QQ扫一扫联系
内容源自【教师教学用书】,提供doc可编辑文档下载。
教学设计:“观”“演”“研”
【必修下册第二单元】
学习活动一:做一个内行的观众
有条件的学校可以组织学生观看三部戏剧(或其中之一)的演出(全本、片段皆可)或演出的视频。这种观剧活动是一种教学行为,与一般意义上的“看戏”有所不同。在观剧前,教师要提示学生尽量做一名内行的观众。可以注意以下几点:
1.熟悉剧本,带着“前理解”去观剧。只有这样才能看出导演的把控是否到位,演员的表演是否传神,各种舞台设置、音乐音效是否妥当,才能看出演出和文本之间的张力。
2.以看人物为重点,不是泛泛地“过情节”。戏剧的中心是人物和人物之间的冲突,观剧时可以重点选择自己感兴趣的人物,边看边理解,在得到艺术享受的同时也深化对剧作的理解。
3.既要投入进去,又要跳脱出来。在观剧时受到感染和触动是非常正常的,也是必须的;但作为教学行为的观剧还需要学生与舞台表演保持一定的距离,赏析评判演员的表演,并不断思考“我可以怎么演”这个问题。
4.观剧结束后适当写一点小文章,相互交流。尽快把观剧心得(主要是关于表演的印象、评价)变成文字,互相交流,为下一阶段自己表演作好准备。
学习活动二:排演戏剧,以“排”为主
有条件的学校可排演整出戏剧,但片段的表演更具有可行性。可用课文作为脚本,排演一折(幕);也可在一折(幕)中选择某个片段表演。在这一环节,“排”是中心,通过“排”能够帮助表演者进一步理解和把握角色的内外特征,促使其研读剧本,揣摩角色,加深对文本的细读与探究。
关于戏剧排演的基本步骤,初中阶段的语文教材已经有比较详细的介绍,不再赘述,以下几点提示供参考:
1.在编排与演出的过程中,可对原文进行适当加工,最好编写演出本作为排演的依据。如果说前面的理解、赏析、讨论甚至写作都还是比较“上位”的活动,编写演出本就是特别具体的学习活动。说话方式、舞台走位、身体姿态、表情控制、细部动作……无不要加以考虑。不妨参考一些专业剧团的“场记”“台词本”,提高自己的排演水平。
2.注意演员之间的配合,处理好“对手戏”。表演往往是多人的互动(即“对手戏”),对剧本的理解是否到位,表演是否准确传达了剧本的意图,都能在互动中得到及时的反馈,也就能得到及时的校正与完善。
3.把锤炼台词作为排演活动的中心。戏剧语言除了舞台性与动作性,往往还有很多言外之意,这就是所谓的“潜台词”。排演的关键就是要领悟这些言外之意,并尝试以合理的方式传达出来。
学习活动三:进一步研讨
观剧、演剧结束后,学生对剧本会有更深入的理解,此时趁热打铁,开展一些研究性、实践性较强的教学活动是比较适宜的。以下三个活动供教师参考:
1.组织学生围绕“悲剧性”展开研讨。如讨论剧作如何彰显悲剧主人公身上所具有的“有价值的东西”,又是如何渲染“毁灭”的惨痛与悲壮,或交流“毁灭”带来了怎样的心理震撼,又带来了怎样的情感反应与理性思考。
2.比较研究《窦娥冤》《雷雨》《哈姆莱特》的故事结局。对于中国古典戏曲的“大团圆”结尾,鲁迅颇有微词,他认为这样的结尾显示了不敢面对现实的“凡事总要‘团圆’,正无须我们焦躁”(《论睁了眼看》)的自欺欺人的心态。王国维则从民族美学精神的角度加以阐释:“吾国人之精神,世间的也,乐天的也,故代表其精神之戏曲、小说,无往而不着此乐天之色彩。始于悲者终于欢,始于离者终于合,始于困者终于亨,非是而欲餍阅者之心难矣。”(《宋元戏曲史》)也有人认为,这样的结尾合乎大众的审美心理,并非没有积极意义。可以让学生在比较剧作故事结局的同时,也比较各家说法,学习进行比较研究。
3.将小说改编为剧本。选一篇自己印象深刻的小说(篇幅最好较短),将其改编成剧本。传统戏剧非常重视设置尖锐而集中的戏剧冲突,让矛盾在有限的时空与有限的生活场景中得以爆发;而小说创作的自由度更大,时空腾挪更方便,人物与场景的变换更加自如。改编的过程可以引导学生感受与体验这些差别,引发进一步的多样的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