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汉语中的判断句【教师用书选择性必修中册第三单元】

【教师用书选择性必修中册第三单元】选自《古代汉语知识教程》,北京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
首页 教学参考 教师用书 选择性必修中册 古代汉语中的判断句【教师用书选择性必修中册第三单元】

普通高中教科书教师教学用书 语文

选择性必修中册 第三单元 资料链接

提供doc可编辑文档下载:下载地址

 

古代汉语中的判断句

宋绍年


判断句是根据谓语同主语之间的表达关系给句子分类得出的一种句类,判断句的谓语一般是对主语表达的人或事物进行分类,判断主语表达的人或事物属于哪一类人或事物,或不属于哪一类人或事物。现代汉语的判断句一般要用判断动词“是”作述语,例如“我们是中国人”,不用判断动词“是”的判断句也存在,例如“鲁迅绍兴人”,但是不用判断动词的判断句出现频率很低。古代汉语的判断句与现代汉语很不相同,一般不用判断动词作述语,而是基本上用名词性成

分作谓语,用判断句式本身来表达判断,并且多用句末语气词“也”来协助表达判断。例如:

 

制,岩邑也。(《左传·隐公元年》)

楚左尹项伯者,项羽季父也。(《史记·项羽本纪》)

 

1.古代汉语判断句的基本形式。古代汉语判断句的基本形式有七种,分述如下。

(1)“主语+谓语+也”。例如:

 

虢,虞之表也。(《左传·僖公五年》)

夫管子,天下之才也。(《国语·齐语》)

是社稷之臣也。(《论语·季氏》)

此王业也。(《战国策·秦策》)

劫天子,恶名也。(《战国策·秦策》)

陈良,楚产也。(《孟子·滕文公上》)

 

这是古代汉语判断句最常见的形式之一,谓语都是名词性成分,句末语气词“也”加强判断语气。例①主语是名词;例②主语是名词性偏正结构;例③、④主语是代词:例⑤主语是述宾结构。谓词性结构出现在主语位置上即使没有指称化标记也自指化了,但其语法性质仍是谓词性的。例⑥谓语“楚产”本是谓词性成分,但此处已经转指化了,指“楚产之人”,谓词性成分转指化即变为名词性成分。

(2)“主语+者+谓语+也”。例如:

 

兵者,凶器也。(《韩非子·存韩》)

南冥者,天池也。(《庄子·逍遥游》)

陈胜者,阳城人也。(《史记·陈涉世家》)

君者,舟也;庶人者,水也。(《荀子·王制》)

君者,出令者也。(韩愈《原道》)

 

这也是古代汉语判断句最常见的形式之一,不仅用了句末语气词“也”,而且还在主语后用了指示代词“者”复指主语,起提示主语、加强语气的作用。这种句式的判断意味更强一些。以上各例谓语都是名词性成分,例⑤的谓语“出令者”是转指化的结构,也是名词性成分。

(3)“主语+者+谓语”。例如:

 

兵者,凶器。(《史记·酷吏列传》)

虎者,戾虫。(《战国策·秦策》)

陈轸者,游说之士。(《史记·张仪列传》)

 

(4)“主语+谓语”。例如:

 

兵,凶器。(《汉书·晁错传》)

是炎帝之少女。(《山海经·北山经》)

所重,民、食、丧、祭。(《论语·尧曰》)

 

主语+者+谓语”和“主语+谓语”两种形式在古文里的出现频率不高,由于不用句末语气词“也”,后者甚至连起提示主语作用的代词“者”都不用,所以判断意味较弱。例三主语“所重”,是谓词性成分转指化的结构,是名词性成分。

(5)“主语+副词+谓语+(也)”。例如:

 

身非木石,独与法吏为伍。(司马迁《报任安书》)

劳师以袭远,非所闻也。(《左传·僖公三十二年》)

(此)乃歌夫“长铁归来”者也。(《战国策·齐策》)

少府徐仁,即丞相车千秋女婿也。(《汉书·杜延年传》)

相如素贱人,吾(廉颇)羞,不忍为之下。(《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

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诸葛亮《出师表》)

是皆秦之罪也。(《战国策·秦策》)

 

以上各例,副词修饰名词性成分充任的判断句谓语,这是古代汉语的特点,在现代汉语里副词一般是不修饰名词性成分的。

(6)“主语+为+宾语”。例如:

 

余为伯绦,余而祖也。(《左传·宣公三年》)

尔为尔,我为我,虽袒褐裸程于我侧,尔焉能浼我哉。(《孟子·公孙丑上》)

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论语·为政》)

 

以上三例都是动词“为”带宾语充任判断句的谓语。古代汉语里的“为”是个意义十分广泛的动词,常常出现在叙述句里。例如:

 

颍考叔为颍谷封人。(《左传·隐公元年》)

四体不勤,五谷不分,孰为夫子?(《论语·微子》)

 

