QQ扫一扫联系
内容源自【教师教学用书】,提供doc可编辑文档下载。
关于单元学习任务
【必修下册第二单元】
一 鲁迅说,悲剧“将人生的有价值的东西毁灭给人看”(《再论雷峰塔的倒掉》)。在本单元的课文中,窦娥的善良、鲁侍萍的真情、哈姆莱特的理想都是“有价值的东西”,也都遭遇了现实的摧残和毁弃。阅读这样的悲剧作品,常常会引起我们心灵深处的悲伤、哀痛乃至愤懑,激发起我们对良知的坚守、对道义的追求。阅读本单元的课文,看看这些悲剧故事毁灭了哪些“有价值的东西”,并以悲悯的情怀看待悲剧人物的命运,认识良知的不朽价值,感受悲剧作品震撼人心的力量,与同学分享你的阅读体验。
本单元的人文主题“良知与悲悯”,既带有普遍性,又深深植根于悲剧体裁的根本特点即“悲剧性”。实施本学习任务,要将探讨人文主题和引导学生了解悲剧体裁结合起来。
对悲剧体裁的界定,或者说对“悲剧性”的理解,是西方古典诗学的核心内容之一。其主要代表就是亚里士多德对悲剧下的定义:“悲剧是对一个严肃、完整、有一定长度的行动的模仿,它的媒介是经过装饰的语言,……它的模仿方式是借助人物的行动而不是叙述,通过引发怜悯和恐惧使这些情感得到疏泄。”悲剧人物是“比我们好”但又不完美、“遭受了不该遭受之不幸”的人,悲剧情节的主要成分是“突转”“发现”和“苦难”(《诗学》)。这些论断影响深远,也有助于我们深入认识“悲剧性”。
首先,在思考悲剧冲突时,要努力理解在那些看似偶然或带有幻想特征的情节(比如张驴儿想毒死蔡婆婆却害死自己父亲、窦娥法场发誓愿引发天降大雪、周朴园偶然想起让侍萍取衬衣、哈姆菜特误杀波洛涅斯,等等)之后,悲剧冲突深层的必然性、严肃性,理解悲剧冲突既是人与人的冲突,也是思想的冲突。其次,在理解悲剧主人公时,要探讨其悲剧命运的深层原因,透过其具体性格特点,把握这一人物所承载的思想意义。悲剧主人公导致悲惨结局的行动,古典诗学称之为“过失”,但这一范畴的实际内容,在不同时代和不同戏剧作品中又是千变万化的,它可能表现为悲剧主人公因为某种性格缺点或对真实情况暂时无知而采取的错误行动,也可能表现为悲剧主人公面对两难处境时作出的某种自觉抉择(例如窦娥本不愿受冤认罪,但为了救蔡婆婆,不得不含冤负屈)。悲剧主人公犯下过失,而又自觉承担这一过失的后果,宁愿毁灭,也不向悲剧命运低头,“通过自己的牺牲,英雄表现出配得上悲剧性之伟大”。(帕特里斯·帕维斯《戏剧艺术辞典》)最后,要全面地看待悲剧作品的情感价值和思想认识价值,要避免在欣赏悲剧作品时将其简单化,在缺乏充分的阅读(观看)体验基础时进行抽象的思想探讨,而应该首先立足于悲剧作品带来的情感震荡,以面对作品时的实际体验为基础,透过具体的细读品味来导入思想主题的探讨。这实际上是学习一切文学作品时的基本原则。也只有坚持这个原则,才能够真正通过语文学习来“丰富自己的精神世界、生活经历和情感体验,完善自我人格,提升人生境界”。同时,还要注意调动学生的生活体验和已有的阅读经验,打通作品与学生的生活世界,让学生在和伟大作品的互动中去把握作品意蕴,发展人文素养。
戏剧作品是一个有机的、综合的整体。教材由于篇幅等方面限制,只能以节选的方式呈现作品。在完成本学习任务时,还是应当鼓励学生阅读或观看全剧,以对作品的完整了解为基础探讨作品的悲剧主旨。
二 阅读剧本,能让我们初步领略戏剧的感染力;登上舞台,亲身体验,则能让我们深入戏剧天地,感受其中的无穷魅力。从本单元的《雷雨》选段和《哈姆莱特》选段中任选其一,参考以下步骤,在班上组织演出。
1.深入研读剧本。要牢牢抓住戏剧冲突这一中心,多层次深入理解剧本的丰富意蕴,为排演打好基础。
(1)剧情是如何展开的?发生了哪些戏剧冲突?其中哪些是主要的冲突?如何理解这些冲突?
