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大而又简练 精深而又浅显——论《人的正确思想是从哪里来的?》艺术美【教师用书选择性必修中册第一单元资料链接】

【教师用书选择性必修中册第一单元资料链接】选自《昭通师专学报》1996年第4期
首页 教学参考 教师用书 选择性必修中册 博大而又简练 精深而又浅显——论《人的正确思想是从哪里来的?》艺术美【教师用书选择性必修中册第一单元资料链接】

普通高中教科书教师教学用书 语文

选择性必修中册 第一单元 资料链接

提供doc可编辑文档下载:下载地址

 

博大而又简练 精深而又浅显

——论《人的正确思想是从哪里来的?》艺术美

吴开有

 

《人的正确思想是从哪里来的?》是毛泽东的一篇很重要的哲学论文,是一篇文质兼美的典范之作。

1.结构匀称之美

白居易《新乐府序》云:“首句标其目,卒章显其志,《诗三百》之义也。”《人的正确思想是从哪里来的?》首句标题,在提出论点之前,劈面连续几个设问,十分引人注目,“当如爆竹,骤响易彻”(谢榛《四溟诗话》卷一),把读者引入对正文的思考阅读,大气磅礴,统摄全篇;结尾显示出建设共产主义的崇高理想和宏伟抱负,“当如撞钟,清音有余”(同上),向人们提出告诫时,一连用了六个四言句式,连珠炮似的转出一层,补完题蕴,增强了文章的气势和力量,“高大深远沉着”“有不尽远想”(方东树《昭昧詹言》)之美;正文在论述认识的两个阶段时,前面用了先叙述再概括的方法,后面则用了先概括再叙述的方法,使读者感到变幻莫测,波澜起伏。如此精巧的艺术结构是诗的结构,首尾中间都是匀称的,平衡的,有机的。结构的匀称之美,即指该文结构的局部之美和整体之美,整体和局部都是动静交错、疏密相间的,既浑然一体,又曲折多姿;平衡之美是指本文各部分各有其独立性而内在相连,全文只有一段,分为四个部分,即反映论、过程论、检验论和美育论,既有其独立性,又互相呼应,相得益彰;有机之美是指本文中的任何一部分,无论大小,都是不可缺少的,具有整合之美。全文的结构形式,可谓“凤头、猪肚、豹尾”,起头精警如霹雳炸响,中间如大河奔流浩荡,结尾如余音不绝,久久回荡,回肠荡气,张弛有度。《人的正确思想是从哪里来的?》形式和内容都很完美,真可谓“金相玉质,百世无匹,名垂罔极,永不刊灭者矣”(汉王逸《离骚章句序》)。

2.艺术形式之美

关于本文层次的划分,高中课本(编者按:指旧教材,非本套统编教材)提示云“全文只有一个段,细读起来可以发现,作者是按照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这三个层次组织文章的”。其实,按照形式美的法则之一“平衡”或“均衡”来划分,本文是按反映论、过程论、检验论、美育论四个层次来精心结构的。内容决定形式,形式表现内容并随着内容的发展而改变。

博大精深的哲学思想内容和完美的艺术形式达到了辩证的统一。

反映论即第一层,从开头到“就会变成改造社会、改造世界的物质力量”,把深奥的哲学问题结晶为“认识论”,而马克思主义的认识论即辩证唯物论的认识论是能动的革命的反映论:“人的正确思想,只能从社会实践中来,只能从社会的生产斗争、阶级斗争和科学实验这三项实践中来。人们的社会存在,决定人们的思想。而代表先进阶级的正确思想,一旦被群众掌握,就会变成改造社会、改造世界的物质力量。”一笔写了两面,肯定了辩证唯物论的认识论是能动的革命的反映论;否定了客观唯心主义认为“人的正确思想”“是从天上掉下来的”,是“天赋的”,是“上帝赐予的”;否定了主观唯心主义认为“人的正确思想”“是自己头脑里固有的”,是“生而知之”的。明写正面,暗衬反面,构成了中外古今的时空对称和情态对称以及哲学上的两军对垒。

过程论即第二层,从“人们在社会实践中从事各项斗争”到“特别是人类对自然界的斗争是如此”,具体地解释了人的认识过程有由物质到精神(或由存在到思想)的第一个飞跃,由被动而转主动,由精神到物质(或由思想到存在的第二个飞跃,由主动而转创造)这两个阶段。用了审美修辞“五觉通感”:“无数客观外界的现象通过人的眼、耳、鼻、舌、身这五个官能反映到自己的头脑中来,开始是感性认识。这种感性认识的材料积累多了,就会产生一个飞跃,变成了理性认识,这就是思想。”五觉通感,既读无字之书,合之于社会、历史,弥之于自然、天地、宇宙;又读有字之书,合之于科学、规律,弥之于审美官能的灵敏感、活跃性、统摄力。把认识和实践结合起来,了解规律,创造出新的理论,为当前的政治和社会发展服务。这种认识规律和创造新理论的形式,具有求是严谨之美。

检验论即第三层,从“在社会斗争中”到“就是辩证唯物的认识论”,阐明了“社会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毛泽东在1963年11月18日修改《人民日报》编辑部、《红旗》杂志编辑部的一篇文章时写的一句话。这是一个极重要的概括,与本文这段话相得益彰);指明了世界是可知的,否定了唯心主义和“不可知论”的一切变种的标准观念;指出了实践标准的相对性,使人的认知不断发展、丰富,用已知去探求未知;指出了正确的认识需要经过多次反复才能完成,否定了唯心主义的“认识一次完成论”;指出了按照美的规律来改造社会、改造世界和自身,具有目的形态、自然形态、意识形态和反复形态之美。

美育论即第四层,从“现在我们的同志中”到结尾,阐明了物质和精神的同一性,提出了对全国人民进行辩证唯物论的认识论的教育,树立建设共产主义的崇高理想,增强了文章的气势和力量,具有雄浑健举之美。

3.不可批驳的逻辑力量之美

毛泽东是伟大的哲学家、逻辑学家、语言大师,在这篇气势磅礴、吐纳环宇的哲学论文中遵循着严密的逻辑形式和规律:遵循同一律,对同一个“物质可以变成精神,精神可以变成物质”,从不同的层次、不同的角度,用不同的语言来表述,在议论中保持其思维的同一性和确定性;遵循矛盾律,对同一个“人的正确思想,只能从社会实践中来”,从不同的层次、不同的角度,对不同的方面作出不同的判断,并符合对立统一规律或矛盾法则,确保其思维的首尾一贯;遵循排中律,在对同一个“认识论”的议论中,以辩证唯物论的认识论,否定唯心主义的认识论,爱憎分明,保持其思维的明确性;遵循充足理由律,对其所提出的“人的正确思想是从哪里来的?”概念、判断、理论即思想体系进行了论证,以其充分的理由,高屋建瓴,使其思维的论辩有一泻千里之势。四层之间环环相扣,层层深入,推理严密具有大河奔流不可抗辩的逻辑力量。

综上所析,全文以一千来字的篇幅,对深奥的哲学问题,作了博大精深、深入浅出的解说,缩龙成寸,可谓“而层叠纵宕,若崇山广壑,使观者莫能穷其际”(方苞评韩愈《杂说一》),具有精警的艺术技巧之美。在古今中外的哲学史和文章史上堪称文质兼美的千古绝唱!

(选自《昭通师专学报》1996年第4期)

QQ
企业微信
扫一扫
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