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单元学习任务【必修下册·第三单元】【教师用书内容】

首页 教学参考 教师用书 必修下册 关于单元学习任务【必修下册·第三单元】【教师用书内容】

内容源自【教师用书】,提供doc可编辑文档下载。

下载地址

 

必修下册 第三单元

关于单元学习任务

 

 

一  本单元所选的文章或记述科学探究的历程,或阐说不同领域的研究成果。阅读这些文章,能让我们感受科学工作的艰辛和乐趣,体验学术研究的独特魅力,还能让我们了解“发现”与“创造”背后的思维方式。例如,屠呦呦从中国古代典籍中找到灵感,转换研究思路,最终取得突破;梁思成从整体的视角概括中国传统建筑的特点,又借用语言学的概念来进行归纳总结。细读本单元课文,想想其中包含的科学思维方式带给你哪些启发,与同学交流。

 

本任务落实人文主题学习,引导学生感受科学研究工作的艰辛和乐趣,体会不同领域学者的探索精神、创新意识和科学态度,激发学生对科学研究工作的兴趣与热情。落实的手段还是要从语文入手,引导学生细读文本,在字里行间潜移默化地受到熏陶。比如在阅读《青蒿素:人类征服疾病的一小步》一文中“发现青蒿素的抗疟疗效”部分,可以引导学生关注标点符号“!”的使用,鼓励学生朗读文章,读出文中蕴含的情感,那么,科学家在研究工作中有所发现时的激动心情自然而然地就传达出来了。又如,阅读《一名物理学家的教育历程》,可引导学生关注文中妙趣横生的“异想天开”,让学生感受科学探索的乐趣。

另外,本任务还要求学生思考科学研究的思维方式。屠呦呦发现青蒿素的抗疟疗效,就是从中国古代典籍中找到了灵感。她发现青蒿的提取物显示了一定的抗疟疗效,但实验结果很难重复,而且也与文献记录相悖;于是她认真比对文献记载与实验操作之间的差异,发现现代实验提取方式与古代的提取方式不同,正是这“不同”的发现,使得研究出现了转机,最终取得突破。这里涉及的科学思维方式,就是科学研究中的求异法。而梁思成用语言学的概念来归纳总结中国传统建筑的特点,以“文法”和“词汇”来阐说建筑上的惯例、法式和构件、因素,以“可译性”来阐说不同时代不同民族的建筑实现了同样的目的、表达了同样的情感。这里涉及的科学思维方式就是类比法。求异法和类比法都是科学研究中重要的思维方法,值得认真学习体会。需要注意的是,这些思维方法的概念记忆并不是学习的重点,教师应该着重引导学生联系自己的生活进行体会。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分享自己学习、生活中的探究案例,分析其中的思维过程,让学生在交流中总结经验,获得启发。

 

二  采用何种方式阐说事理,取决于作者对事物的认识和专业修养,也与写作方式有关。阅读此类文章时,要注意文中的概念和文章的思路。细读《中国建筑的特征》和《说“木叶"》,选择其中一篇,从中找出主要概念,用一段话或一个图表揭示这些概念之间的关系说说文章是怎样围绕这些概念进行阐说的。这两篇文章在思考方法和语言表达上各有特点,阅读时可作比较。

 

本任务是围绕知识性读物的阅读方法来设计的,主要围绕本单元两篇学术性较强的文章展开。找出主要概念、揭示这些概念之间的关系、分析文章是怎样围绕这些概念进行阐说,是阅读此类文章的一个基本方法。

《中国建筑的特征》中涉及的重要概念有“惯例法式”(“文法”)、“构件和因素”(“词汇”)、“可译性”等。《说“木叶”》中涉及的重要概念有“木叶”“树叶”“落木”“木”“暗示性”“颜色性”等。前一篇文章先在一个层面上分列陈说,然后在更高的层次上,运用理论思维探究深刻而带有全局性的问题;后一篇文章则层层推进,不断总结,又在总结的基础上进一步深入。“概念”在这两篇文章中,既是重要的思维工具,又是组织文章的关键“构件”。

教学中还要引导学生比较分析两篇文章的思考方法。《中国建筑的特征》主要是阐释,围绕核心话题“中国建筑的特征”来组织必要的材料;而《说“木叶”》主要是提出和探究问题,用适切和稳妥的理论去说明有着众多例证的文学现象。

