢?就这个问题进行深入思考,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题目自拟。
本任务聚焦理性表达,旨在引导学生积极观察社会现象,发现问题,独立思考,提出观点并进行论证,从而提高思辨能力。
两个写作任务具有很强的现实针对性。第一个针对当下人们面对专家、权威、惯例等事物总是容易迷失自我,缺乏独立见解与判断,将权威声音奉为圭臬的现象。这一现象也导致创新思维、独立看法越来越少,随波逐流的人越来越多。真理是否真的掌握在大多数人手中?权威说法是否应该被视为金科玉律?纵观本单元的科学与文化论著,不少先哲在反对声中逆流而上,无所畏惧地喊出时代的最强音,历史最终证明了他们的伟大和行事的可贵。此处可以展开关于“坚守自我”“敢于质疑”等话题的讨论。另一个写作任务主要针对互联网的利弊现象,“思考”侧重理性思维,文体指向议论文,学生可以结合生活实例,肯定网络的正面作用,例如可以拉近人与人之间的距离,给生活带来便利等;亦可反观网络带来的弊端,例如网络发言的自由性和匿名制度,加上少部分人不辨是非,引起了许多不良现象,如网络暴力等;针对这些利与弊,还可以谈谈对于网络这把“双刃剑”的看法。
本单元的选文观点深刻、批判性强、逻辑推理严谨,是学生学习议论文写作的范本。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学习课文的论证方法、论证语言、思维方式,运用不同的典型事例来论证自己的观点,在此基础上学习对现实问题进行辩证分析。
学生议论性文章写作最常见的一个问题就是论据的选择不够典型。以下几条选择论据的方法可供参考:①围绕论点,有针对性。论据是论证论点的根据,是为论点服务的,因此它必须与论点保持一致,这是议论文最基本的要求。②真实准确,有典型性。在我们身边,有许多典型材料可以作为论据,从古到今,由中而外,从名人到普通人,皆可作为有力的论据,使文章丰满起来。③角度变化,有多样性。如果能从不同层次、不同角度去选例,会使论证更加全面而有说服力。常用的选例角度有不同的领域(政治、经济、军事、思想、文化等)、不同性质(正面、反面)、不同国别(中国、外国)、不同时代(古代、近代、现当代)等。④新颖独特,有时代性。新颖的论据往往能吸引人,当然也可以运用一些旧材料,但是在运用的过程中要力求写出新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