例④“颍谷封人”是官职,“为”的意思是“做”“担任”。例⑤“孰为夫子”意思是“哪一个算得上是夫子”。两例“为”都不是判断动词。“为”用作判断动词的用例很少,古代汉语的判断句基本上是不用判断动词的。

(7)“主语+是+宾语”。例如:

 

此是何种也?(《韩非子·外储说左上》)

韩是魏之县也。(《战国策·魏策》)

此必是豫让也。(《史记·刺客列传》)

酸夷氏是其后也。(《论衡·龙虚》)

 

以上各例“是”字处于两种组合之中,一是“单个名词+是+名词性成分”,二是“代词+是+名词性成分”。位于上述位置的“是”都是判断动词。

判断动词“是”来源于指示代词“是”,指示代词“是”常常用来复指前文,例如:

 

千里而见王,是予所欲也。(《孟子·公孙丑上》)

德之不修,学之不讲,闻义不能徙,不善不能改,是吾忧也。(《论语·述而》)

 

例⑤、⑥“是”复指前文复杂的谓词性成分,作判断句的主语。判断动词“是”正是从指示代词“是”的这一用法发展来的,它经历了秦汉时代的起源和发展,到魏晋南北朝时已经成为口语中不可缺少的成分。魏晋以后,凡口语程度较高的作品判断动词“是”的出现频率就高,而仿古的文言作品仍然很少用判断动词“是”,这种情况一直延续到白话文兴起的时代。

古代汉语里还有一个形容词“是”,意思是“对的”“正确的”,例如《史记·魏其武安侯列传)“魏其言是也”,意思是“魏其的话对”。形容词“是”可以活用为意动动词,例如《史记·魏其武安侯列传》“主爵都尉汲黯是魏其”,意思是“汲黯认为魏其正确”。形容词“是”和判断动词“是”没有源流关系。

2.古代汉语判断句的表达功能。古代汉语判断句的主语和谓语在句法上构成判断关系,但在语义表达方面并不那么单一,古代汉语判断句的基本表达功能有五种,分述如下。

(1)表示类属关系,即主语表达的人或事物属于谓语所表达的人或事物的同类。例如:

陈胜者,阳城人也。(《史记·陈涉世家》)

仲弓父,贱人。(《史记·仲尼弟子列传》)

滕,小国也。(《孟子·梁惠王下》)

 

(2)表示等同关系,即主语表达的人或事物就是谓语所表达的人或事物。例如:

 

昔者鬼侯、鄂侯、文王,纣之三公也。(《战国策·赵策》)

子之所慎,斋、战、疾。(《论语·述而》)

梁父即楚将项燕。(《史记·项羽本纪》)

余为伯绦,余而祖也。(《左传·宣公三年》)

 

以上两种判断句不仅在句法上构成判断,在逻辑上也构成判断。有一些判断句只是在句法上构成判断,而主语和谓语在逻辑关系上或语义关系上比较复杂。

(3)表示比喻关系,即主语表达的人或事物在某些方面就像谓语表达的人或事物一样。

例如:

 

君者,舟也;庶人者,水也。(《荀子·王制》)

君子之德,风;小人之德,草。(《论语·颜渊》)

曹公,豺虎也。(《资治通鉴》卷六十五)

 

(4)表示主语同谓语之间某种复杂的语义关系,即说话人把复杂的表达内容,用判断句的形式表达出来,以求达到强烈确认的表达效果。例如:

 

夫战,勇气也。(《左传·庄公十年》)

百乘,显使也。(《战国策·齐策》)

 

例①战争并不等于勇气,例②百辆车并不等于显赫的使节,主语和谓语在逻辑上并不构成判断。但是主语和谓语间的语义关系是清楚的,即战争依靠勇气,拥有百辆车的使节是声势显赫的使节。用判断句形式表达使主语和谓语之间的关系得到了充分的强调。

(5)谓语表示造成某种结果的原因。例如:

 

井蛙不可语于海者,拘于虚也;夏虫不可语于冰者,笃于时也。(《庄子·秋水》)

良庖岁更刀,割也;族庖月更刀,斫也。(《庄子·养生主》)

轻辞天子,非高也,势薄也;重争土橐,非下也,权重也。(《韩非子·五蠹》)

 

例①并列的两个句子都是表示指称化的“者”字结构(指“……的原因”)作判断句的主语,“拘于虚”“笃于时”分别作谓语。两句的谓语都是由谓词性成分充任的,但是谓词性成分在判断句谓语的位置上都指称化了,在此例中是自指化,指“……的情况”。例②“割”“斫”作谓语,同例①。例③两句的谓语“非高也,势薄也”“非下也,权重也”,句子的意思是“古代轻易辞去天子之位,不是因为品格高尚,而是因为权势太薄”;“现在拼命争夺官职,不是因为品格卑下,而是因为权势太重”。表示原因的判断句一般都是由谓词性成分充任谓语的,这一点不同于其他判断句。

(选自《古代汉语知识教程》,北京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

QQ
企业微信
扫一扫
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