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简介:关汉卿、曹禺、莎士比亚【必修下册第二单元·资料链接】【教师用书内容】

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后,出版了关汉卿的戏曲全集,曹禺在中国话剧史上是继往开来的重要人物,马克思和恩格斯在许多场合也曾给予莎士比亚很高的评价。
首页 教学参考 教师用书 必修下册 作者简介:关汉卿、曹禺、莎士比亚【必修下册第二单元·资料链接】【教师用书内容】

内容源自【教师教学用书】,提供doc可编辑文档下载。

下载地址

 

作者简介:关汉卿、曹禺、莎士比亚

【必修下册第二单元·资料链接】

 

 

1.关汉卿

关汉卿(约1230—约1300),号已斋叟,大都(今北京)人,元代戏曲作家。关汉卿的生平难以确考,只有零星史料记载作为推测的依据。朱经《青楼集·序》载:“我皇元初并海宇,而金之遗民若杜散人、白兰谷、关已斋辈,皆不屑仕进,乃嘲弄风月,流连光景。”锺嗣成《录鬼簿》载:“关汉卿,大都人,太医院尹,号已斋叟。”又称他为“前辈已死名公”。关汉卿的生卒年,即是据这些记载大致推测而得。

《录鬼簿》著录关汉卿杂剧名目共62种,今存18种。这些作品多取材于民间传说、历史故事和现实生活,真实地反映了元代的社会矛盾和社会风貌,暴露了当时残酷的阶级压迫与民族压迫,同时塑造了一系列鲜明的正面形象,其中尤以下层妇女的形象最为突出。在历史剧中,关汉卿赞美正义的事业,歌颂英雄的业绩,表现了一个正直戏剧家的爱憎感情。在戏曲艺术上,关汉卿娴熟地运用杂剧的形式,在塑造人物、处理冲突、运用语言等方面均有杰出的成就。关汉卿的创作为元杂剧的繁荣与发展打下了坚实基础,是元代杂剧的奠基人。《录鬼簿》中记载时人称他是“驱梨园领袖,总编修师首,捻杂剧班头”,可见他在生前已是当时戏曲界的领袖人物。从元代周德清的《中原音韵》、明代何良俊的《四友斋丛说》到近代王国维的《宋元戏曲史》,都把他列为“元曲四大家”之首。

早在100多年前,《窦娥冤》等作品就已被翻译介绍到欧洲。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后,出版了关汉卿的戏曲全集。1958年,他被世界和平理事会提名为“世界文化名人”。他的作品已成为中国人民和世界人民共同的精神财富。

2.曹禺

曹禺(1910—1996),原名万家宝,字小石,湖北潜江人,出生于天津,剧作家。曹禺出身于封建官僚家庭。1922年秋,曹禺进入南开中学,不久加入当时全国最著名的学生演剧团体南开新剧团并成为骨干成员。1928年升人南开大学政治学系,1929年转入清华大学西洋文学系。这一时期,他阅读了许多“五四”以来的新文学作品,特别是鲁迅、郭沫若的作品,从中汲取改造社会的精神力量,增强了对黑暗社会的愤懑不平;他还大量阅读西方文学和哲学名著,积累了丰富的学养。

1933—1937年,曹禺最初创作的三部话剧作品《雷雨》《日出》《原野》,被称为抗战前的“三部曲”。《雷雨》奠定了曹禺在中国话剧史上现实主义剧作家的地位,也是中国话剧艺术走向成熟的标志之一。《雷雨》情节的丰富性、生动性,尖锐的戏剧冲突,严谨的结构,浑厚凝重的格调,深受希腊悲剧和易卜生、奥尼尔剧作的影响,把民族的内容和外来的艺术形式结合得十分熨帖。《日出》舍弃了《雷雨》中“太像戏”的结构和“过分”的“技巧”,采取了“横断面的描写”,写出“社会的真实感”。《原野》借鉴了传统戏曲的手法,集中刻画人物复仇前后的心理活动,把历史与现实、幻觉与真实结合在一起。

1938年,曹禺随南京国立戏剧专科学校西迁,一路宣传抗日。此后数年间,他陆续创作了《蜕变》《北京人》《家》等优秀作品。《北京人》是这一时期曹禺的重要代表作,也是作者艺术风格达到圆熟的高峰之作。剧作仍以旧家庭为题材,写出了曾显赫一时的封建世家走向败落和崩溃的必然性。这部戏不刻意追求情节的曲折,只是在平凡、真实的生活场面中展示主题,刻画人物性格及其内心世界。风格也由浓烈转为淡远和隽永,由传统悲剧转为悲喜交融互衬的现代悲喜剧。1949年初,曹禺经香港转道进入刚解放的北平,参与筹备中华全国文学艺术工作者代表大会和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曹禺先后担任了多个重要职务,并创作有剧作《明朗的天》《胆剑篇》《王昭君》。

曹禺在中国话剧史上是继往开来的重要人物。他继承了先驱者们反帝反封建的民主精神和“为人生”的艺术主张,同时广泛借鉴和吸收了中国古典戏曲和欧洲现代戏剧的表现技巧,把中国话剧艺术提到一个新的高度。他的创作不但提高了戏剧文学的水平,对导演、表演艺术和舞台美术也产生了深刻的影响,使话剧成为真正的综合性艺术。他的作品不仅在国内屡演不衰,还被翻译成多国文字出版、上演,赢得了广泛的赞誉。

3.莎士比亚

莎士比亚(1564—1616),英国剧作家、诗人。莎士比亚生于英国埃文河上斯特拉特福镇的一户殷实家庭,童年和少年时期曾在当地的文法学校学习拉丁文和古代历史、哲学、诗歌、逻辑、修辞等。十三四岁时,家道中落,辍学帮助父亲料理生意。在1586年前后,莎士比亚前往伦敦,传说起初曾在剧院门前为贵族顾客看马,后来才逐渐成为剧院的杂役、演员、股东。莎士比亚创作初期,多为改编旧剧或同其他剧作家合作写剧,成熟后开始独立创作。16世纪末到17世纪初的近二十年是莎士比亚创作的主要时期,他的大部分重要作品都是在此期间写成的。传统上将其分为三个时期:1600年以前,历史剧和喜剧时期;1601年至1607年,悲剧时期;1608年以后,“浪漫剧”时期。

莎士比亚全部作品的基本思想是人文主义或称人道主义。人文主义是新兴资产阶级反封建的思想武器,莎士比亚的作品反映了新兴资产阶级的理想。他生活感受深,善于思考,艺术修养高,作品的形象性强;他吸收了欧洲各国的新文化、新思想,因而他的作品深刻而生动地反映了16、17世纪的英国现实,集中代表了整个欧洲文艺复兴的文学成就。

17世纪中期到18世纪末,在古典主义影响下,文学评论界虽承认莎士比亚的天才,但认为他违背古典的创作法则,不仅不遵守“三一律”,而且在悲剧中掺杂喜剧场面。莱辛和歌德突破了古典主义的束缚,对莎士比亚的戏剧艺术作出了很高的评价。此后,莎士比亚的地位日益崇高。马克思和恩格斯在许多场合也曾给予莎士比亚很高的评价,承认他在戏剧发展史上的重要作用。马克思曾提出“莎士比亚化”这一重要论点,恩格斯也称赞“莎士比亚剧作的情节的生动性和丰富性的完美的融合”,赞许他的历史剧中“福斯塔夫式的背景”。

QQ
企业微信
扫一扫
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