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汉语中的述宾结构【教师用书选择性必修中册第三单元】

句法结构中如果具有两个否定词,构成否定之否定,实际上是表示肯定,在这种情况下代词充任的宾语不前置。
首页 教学参考 教师用书 选择性必修中册 古代汉语中的述宾结构【教师用书选择性必修中册第三单元】

普通高中教科书教师教学用书 语文

选择性必修中册 第三单元 资料链接

提供doc可编辑文档下载:下载地址

 

古代汉语中的述宾结构

宋绍年

 

古今汉语述宾结构的基本语序都是述语在前宾语在后,但是古代汉语里在某些条件下宾语要置于述语前,这是古代汉语语法的特点之一。

1.疑问结构里疑问代词充任的宾语要前置。例如:

 

吾谁欺?欺天乎?(《论语·子罕》)

景公问于晏子曰:“为政何患?”(《晏子春秋·内篇问上》)

曰:“奚冠?”曰:“冠素。”(《孟子·滕文公上》)

沛公安在?(《史记·项羽本纪》)

臣实不才,又谁敢怨?(《左传·成公三年》)

 

例①和例③都分别是并列的两个句子,名词作宾语就位于述语之后,如“欺天”“冠素”,疑问代词作宾语就要前置。例⑤“又谁敢怨”,当述语动词前有助动词时,疑问代词充任的宾语一般要置于助动词前。

疑问代词作介词的宾语也要前置。例如:

 

谚曰:“谁为为之?孰令听之?(司马迁《报任安书》)

许子奚为不自织?(《孟子·梁惠王上》)

曷为久居此围城之中而不去也?(《战国策·赵策》)

将何以赡之?(《盐铁论·本议》)

死者若可作也,吾谁与归?(《国语·晋语》)

 

例⑥至①,介词“为”“以”“与”的宾语都是疑问代词,宾语都置于介词前。

必须注意的是,只有疑问代词单独作宾语才受本条宾语前置规律的制约,如果宾语是一个组合,疑问代词只是其中的一个句法成分,那么整个宾语并不前置。例如:

 

此为何名?(《韩非子·喻老》)

欲于何所王之?(《史记·三王世家》)

 

何名”作述语“为”的宾语,没有前置。例何所”作介词“于”的宾语,也没有前置。有时“何+名词”作宾语前置,例如:

 

姜氏何厌之有?(《左传·隐公元年》)

以尧继尧,夫又何变之有?(《荀子·正论》)

 

宾语“何厌”“何变”都置于述语“有”前,但宾语前置的原因与疑问代词无关,是另一条宾语前置的规律在起作用,即用代词复指宾语前置。

2.否定结构里指示代词或人称代词充任的宾语一般要前置。例如:

 

不患人之不已知,患不知人也。(《论语·学而》)

天下不心服而王者,未之有也。(《孟子·离娄下》)

我无尔诈,尔无我虞。(《左传·宣公十五年》)

吾有老父,身死莫之养也。(《韩非子·五蠹》)

 

以上各例代词充任的宾语都前置于述语。这类宾语前置必须同时具备两个条件,一是代词作宾语,二是必须在否定结构中,即结构中有否定词。例一“不己知”两个条件都具备,代词宾语“己”就前置,而“不知人”虽是否定结构,但宾语是名词“人”而不是代词,所以宾语不前置。如果宾语是代词,但是述宾结构中没有否定词,那么宾语也不能前置,如《论语·宪问》:“为命,禅谌草创之,世叔讨论之,行人子羽修饰之,东里子产润色之。”

当述语动词前有助动词或副词的时候,代词充任的宾语可以置于动词前,也可以置于助动词或副词前。例如:

 

行仁政而王,莫之能御也。(《孟子·公孙丑上》)

楚君之惠,未之敢忘。(《左传·僖公二十八年》)

三岁贯女,莫我肯顾。(《诗经·魏风·硕鼠》)

丘也闻不言之言矣,未之尝言。(《庄子·徐无鬼》)

武王至殷郊,系堕。五人御于前,莫肯之为。(《吕氏春秋·不苟》)

自古及今,未尝之有也。(《墨子·节葬》)

 

