QQ扫一扫联系
教师教学用书【普通高中语文必修下册】,提供doc可编辑文档下载。
第二单元·教学指导
本单元在“良知与悲悯”的人文主题下,选取了三部戏剧名作的片段,学习任务主要指向文学性阅读与表达。具体而言,包含三个方面:首先,要在贯通式的阅读与思考中,准确理解“良知与悲悯”的内涵与意义,理解“良知与悲悯”在当代社会生活与个人人生建设中的现实价值。其次,要通过研习这三部古今中外戏剧经典,掌握戏剧体裁的要素与基本特点,如戏剧冲突、人物性格、戏剧语言等;同时,通过阅读、比较与总结,了解中国古典戏曲与现代戏剧的不同,理解悲剧的基本特点。再次,还要通过编剧与演出、欣赏与评价等学习活动,体会戏剧创作与表演的独特魅力;选用杂感、随笔、评论、研究论文等方式,表达自己的体验与思考。教学中要处理好单元人文主题教学与文本主旨探究的关系。三个文本都包含了实施“良知与悲悯”教学的丰富资源,但不能先入为主,给课文贴上“良知与悲悯”的德育标签,而应该将之蕴含在对文本的理解与鉴赏之中。在这个意义上,独立的文本解读是基础,“良知与悲悯”的教育应该建立在这个基础之上。
三篇课文都表现了主人公不可挽回的悲剧命运。但是,窦娥、鲁侍萍与哈姆莱特,每个人的家庭背景、人生经历、当下处境不一样,性格、想法与选择也不一样,他们的悲剧命运的内涵与意义就具备了多维解读的可能与空间。窦娥孝义贤良、忍辱负重,先是遭受地痞恶棍的纠缠与陷害,后又遭受昏庸暴虐的官吏的摧残,最后惨死在暴政的屠刀之下。一个善良的弱小者,最后被强大的统治机器碾得粉碎。窦娥的悲剧是邪恶的社会与暴虐的官府共同制造的,她是一个无辜的受害者。她的美德与她的悲剧命运,形成了强烈的、惊心动魄的对比。窦娥悲苦的遭遇,总能唤起观众的同情与泪水。相对而言,《雷雨》的悲剧则包含了更为复杂的社会因素与个人因素。我们可将悲剧归罪于半殖民地半封建中国的社会现实,认为是封建家长制导致了周朴园与鲁侍萍的情感悲剧,是尖锐的劳资矛盾导致了周朴园与鲁大海的父子冲突。但显然,这并非悲剧的全部根源,《雷雨》中的人物也因此显得格外复杂。作为鲁侍萍悲剧的肇事者,周朴园肯定难逃罪责,但也并非十恶不赦三十年后的周朴园对鲁侍萍依然还保留着一丝怀念与真情。剧中其他诸多人物也都各有其复杂的性格,既是无辜者,又是负罪者。戏剧因此又具有浓厚的“命运”悲剧色彩,触及了人生的某些不可解的暗面。《哈姆莱特》中,作为王子的哈姆莱特,其高贵的出身与哲学家般的忧郁气质,以及他性格中的一些飘忽不定、莫名其妙的因素,让他的悲剧具有了更多的思辨空间。从教学的角度看,既要尊重学生的多元理解,也要形成对于这个人物和这部作品的某种基础性共识。也就是说,要引导学生对戏剧的内核形成相对清晰与明确的把握。譬如,哈姆莱特耽于似乎不合时宜的沉思,纠结于生命的价值与复仇的意义,这让他浪费好几次机会,最后还搭上了自己的性命。但也正是他的思考和他的“忧郁”,让这个古老的复仇故事发生了质的蜕变,具有了深刻的人文内涵。“生存还是毁灭”这段独白,就是这种思考的集中体现。我们须以艺术的眼光来审视这一人物的内蕴,而非基于现实的复仇逻辑评价他的行动。否则,就会矮化了哈姆莱特,也矮化了莎士比亚。把握这一点,也有助于我们更准确地理解他的“延宕”,有助于我们更好地把握人物形象的时代内涵与文化意蕴,从而避免将这样一个象征意蕴丰富的人物作简单化的界定。
本单元这三部悲剧,淋漓尽致地展现了悲剧人物身上“有价值的东西”的毁灭过程。在阅读中,我们要探究这些“有价值的东西”的具体内涵。理解了这些,毁灭带来的“恐惧与怜悯”,才能激发我们内心的良知,悲剧才能起到震撼与“净化”的作用。显然,这必须建立在自主的文本解读与真实的深入思考基础之上,尤其要处理好任务驱动与文本解读的关系,将文本的理解与探究作为任务的核心,也作为其他各方面活动的基础。同时,要关注三个文本之间的关联,比较阅读,加深对文本的理解,这也有助于更好地学习戏剧知识,如戏剧冲突、戏剧语言的动作性与个性化等。如窦娥、鲁侍萍、哈姆莱特三个悲剧主人公的比较,说明了不同的戏剧冲突隐含了不同的创作诉求与文本意蕴。再如,《窦娥冤》以唱为主,以白为宾,这个特点强化了戏曲的虚拟性与抒情性;而《哈姆莱特》,贯穿始终的是对白与独白,这更有利于表达人物行为的关联性与因果性。如果将《窦娥冤》中的唱词与《哈姆莱特》中的独白进行对比,也不难发现彼此的一些异同。
课程标准提出“文学知识结构化”,这是个重要的命题。就戏剧知识结构化而言,“结构化”必须借助对戏剧知识的梳理与整合。这样的梳理与整合,必须以一定数量的戏剧阅读与一定数量的知识积累为前提,且需进行必要的关联、对比与归纳。在推行大单元、大活动教学的背景下,文本之间的关联与比较具有特别的价值与意义。大情境的设置,大任务的设计,也必须以文本之间的内在关联为前提。不能发现文本之间的内在关联,仅仅满足于文本外在的、表面的相似性与相关性,这样的大单元教学必然会架空语文学习本身,这对阅读素养的发展是很不利的。以三篇课文的教学为契机,引导学生阅读作为“整本书”的戏剧,对于本单元的教学也是极其重要的。片段的理解离不开整体的把握,只有对“整本书”有了总体的把握,才能更清晰地理解“片段”的来龙去脉,前因后果,对人物的理解才不至于片面武断。
最后,要开展丰富多彩的戏剧活动,将课文的学习与戏剧活动结合起来,在活动中真切理解戏剧的特征,体验戏剧语言与人物塑造的特性。可以说,情境的设置、任务的设计、活动的安排等其他单元需特别下功夫的教学设计环节,在本单元中却可以比较方便地内嵌到一般意义上的教学过程中,这也是本单元在教学上的一个重要特点。戏剧表演、剧本编排、剧本改写、戏剧海报设计、戏剧评论写作与交流等学习活动,都可因地制宜,相机开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