QQ扫一扫联系
普通高中教科书教师教学用书 语文
选择性必修中册 第二单元 资料链接
提供doc可编辑文档下载:下载地址
作者简介:夏衍、孙犁、赵树理、王愿坚
1.夏衍
夏衍(1900—1995),剧作家。原名沈乃熙,字端轩,笔名沈端先。浙江杭州人。1920年毕业于浙江省立甲种工业学校,同年留学日本福冈明治专门学校。1927年回国后参加中国共产党。后参加组织艺术剧社,筹建左联、左翼剧联,主编过《艺术》《沙仑》等刊物。为左翼文艺运动主要领导者之一。1932年任明星电影公司编剧顾问,后任左翼电影小组组长,写有《狂流》《春蚕》等电影剧本和评论。1934年起创作话剧,有剧本《赛金花》《秋瑾传》《上海屋檐下》和报告文学《包身工》。抗战爆发后,在上海、桂林、香港等地主编《救亡日报》《华商报》《南侨日报》,写有大量散文、政论、随笔以及剧本《心防》《法西斯细菌》。建国后历任中共上海市委宣传部部长、国务院文化部副部长、中国文联副主席、中国影协主席、中国作协顾问等职,创作了《祝福》《革命家庭》《林家铺子》等电影剧本,以及回忆录《懒寻旧梦录》。所作剧本触及各个时期、各个阶层的社会生活,语言清新自然。在话剧、电影剧本和电影理论研究方面都有重要成就。主要作品还有剧本《离离草》《芳草天涯》《考验》,长篇小说《春寒》,以及《写电影剧本的几个问题》《夏衍杂文随笔集》,译著《母亲》《电影导演论》《恋爱之路》等。
(选自《中国文学大辞典》下册,上海辞书出版社2000年版)
2.孙犁
孙犁(1913—2002),中国小说家、散文家。原名孙树勋。河北安平人。卒于天津。12岁在安国县城上小学时,开始接触五四新文学。14岁考入保定育德中学。高中毕业后无力升学,流浪北平。曾用笔名芸夫在《大公报》发表文章。1936年暑假后,到河北省安新县同口镇小学教书。1937年抗日战争全面爆发后,主要在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冀中区从事革命文化工作,曾编印出版革命诗抄《海燕之歌》,在《红星》杂志和《冀中导报》副刊发表论文《现实主义文学论》《鲁迅论》。1938年秋,在冀中区办的抗战学院任教,1939年春调阜平,在晋察冀通讯社工作。此后,在晋察冀文联、《晋察冀日报》、华北联合大学做过编辑和教员,同时进行文学创作。1941年回冀中区参加编辑群众性的大型报告文学集《冀中一日》,并写成《区村和连队的文学写作课本》(后改名《写作入门》《文艺学习》)。1944年到延安,在鲁迅艺术文学院学习和工作。延安时期发表《荷花淀》《芦花荡》等作品。1945年抗日战争胜利后,回冀中农村从事写作,并参加土地革命工作,写有《钟》《碑》《嘱咐》等短篇小说和一些散文。
1949年以后,孙犁到《天津日报》工作。20世纪50年代主要作品有长篇小说《风云初记》(三集)、中篇小说《铁木前传》、小说与散文集《白洋淀纪事》(1958)。他的小说大多取材于抗日战争、解放战争和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初期,冀中平原和冀西山区一带人民在革命战争、土地改革、劳动生产的生活情景,小说虽以现实主义为根基,却不正面描写战争场面,而是通过日常生活的侧面以及武戏文唱的技艺,写人的命运、心灵以及故乡白洋淀的风光美和人情美,特别擅长描写农村的青年女性。细腻婉约的文笔,浓郁的浪漫主义色彩和清新、隽永的抒情诗风格,使孙犁的作品具有“诗化小说”的特征。在艺术上受他的影响而形成的具有相似风格的“荷花淀派”创作,即以其短篇小说代表作《荷花淀》而得名。
1956年后,孙犁因病长期搁笔,但以《天津日报》副刊《文艺周刊》为阵地,培养了不少青年作家。这一时期写有散文集《津门小集》、论文集《文学短论》等。1977年后,主要写作散文和评论,出版《晚华集》《秀露集》等作品集。1992年百花文艺出版社出版《孙犁文集》(8册),2004年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孙犁全集》(11卷)。
孙犁曾任中国作家协会名誉副主席、天津市作家协会主席、中国文学艺术家联合会委员、天津市文联名誉主席等。
(选自《中国大百科全书》,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2009年版)
3.赵树理
赵树理(1906—1970),小说家。原名赵树礼。笔名老西、尚在、黑丑、何化鲁、甲土、吉成等。山西沁水人。自幼喜爱地方戏剧和民间文艺。1923年高小毕业后,曾在本县乡村教小学。1925年考入山西省立第四师范学校学习,对“五四”新文艺极感兴趣。1927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29年春被捕。1930年春获释后,在沁水、太原、太谷等地流浪,做过小学教员,也写过诗文。1936年夏到上党公立简易乡村师范教语文。抗战爆发后参加革命并重新加入中国共产党。1938年至1940年,先后任《黄河日报》(太南版)、一二九师《人民报》副刊编辑,华北《新华日报》校对。其后调到太行区委宣传部工作。1943年发表了优秀短篇小说《小二黑结婚》。1944年后,到华北新华书店工作,任《新大众》报编辑。北平解放后,先后任北京《工人日报》记者、《说说唱唱》主编、《曲艺》主编、《人民文学》编委、全国文联委员、作协理事、中国曲艺工作者协会主席等职。1964年回山西工作,曾兼任中共晋城县委副书记。“文化大革命”中惨遭林彪、“四人帮”一伙诬陷与迫害,1970年9月23日含冤去世。主要作品有短篇小说《小二黑结婚》《孟祥英翻身》《登记》,中篇小说《李有才板话》《邪不压正》,长篇小说《三里湾》,短篇小说集《下乡集》,文学评论集《三复集》以及《赵树理文集》(四卷)等。
(选自《中国现代文学大辞典》,高等教育出版社1998年版)
4.王愿坚
王愿坚(1929—1991),当代作家。山东省诸城县人。少时在家乡求学。1944年7月参加革命工作。1945年1月参加八路军。1947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在部队历任宣传员、文工团分队长、报社编辑、新华社记者、文艺干事、编辑室副主任等职。在战争期间,随军行军、作战,亲见许多英雄事迹。为了配合部队政治教育,曾写过一些小戏和演唱材料。1952年后任《解放军文艺》编辑,革命回忆录《星火燎原》编辑。1953年秋,他到福建东山岛采访。同时访问了革命老根据地,了解了许多革命前辈的英雄事迹和可歌可泣的斗争故事。1954年3月《解放军文艺》发表了他的报告文学《东山岛》。同年12月该刊又发表了他的小说处女作《党费》。1956年加入中国作家协会。同年他的小说集《党费》出版。此后他创作的《七根火柴》《普通劳动者》等一大批小说问世,使他瞩目文坛。1974年他与陆柱国合作,将李心田的小说改编成同名电影剧本《闪闪的江星》,拍成电影上映后,在全国产生广泛影响,获全国少年儿童文艺创作二等奖。1977年他连续创作了一组塑造无产阶级革命家形象的作品,其中《足迹》获1978年全国优秀短篇小说奖。善于反映革命战争年代红军的战斗生活,是他文学创作的一大特色。他出版的主要著作还有短篇小说集《珍贵的纪念品》《普通劳动者》《后代》《亲人》《小游击队员》《王愿坚小说选》等。
(选自《中国文学大辞典》第二卷,天津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