(2)剧本中出现了哪些人物?他们的身份、处境、性格特点和心理活动是怎样的?彼此之间存在着怎样的关系?
(3)剧情发生的特定环境是怎样的?有什么样的社会历史背景?
2.集体讨论,形成演出本。演出本又叫“台本”,是经过处理,补充适当内容后作为演出依据的剧本。补充细节时要特别注意那些意蕴丰富、充分表现人物性格和内心活动的关键台词或关键动作,悉心体会戏剧情境和人物性格,揣摩最合适的语气、语调,设计最适宜的表演方式。例如,《雷雨》中“你是萍,——凭,——凭什么打我的儿子”和“我是你的你打的这个人的妈”这两句台词,蕴含着强烈而又复杂的情绪,要考虑怎样说才最合适。原剧本对于舞台布置、服装设计、灯光安排等方面,往往并没有详细的规定,也需要在演出本中加以补充。通过全班讨论,仔细推敲,初步形成演出本。
3.进行排演,准备演出。进入排演阶段后,投入剧情,化身为剧中人物,也许就会发现许多在阅读剧本时没有发现或没有充分考虑的问题。例如,按照剧情,哈姆莱特登台念“生存还是毁灭”这段台词时,奥菲利娅一直待在舞台上装作正在读书。这段台词很长,要考虑当哈姆莱特独白的时候,奥菲利娅究竟应该如何表演,才能最恰当地表现出两人之间的微妙关系。诸如此类看似细枝末节、对实际演出却十分重要的问题,往往只有通过反复排演才能找到最适宜的处理方式。在排演过程中,要特别注意表现人物之间的互动,借此“演”出人物的性格和相互关系。一场戏中,有时候登场人物比较少,只有一两个人(比如《雷雨》中周朴园与鲁侍萍相认),有时候登场人物众多(比如《雷雨》中周朴园等与鲁大海对峙,《哈姆莱特》中国王与王后、群臣对话),无论是哪种情况,都要注意理解这些登场人物之间的关系,让他们始终处在互动之中,从而让戏“活”起来。
4.正式演出,评议总结。正式演出后,全班同学进行评议,请担任导演、演员的同学谈自己的心得体会。评议总结之后,每名同学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作文,可以说说对所排演的剧本的理解,也可以记录自己的观剧心得,还可以分析剧中的人物形象。
以教材中的戏剧作品选段为基础进行班级话剧表演、举办全校规模的“戏剧节”等活动,在不少学校已开展多年,积累了丰富成果,也在实践中被证明是一种能帮助学生感受戏剧、了解戏剧,激发学生对戏剧的兴趣的教学方式。课程标准要求“围绕学习任务群创设能够引导学生广泛、深度参与的学习情境”,要求在语文学习中“尝试梳理文学作品的基本样式和概念”,还提出在“文学阅读与写作”任务群的实施中“举办……话剧表演等活动,丰富学生的审美体验”。本学习任务的设计,就是根据实际教学情况,围绕课程标准的要求展开的。在此提出几点,供师生在实施时参考:
1.细致阅读、把握作品,既是开展演出的基础,也是其最终的实施指向。学习任务的设计,已经从多个方面提示和强调了这一点。教学中,教师要选择适当的切入角度,引导学生自主细读文本,探究其中的丰富意蕴,这是演出能否取得良好教学效果的关键。演出完成后要适时总结,以演出所获得的亲身体验升华对作品和戏剧这一体裁的认识,提升欣赏戏剧作品的能力。
2.应根据实际情况确定演出安排。演出的规模可大可小,形式多种多样,可以由全班遴选出最有表演才华的学生出演戏中角色,其他学生协助、观看,也可以采取分组轮换的形式,让每个人都有参与排练、演出的机会;可以完整演出本单元中的某个戏剧选段,也可以只演出其中一部分。具体如何实施,要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和教学的整体安排来确定。无论采取哪种方式,都要避免模糊焦点,要将重点放在通过演出活动激发学生对戏剧的兴趣,鼓励学生深入揣摩体味作品,引导学生通过实际演出感受戏剧作为舞台表演艺术的特点等方面。