另外,这两篇文章在语言表达上也各有特点。《中国建筑的特征》的语言简明而又准确,但又不乏可读性,比如作者用“文法”“词汇”等读者耳熟能详的语言学概念来阐释建筑之中的概念、原理,显得更为亲切,也更容易被读者接受。而《说“木叶”》注重考证,显得细致严谨,但是却没有给读者繁复枯燥的感受,主要是因为文章中所使用的考证素材多是文质兼美、且为后代熟知的名句。作者在文中对这些名句的解读新颖别致,不仅给熟知这些诗句的读者以美感,也给读者以一种打破期待的新鲜感,因此整篇文章读来让人觉得饶有趣味。

 

三  学习知识性读物,要了解其内容,还要学以致用,利用阅读所得探究一些具体问题。例如《说“木叶”》中所说的“暗示性”在古代诗歌中其实并不罕见,“柳”“梅”“月”“鸿雁”等形象都具有比较强的暗示性,带有某些特定的意蕴。品读下列诗句,探究古代诗词中的“柳”经常出现在什么样的场景中,能引起哪些联想,具有怎样的暗示性。也可自选形象,搜集资料,分析它们在具体诗作中的含义,思考其暗示性的由来。

1.闺中少妇不知愁,春日凝妆上翠楼。忽见陌头杨柳色,悔教夫婿觅封侯。(王昌龄《闺怨》)

2.灞岸晴来送别频,相偎相倚不胜春。自家飞絮犹无定,争解垂丝绊路人。(罗隐《柳》)

3.扬子江头杨柳春,杨花愁杀渡江人。(郑谷《淮上与友人别》)

4.渡头杨柳青青,枝枝叶叶离情。(晏几道《清平乐》)

5.柳阴直,烟里丝丝弄碧。隋堤上、曾见几番,拂水飘绵送行色。登临望故国,谁识、京华倦客?(周邦彦《兰陵王》)

 

本任务要求学生学以致用,利用课内所学到的知识探究一些具体问题。这项任务重在提升学生的迁移能力和应用能力。

以《说“木叶”》中的“暗示性”为例,作者在文中探究了“木”的暗示性,教师在教学中可引导学生探究其他语象(image,即由与具体感觉经验相关联的语言构成的形象)的暗示性。比如第三项任务中提到的“柳”这个语象,它在中国古典诗歌里就有很强的暗示性。“柳”在送别诗中是最常见的语象,它可以暗示诗人的离愁别绪,传达诗人的离别之情以及无法把握自身命运的感慨。因“柳”常常代表着浓浓的春意,而且年年复年年,总是绿意葱茏,但是人事变迁,沧海桑田,无有定数,所以“柳”又会引发诗人对时光流逝、年华易老、盛衰无常的感慨与伤痛,如“无情最是台城柳,依旧烟笼十里堤”“阿房舞殿翻罗袖,金谷名园起玉楼,隋堤古柳缆龙舟”“闺中少妇不知愁,春日凝妆上翠楼。忽见陌头杨柳色,悔教夫婿觅封侯”等诗句中就借“柳”表达这种情感。除此之外,因“柳”常种于檐前屋后,故在古诗中又常有着故乡的意味,比如诗句“纤纤折杨柳,持此寄情人。一枝何足贵,怜是故园春”“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等。

那么,像“柳”这些语象的暗示性因何而来呢?教师也可以在课文学习的基础上,引导学生加以拓展迁移。课文《说"木叶"》中谈到“木”的两方面暗示性“木”暗示着落叶,“木”暗示着颜色,这两方面暗示性都与“木”的外在形象有关。而中国古典诗歌中语象的暗示性来源其实颇为复杂。

有来源于形象的。比如“柳”能代表春天的美好和情感的深切,这都与柳枝柔美绵长的形象特点有关。再说“月”这一意象,“月”能让人产生悲欢离合的感触,如“春花秋月何时了,往事知多少”;"月”能让人生发对故乡、亲人、朋友的思念,如“月华如夜雪,见此令人思”;“月”能象征高贵的品格,如“明月不归沉碧海,白云愁色满苍梧”。“月”的这些暗示性也都与它的形象有关。

