单元教学设计举例:以文本理解为核心的单元教学设计【教师用书选择性必修中册第二单元】

首页 教学参考 教师用书 选择性必修中册 单元教学设计举例:以文本理解为核心的单元教学设计【教师用书选择性必修中册第二单元】

普通高中教科书教师教学用书 语文

选择性必修中册 第二单元

提供doc可编辑文档下载:下载地址

 

单元教学设计举例

 

 

教学设计:以文本理解为核心的单元教学设计

 

学习活动一

1.预习与准备

(1)通读本单元六篇作品,在每篇文章的空白处记录5至10则阅读感受。

(2)了解作品所反映的时代背景,为六篇作品排序,并注明作品所反映的年代和主要事件。

(3)结合本单元作品以及你读过的反映中国革命的文学作品,向你的长辈了解有关的情况,以“我所了解的中国革命传统”为主题写一篇随笔。在本单元学习结束时,对自己的预写作进行讨论。

2.分享与交流

用1课时交流以上初学成果。

3.作业

细读《记念刘和珍君》和《为了忘却的记念》,尝试为两篇文章的章节加小标题,并说明理由。

 

学习活动二

根据学习提示,重点研读《记念刘和珍君》和《为了忘却的记念》,完成下列任务。

1.理解课文基本内容

(1)在为两篇文章的章节加小标题的基础上,小组内交流分享,并说明理由。

(2)根据评价量规,推荐小组最佳习作。

 

小标题拟制评价量规

(请下载原word文档,以浏览表格内容 )

(3)班级内交流分享。

2.开展多维比较

正如“学习提示”中所说,两篇文章有许多可比较之处,需要深入解读文本。

(1)根据阅读感受,自由发现比较点。教师板书记录。

(2)从内容、主题、结构、语言表达、写作手法等角度将学生提出的比较点归类。(可参考“学习提示”第4段)

(3)将班级学生分为若干小组,分配相关比较任务进行研读,结合“单元研习任务”二子任务1,以批注形式呈现学习结果。

(4)班级内交流分享。教师参与讨论总结,学生在原有阅读感受的基础上增改笔记。

3.合作整理“批注本”

在上述活动的基础上,与小组同学交流后,合作整理一个“批注本”,在班上展示。

 

学习活动三

根据学习提示,结合单元研习任务,阅读《包身工》,结合具体内容,就作品新闻性与文学性的统一写一篇札记。主要完成下列任务。

1.理解研习所需知识

借助工具书或网络,了解“札记”“报告文学”“报告文学的新闻性”“报告文学的文学性”的相关知识,并在课堂上作简要交流。

2.理解本文的新闻性

(1)了解新闻事实

阅读下面夏衍关于《包身工》的回忆,完成学习任务。

 

其实,20年代后期,我就着手收集包身工素材了,到了1936年才完成,前后历时达十年之久。1927年开始,我做过一段时间的工会工作,认识了一些在纱厂工作的朋友和做工人运动的同志,从他们口中,我了解了包身工制度和他们的遭遇,我觉得非把这个地狱揭开不可。为了看到包身工们早出晚归的上下班的生活,我足足打了两个月的“夜工”,每天半夜三点来钟起身,走十几里路到包身工们上班的杨树浦,混身于其中。这两个月,我比较详细地观察到了包身工们非人的生活。我本想写篇小说的,调查结束后,觉得小说不足以反映包身工的境遇,所以,我就把调查到的材料,不带虚构,如实地写成了《包身工》。

(节选自《夏衍谈〈包身工〉》,《新闻通讯》1995年第3期)

 

请把“不带虚构”“如实”的材料在课文中标注出来。

依据课文,制作《包身工一天作息时间表》,并概括包身工生活的悲惨状况。

(2)了解新闻背景

文中穿插了不少背景材料,请在课文中标注出来。

如果你是夏衍,请你结合课文说说为什么要把这些材料穿插在文中。

探究包身工制度产生的根源。

3.理解本文的文学性

(1)理解文学手法

想象你是“芦柴棒”或“小福子”的家人,或者是文中“包身工”的后裔,描述你看到这篇文章后的感受。

重读描写包身工生活的段落和“芦柴棒”或“小福子”遭遇的段落,体会并分析细节描写的作用。

(2)理解抒情意味

文中不少句子充满了作者强烈的情感,至少找出三处,揣摩这些句子,看看作者的感情是如何表达的,有怎样的表达效果。

朗读课文最后三段,体会其中的抒情意味。

4.理解新闻性和文学性的统一

(1)这篇报告文学,时隔久远,但至今重读,仍震撼人心。这是因为这篇文章报道的事实呢,还是因为作者对事实的出色报道?

