QQ扫一扫联系
普通高中教科书教师教学用书 语文
选择性必修中册 第一单元
提供doc可编辑文档下载:下载地址
单元教学设计举例
教学设计:“感受思辨力量”单元教学设计
核心任务:
围绕“感受思辨力量”的主题,通过梳理与比较、反思与归纳,了解文章观点形成的历史背景,体会理性探索的精神,拓展文化视野和文化胸襟,学习观点明确、逻辑严密、语言准确的表达,感受理性思辨的力量。
基本问题:
1.本单元课文在观点与文体形式上有何异同?其间存在怎样的联系?
2.本单元课文体现了思维的科学性与论证的逻辑性,请结合课文具体内容进行分析,进一步理解文中涉及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3.本单元课文既蕴含理性的探索精神,又体现深刻的人生智慧。请运用科学思维进行思考,准确把握“人的天性从何而来”这一论题。
4.本单元课文所论述的观点你是否认同?试着联系当下社会现实,进行迁移运用或补充印证。
学习过程:
一、培养科学思维,理论联系实践
1.把握作者观点,梳理文章思路
学生认真阅读前四篇课文,绘制思维导图,探讨课文之间核心观点与论证方法的异同,尝试梳理人文社科类理论文章的文本特质,把握多样的论证方法,进一步揣摩作者的论证思路,体会其辩证思维。
可参考以下形式:
(请下载原word文档,以浏览导图内容)
2.联系写作背景,思考论述重点
学生在把握四篇课文基本内容的基础上,可以借助下面的表格,尝试联系写作背景(时代与问题)和写作情境(主体与对象),理解文章的现实性,体会其针对性,总结论述语言的特点。
(请下载原word文档,以浏览表格内容)
3.关注当下时事,运用理论分析
深刻正确的理论对实践有指导意义,不断发展的实践对理论有检验意义。教师设置勾连课文与生活的情境,学生在理解理论与实践的辩证关系的基础上,迁移运用,发展思维。发挥理论指导实践的作用,运用文章的观点与概念,科学地看待与论述国内与国际的热点问题;或拓展阅读其他马列主义思想或人文社科理论文章,尝试联系历史发展与当下时事,发挥实践检验理论的作用,进行论证或驳斥。展示形式尽可能多样化,可以是书面形式(如写书信、演讲稿、读后感等),也可以是口头形式(如举办辩论赛、讨论会等),鼓励学生撰写发言提纲,自由表达。
二、立身处世,求真求诚
1.情境设置
《修辞立其诚》《怜悯是人的天性》《人应当坚持正义》这三篇文章以立身处世的思想认识为中心,从自我到自我与他人的关系,再到自我与社会的关系,阐述了真诚、怜悯心和坚持正义的重要意义。教师可以结合现实生活,从真实的现象出发,引导学生通过阅读文章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同时注重提升思维的逻辑性,营造出富有理性探索精神的课堂氛围。
2.梳理与比较
学生可以借助注释和工具书,概括文章观点,表达自身认识。在对这三篇文章形成充分的理解之后,借助下面的表格梳理课文中的观点,进行初步比较。有些可以直接找到,有些则需要通过理解推断自行概括。在理解文章内容的基础上,探讨文章的具体形式,学习这三篇文章的论述方式及语言表达风格。
(请下载原word文档,以浏览表格内容)
通过比较,学生能够更加准确地把握三篇文章的基本内容及其之间的联系。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回忆学过的关于立身处世的文章,联系自己的生活经验,谈谈对人性的理解,共同探讨做人应当遵循的基本原则。
3.思考与深化
《修辞立其诚》强调为文为人要“真”,《怜悯是人的天性》认为人的天性为“善”,《人应当坚持正义》实际上也是强调做人要真诚。但是,人作为“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马克思),其天性究竟是“自然本性”还是社会实践活动的产物?教师要引导学生认真思考,准确把握“人的天性从何而来”这一论题,懂得运用理性思维辩证思考,有理有据地发表自己的见解。
4.反思与总结
《修辞立其诚》《怜悯是人的天性》《人应当坚持正义》这三篇文章既蕴含着理性的探索精神和深刻的人生智慧,又体现出深挚的人文关怀和丰富的理趣。然而,在当代社会,永恒的“真”“善”“正义”真的存在吗?是否具有时代性?是否存在不同的表现形式?教师可带领学生追问这些问题,反思在不同时代立身处世的根本法则,不断丰富自己的精神世界。
(请下载原word文档,以浏览表格内容)
学习资源:
1.辩证唯物主义
毛泽东《矛盾论》、李秀林《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原理》
2.理论与实践的辩证关系
毛泽东《实践论》、哈贝马斯《理论与实践》
3.人生哲学
张岱年《人生课》、卢梭《论人与人之间不平等的起因和基础》、柏拉图《柏拉图对话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