所谓暗示性与外在形象相关,有时只是单纯的外部的形状、色彩、质感、声音、动作等直接带来某种暗示性。如“江晚正愁余,山深闻鹧鸪”,“鹧鸪”这一意象之所以常与离愁别绪联系在一起,就因为它的啼声听起来像“行不得也哥哥”,极容易唤起人们的羁旅愁绪。

但是,一般而言,暗示性并非是由形象的外部特征直接引发的,它更多地存在于形象与人的思想感情的某种复杂隐微的相似性中,或者说,产生于人的主观感情的对象化中。如“月”的阴晴圆缺让人联想到人的聚散离合,“梅”的凌寒独开让人联想到孤高自赏的品格,“逝水”让人联想到时光的一去不返,迁徙的“鸿雁”让人联想到孤独的旅程、遥远的家乡,等等。

更重要的是,诗歌中语象的暗示性一般而言并不是孤立、“临时”的,而是在历代名篇佳句的不断强化的过程中,慢慢积淀、固化,形成一种带有比较明确指向的语言标志。这就使得中国诗歌不只是由一般意义上的词语构成,其中包含了很多本身即带有很强情感性和想象力的元素,带来浓浓的诗味。这当中最突出的就是所谓“美人”“香草”,经《离骚》发端,经过历代名篇的累积,这类物象在古代诗歌中就几乎成了明君良臣或君子贤达的代名词了。

以上极为简略地介绍了古代诗歌语言“暗示性”的常见来源。教师应鼓励学生利用各种形式的媒体资源,就古诗中的某一个形象,广泛地搜集资料,开展较为深入的探究。

 

四  “说得清,道得明”是说明文写作的基本要求。从下列写作任务中任选一项完成,并交流修改。交流时,要注意了解同学能否明了你要说明的事理,存在哪些疑惑与误解,分析产生问题的原因。交流后,可适当修改自己的习作,做到清楚明晰。

1.探索生物世界的奇异现象,追寻天宇中的神奇星光,调查民间文化的各种形态,观察人们不同的劳动方式,凡此种种,都可以让我们有所发现,增进我们对某些道理、规律的认识。写一篇800字左右的作文,说明你所发现的某一事理。

2.常识对我们的生活、学习都很重要。它们有些是对自然现象的总结,如“朝霞不出门,晚霞行千里”;有些与文化相关,如中国古代宫殿建筑多采用对称布局;有的则凝结着人生的某些经验,如“良药苦口利于病,忠言逆耳利于行”。这些常识的背后其实都存在某些事理,试以“常识中的‘理’”为话题,写一篇800字左右的说明文,题目自拟。

 

写作任务包括两个小任务。自然、社会中的奇象异态,虽然有趣,但学生往往不会进一步探究背后的成因;生活中的常态常识,学生往往也容易习焉不察。因此,教师要鼓励学生养成日常记录和思考的习惯,要在有疑处解疑,无疑处生疑。只有在自己的疑问之处做足文章,才能对事物事理有深刻的认识。也只有对事物事理有了深入的研究、深刻的认识,才能对其加以准确清晰的说明。

除了写作者平时的储备,还要关注读者的具体情况,也就是说要有读者意识。说明文通常有明确的写作目的,就是将某一或某些事物、事理清晰准确地介绍给读者,使读者从未知变已知。要准确清晰地说明事理,就应在充分考虑读者阅读状态的基础上谋篇布局、下笔成文。比如,要估计哪些重要内容或关键信息读者可能不太明白,着重加以说明;要按照预期读者认识事物的一般规律来安排说明顺序;要适当了解读者的接受情况,选择运用合适的说明语言。这就要将阅读和写作紧密结合起来,在阅读教学中引导学生充分关注课文作者的读者意识,让教材中的篇目成为学生写作的范例。

另外,教师应该引导学生养成修改作文的习惯。依说明文的写作目的来看,事理说明文的修改,重要的途径就是听取读者的意见。因此,教师在学生完成习作之后,可以举办一个班级交流会,以小组为单位,组内相互交流、听取意见。交流之后,学生再修改习作,形成定稿。

QQ
企业微信
扫一扫
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