(2)在以上学习的基础上,就《包身工》所体现的作品新闻性与文学性的统一写一篇札记。优秀习作在班内张贴分享。

 

学习活动四

根据学习提示,研读《荷花淀》《小二黑结婚》《党费》,完成下列任务。

1.初读检测与交流

(1)初读自我检测

阅读三篇课文,思考小说的主题。然后对照“学习提示”第1段,针对主题的理解逐篇简要回答:

我明白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我不明白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画出三篇小说的情节结构简图。

画出三篇小说的人物关系简图。

以《如果我是_______________》(省略部分填小说中的某一人物)为题写一篇随笔。

(2)初读分享

畅所欲言,交流各自的初读成果与困惑。

教师总结,充分了解学生的初读困惑。

2.研读《荷花淀》,聚焦小说知识与技能

(1)战争与诗意

反复朗读课文前三段,体会景物描写的诗情画意,努力让自己沉浸其中。尝试利用文中词句组合成题为《白洋淀十四行》的短诗,并读给同学听。

圈画出小说中其他的诗意景象。结合小说所反映的时代背景,与同学讨论:用这样的诗情画意来表现残酷的战争主题是否恰当?

(2)人物与写法

分角色朗读“夫妻话别”部分。关注对话描写和细节描写,努力寻找二者之间的关联,深入体会人物的心情。

反复品读文中其他的对话部分,揣摩特定的文本背景下人物的内心世界。

重读全文,关注人物的言行描写,在此基础上完善、丰富预习时的阅读批注。

(3)故事与情节

这个故事让你感触最深的是什么?请用两三个词语表达你的阅读感受。

小说中水生夫妻话别之后,后面发生的故事与你的推测是否一致?如果一致,请说出能支持你判断的文本依据;如果不一致,请找出前后部分情节的伏笔与照应。

回看情节结构图,对于本文的情节、结构,你有什么体会?(本文的结构并不复杂,情节也不跌宕起伏)结合以上学习经验,想一想:吸引我们读下去的动力是什么呢?

3.拓展阅读,建构革命斗争图景

(1)阅读《小二黑结婚》《党费》,从背景与主题、人物与写法、故事与情节这三个方面整理自己的阅读感受。

(2)分小组活动,选择完成其中一个学习任务。

任务一:

相比《荷花淀》《党费》的战争生活,《小二黑结婚》所反映的革命主题有所不同,请揣摩编者的意图。

结合文本,假设你是水生嫂、小二黑或黄新,说说你对革命成功后的想象。

任务二:

读完三篇小说,如果你对小说中人物的遭遇和精神世界感兴趣,请选择一个小说人物,给写他一封信。

学习提示中说:“革命为了人民群众,也要依靠人民群众。”三篇小说中都有一些无名无姓的人民群众,请比较他们的异同。

任务三:

探究《小二黑结婚》中的“交通员”、《党费》中的“我”在小说叙事中的功能。

以“细小波澜的无限魅力”为主题,赏析《小二黑结婚》《党费》中的细节描写。

(3)在课堂上向其他小组汇报各自的学习成果。

 

学习活动五

在单元学习的基础上,小组合作,在下列任务中选择一个完成。

1.编辑红色作品集

(1)以小组为单位,汇集红色作品。

(2)为作品集拟一个恰当的书名。

(3)设置合理的分类标准,按一定顺序编排作品,编订目录。

(4)设计封面及腰封。

(5)为所编辑的作品集写一篇编后语。

(6)师生讨论完善评价量表,之后对作品集进行自评与互评。

 

红色作品集评价量表

(请下载原word文档,以浏览表格内容 )

(根据郑桂华《“描绘秋发现秋”主题阅读小册子评价量表》改编)

 

2.革命传统讨论会

(1)在之前撰写的“我所了解的中国革命传统”随笔的基础上,结合单元学习,小组讨论:新时代的青年应该如何继承和发扬革命传统?将要点记录下来并形成讨论发言提纲。

(2)在小组讨论、整合的基础上,组织以“新时代的青年应该如何继承和发扬革命传统”为主题的讨论会。

采用“鱼缸式”讨论法展开班级讨论。

学生围坐成一个大圆圈;

在大圆圈的中间摆5至7张椅子,组成一个小圆圈(内圈);

各小组派一位代表坐在内圈,内圈留出一把空椅子;

内圈的同学就“新时代的青年应该如何继承和发扬革命传统”发表自己的意见,展开讨论,外圈的学生观察、聆听。外圈的学生如果有问题或补充建议,可以坐在内圈的那把空椅子上发言,发完言之后就回到外面的大圈,其他人可以再加入。

QQ
企业微信
扫一扫
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