单元目标、编写意图【教师用书选择性必修中册第二单元】

六篇作品通过各有侧重的表现内容和各具特色的艺术创作,相互映照,在表现革命斗争艰苦与悲壮的基调下,在革命的宏大叙事和严肃主题中注入一丝浪漫和宁静的气息,使革命的图景呈现出历史的真实感和文学的艺术性
首页 教学参考 教师用书 选择性必修中册 单元目标、编写意图【教师用书选择性必修中册第二单元】

普通高中教科书教师教学用书 语文

选择性必修中册 第二单元

提供doc可编辑文档下载:下载地址

 

单元目标、编写意图

 

 

单元目标

 

1.学习中国革命传统作品,深刻认识革命传统,了解旧中国人民的苦难和革命先驱的斗争历程,体会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革命志士和广大群众为国家解放、民族新生而英勇奋斗的革命精神。

2.阅读课文,把握作品的主要内容,理解作者表达的情感,品析文中的典型人物形象,获得审美体验。

3.研读课文,了解纪实作品和虚构作品各自的特点,分析其表现手法,欣赏作家塑造和表现艺术形象的深厚功力和富有个性的创作风格。

4.从艺术形象中获得熏陶和感染,汲取人生营养,激发奋发向上的精神力量,坚定继承和发扬革命传统的志向,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编写意图

 

围绕课程标准“中国革命传统作品研习”学习任务群,选择性必修教材共设计了两个单元。第一个是选择性必修上册第一单元,以“伟大的复兴”为主题;第二个是选择性必修中册第二单元,以“苦难与新生”为主题。

作为该学习任务群的第二个单元,本单元与“伟大的复兴”单元之间,并不是简单地根据时间顺序编排,而是综合考虑了作者的身份、作品的革命意义,以及从革命时期到社会主义建设时期再到改革开放的历史发展脉络等因素。具体来说,“伟大的复兴”单元以政论性、实用性作品为主,选取革命领袖(毛泽东)及其他无产阶级革命家(聂荣臻、杨成武)的文章,选取反映社会主义建设时期重大历史事件(香港回归)和先进事迹(焦裕禄带领兰考人民治理“三害”)的文章,其立足点在于社会历史意义上的“红色”记忆;“苦难与新生”单元则以文学作品为主,选取鲁迅、夏衍、孙犁、赵树理、王愿坚等左翼、解放区文艺工作者的作品,其立足点在于文学上的“红色”创作。通过社会历史和文学两个维度建构“中国革命传统作品研习”任务群,是连接这两个“革命”单元的内在线索。

从语文要素的角度看,本单元与“伟大的复兴”单元形成相互补充的格局。在文体方面,“伟大的复兴”单元包括演讲、回忆录、通讯等,本单元包括散文、报告文学、小说等,二者体裁互补,题材多样,覆盖面广。在单元教学重点方面,“伟大的复兴”单元强调结合历史背景研读作品,把握不同体式作品的风格特点,领略富有时代特征的表达艺术;本单元强调了解纪实作品和虚构作品各自的特点和表现手法,欣赏作家塑造艺术形象的深刻功力和富有个性的创作风格。二者在共同强调关注文章本身艺术特点的基础上,又表现出各自的倾向:“伟大的复兴”单元关注时代性,强调对特定背景中、特定目的下表达方式和写作风格的把握;本单元关注对艺术形象的刻画,突出对作家富有个性的创作风格的鉴赏。这两种倾向性,与两个单元分别从社会历史和文学两个维度建构“中国革命传统作品研习”的编排思路形成呼应。

本单元共有六篇作品,分为三组。前两组分别为纪实性较强的散文和报告文学,后一组为以虚构为主的小说。

鲁迅的《记念刘和珍君》和《为了忘却的记念》,是写人记事的纪念性散文。《记念刘和珍君》为悼念在“三一八”惨案中遭段祺瑞执政府卫队杀害的刘和珍等青年学生而写,《为了忘却的记念》为纪念被国民党反动派杀害的白莽、柔石、冯铿、李伟森、胡也频等五位左翼青年作家而写,两篇文章都表达了对青年革命烈士的哀悼和对反动势力的痛恨,展现了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仁人志士英勇斗争的历史场景。这两篇文章主题相近,情感相通,写法相似,合编为一组,有利于进行整合、比较,开展专题教学。例如,可以从两篇文章简洁的叙述、精辟的议论、尖锐的讽刺等方面,把握鲁迅特有的文字表达风格;还可以同中求异,比较同样是抒发悼念的情感,两篇文章在具体风格和写法上有什么不同(比如,前者直露显豁、感情浓厚炽烈,后者使用了不少曲折隐晦的笔法),思考造成差异的原因。

夏衍的报告文学作品《包身工》记述了20世纪30年代上海包身工的悲惨生活,反映了帝国主义及其帮凶对劳动人民的野蛮压榨。20世纪30年代的中国,工人阶级已作为独立的政治力量登上历史舞台,发出自己的声音,展现自己的力量;但是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背景下,还有比普通工人更悲惨的群体,他们卑微弱小,无法发出自己的呼声,纵有抗争,也更容易被中外反动势力扼杀。《包身工》恰恰将目光投射到这一被欺凌压榨到连最基本的人身自由都没有的群体上,引发世人对包身工的普遍关注,在突出表现旧中国人民苦难的同时,更揭露了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阶级矛盾的尖锐和复杂。另外,从文学史的角度来看,“报告文学”这一名称正式译介和确立在“左联”诞生之前,但“左联”对报告文学的有力倡导,促使这一文体的发展进入自觉的状态。20世纪30年代中期,以“左联”作家夏衍的《包身工》为代表的一批报告文学作品产生了空前的影响,表明这一文体在艺术上的成熟。可以说,作为报告文学的经典名篇,同时也作为无产阶级革命文学实践的杰出代表,《包身工》具有标志性的意义,这也是其入选本单元的重要考虑。

孙犁的《荷花淀》以青年参军、妻子寻夫的独特视角,展现白洋淀地区人民的斗争和生活,歌颂抗日军民的斗争精神和美好情感。赵树理的《小二黑结婚》讲述抗日民主根据地的青年男女,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争取婚姻自主的故事,反映农民在政治上获得解放后,思想和精神冲破封建束缚而发生的深刻变化。王愿坚的《党费》以“缴党费”为线索,讲述苏区人民英勇斗争的故事,其中塑造的黄新这一人物形象,集中展现了共产党人的高尚品格和牺牲精神。这三篇小说在展现革命斗争和生活画面时各有侧重,《荷花淀》既写生活也写战斗,《小二黑结婚》侧重展现新生活的面貌,《党费》突出表现斗争的残酷。同时,语言表达也各有特色。《荷花淀》清新优美,富有诗情画意,体现了鲜明的“荷花淀派”风格;《小二黑结婚》通俗生动,乡土气息浓厚,具有典型的“山药蛋派”特点;《党费》简约明了,节奏紧张,表现了军旅作家的创作风格。三篇小说合为一组,较好地体现了小说这一文体艺术化地反映革命历程、表现革命精神的特点。

这六篇作品通过各有侧重的表现内容和各具特色的艺术创作,相互映照,在表现革命斗争艰苦与悲壮的基调下,在革命的宏大叙事和严肃主题中注入一丝浪漫和宁静的气息,使革命的图景呈现出历史的真实感和文学的艺术性。通过学习这些作品,学生可以更深刻地认识革命传统,理解中国革命的意义,激发奋发向上的精神力量,同时进一步发展语言运用能力、思维能力和审美鉴赏能力。

QQ
企业微信
扫一扫
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