3.在活动实施中,要调动全体学生的积极性。一方面,全班可以根据各自的兴趣与特长合理分工,另一方面,教学的核心环节如情节的梳理、角色的揣摩、语言的推敲等,要鼓励全班学生都参与其中。这就要充分发挥教师的引导作用。戏剧作为表演艺术,具有“常演常新”的特点,要善于捕捉学生在活动中展现出的闪光点,灵活进行教学,切忌将学生朝气蓬勃的活动导入某个固定的“套路”。
4.要积累充足的教学资源和学生的自学资源。本单元的教学,涉及的范围很广,教师之“教”和学生之“学”的头绪也很多,在鼓励学生自主查阅资料开展探究的同时,教师也应当准备好多方面的资源,适时提供给学生,以避免学习任务过难、过重。提供给学生的资源,贵精不贵繁,重在提示线索,引发思考。具体来说,对戏剧体裁特点的精到论述,有启发性的作品解读,一些适合中学生程度的舞台表演技巧介绍,戏剧排演的一些精彩示例,还有这几部作品实际演出的视听资源,都可以成为活动的支撑性材料,应事先多作积累,以便在教学中适时使用。
本学习任务在研读剧本和排演演出环节之间,安排了编写演出本这一活动内容。这是参考戏剧排演的一般经验,根据本单元教学目标作出的一项设计。演出本是戏剧文本和舞台表演之间的中介,在实际的戏剧演出中起着重要作用。对于教学而言,尝试编写演出本,可以“逼迫”同学细致揣摩作品,思考表演细节,从而更好地认识作为舞台表演艺术的戏剧。在实施中,可以先让学生各自研读作品,将自己对情节和人物的理解,还有对舞台的设计、对表演细节的设想等都以批注的形式记录下来,然后组织全班讨论,形成演出本。排演要以演出本为依据,并可以随时根据排演中获得的新的认识对演出本作出补充完善,最终形成作为正式表演基础的定本。通过这样一个过程,学习任务的“评议总结”环节,也就有了更充足的依据。
三 中国传统戏曲有着悠久的历史,形成了多姿多彩的艺术风格。本单元的《窦娥冤》就是古代戏曲的代表作品之一。学习中你体会到戏曲的独特魅力了吗?不妨查阅资料,大致了解宋元以来传统戏曲的情况,读一读《西厢记》《琵琶记》《牡丹亭》《桃花扇》等不同时代戏曲的经典选段,进一步了解中国传统戏曲。还可以观看一些戏曲演出片段,欣赏演员们的表演。在阅读、观看的基础上,从故事情节、角色安排、演出形式以及剧作中渗透的民族审美心理等方面,谈谈你对传统戏曲的认识。
这一学习任务包含两个环节,一个环节是课外的自主阅读,通过阅读所举出的四部经典作品(或观看演出),丰富对传统戏曲的感性认识,接受传统文化的熏陶;另一个环节是围绕任务中提出的几个方面进行探究,深化对戏曲的理性认识。在前一个环节,应该鼓励学生根据自身情况开展阅读,可以采取分组活动的方式,由各组分别阅读一部作品(或选段),以汇报的形式交流阅读经验。在后一个环节,要引导学生自主总结概括传统戏曲的重要特点,如音乐、歌舞、科白紧密配合,有着较强的写意性和程式化倾向,偏好“大团圆”结局,表现出强烈的民间文化、地域文化色彩和时代特色,等等。需要注意的是,教学目标的设定要与学生实际的认识能力相适应,对于学生的思考探究不要一味求全求深,要以鼓励激发为主,避免过度“学术化”的倾向。
本单元的课文《窦娥冤》是元杂剧,学生通过学习,对于这部作品所表现出的传统戏曲的一些特点已经有了初步认识。本单元的另外两部作品分别是现代话剧和西方戏剧,又表现出和中国传统戏曲颇为不同的一些特点。在实施本任务时,要以既有的教学成果为基础,引导学生将自己阅读《西厢记》《琵琶记》《牡丹亭》《桃花扇》等作品的体验,与学习本单元作品时已有的经验和认识相印证,通过古今中外作品的比较,启发思考,认识它们的共性与个性。
中国不少地方都活跃着优秀的地方戏种,许多少数民族也都有源远流长的戏剧传统和脍炙人口的戏剧作品,可以鼓励有兴趣、有条件的学生选择其中的一些代表性作品阅读探究,还可以鼓励有较多观看戏曲演出经验的学生与其他同学交流自己的心得体会,或组织全班观看戏曲演出,等等。要通过灵活多样的教学设计,引导同学认识到传统戏曲不是深埋于故纸堆里的文献,而是生机勃勃的传统,从而更好地继承和发扬我们的民族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