例⑤、⑥、⑦、⑧宾语置于助动词或副词前,例⑨、⑩宾语置于助动词或副词后。

句法结构中如果具有两个否定词,构成否定之否定,实际上是表示肯定,在这种情况下代词充任的宾语不前置。例如:

 

物莫不若是。(《庄子·人间世》)

长安中诸公,莫弗称之。(《史记·魏其武安侯列传》)

 

在先秦汉语中,否定结构里代词充任的宾语前置这一规律并不严格,存在较多的例外。例如:

 

知我者,谓我心忧。不知我者,谓我何求。(《诗经·王风·黍离》)

故人君者不可不慎己也。(《商君书·错法》)

房喜谓韩王曰:“勿听之也。”(《战国策·韩策》)

其未得之也,患不得之;既得之,患失之。(《论语·阳货》)

(武王见胶鬲。)胶鬲曰:“西伯将何之?无欺我也!”武王曰:“不子欺,将之殷也。”(《吕氏春秋·贵因》)

 

否定结构里的代词宾语(指带有.号的)都未前置,这表明在口语里否定结构的代词宾语很早就开始后置了,但在文言中仍呈现前置后置并存的局面,文言确是一种保存古代语言的稳定的书面语。

3.用“之”“是”“焉”“斯”“于”等作标记的宾语要前置。例如:

 

吾以子为异之问,曾由与求之问。(《论语·先进》)

宋何罪之有。(《墨子·公输》)

又何马之能知也。(《列子·说符》)

君亡之不恤,而群臣是忧。(《左传·僖公十五年》)

我周之东迁,晋郑焉依。(《左传·隐公六年》)

朋酒斯享,曰杀羔羊。(《诗经·豳风·七月》)

赫赫南仲,犴狁于襄。(《诗经·小雅·出车》)

语曰:“唇亡则齿寒。”其斯之谓与?(《榖梁传·僖公二年》)

子是之学,亦为不善变矣。(《孟子·滕文公上》)

 

以上各例宾语用“之”“是”“焉”“斯”“于”作标记,分别置于述语前。例④“亡之不恤”,前置的宾语“亡”是动词,意思是“流亡”;例①、②、③、⑤、⑥、⑦前置的宾语都由名词性成分充任;例⑧、⑨前置的宾语是代词“斯”和“是”,当前置的宾语是代词时,一般只用“之”作标记。

有标记的宾语前置,前置的宾语可以是一个很复杂的成分。例如:

 

岂不榖是为?先君之好是继。(《左传·僖公四年》)

侨闻为国非不能事大字小之难,无礼以定其位之患。(《左传·昭公十六年》)

 

例⑩“先君之好是继”,“是”标记前置宾语“先君之好”,前置宾语是一个较长的偏正结构。例非不能事大字小之难”,“难”是“担心”的意思,“之”标记前置宾语“不能事大字小”,句义为“不担心不能侍奉大国安抚小国”;“无礼以定其位之患”,“之”标记前置宾语“无礼以定其位”,句义为“担心不以礼来巩固国家的地位”,例①两个前置的宾语都是很复杂的动词性成分。标记宾语前置同疑问代词充任的宾语前置、否定结构代词充任的宾语前置很不相同,如果说后者是古代汉语句法自身的规律,那么,前者更像是一种修辞手段,是强调宾语语义表达的手段。

标记宾语前置结构的前面可以加上表示强调语气的副词“惟(唯、维)”,构成“惟+宾语+是/之+述语”的固定格式。例如:

 

惟余马首是瞻。(《左传·襄公十四年》)

天地之大,万物之多,而唯蜩翼之知。(《庄子·达生》)

 

意思是“只看我的马头”,例意思是“只知道蝉的翅膀”。“惟+宾语+是/之+述语”是一种强调宾语语义表达的固定格式。

同标记宾语前置有关的还有一种固定格式,即“此/是+之+谓……”格式。例如:

 

《诗》曰:“孝子不匮,永锡尔类。”其是之谓乎。(《左传·隐公元年》)

四方之民莫不俱至,此之谓圣治。(《庄子·天地》)

 

是之谓”就是“谓是”,“是”是前置的宾语,意思是“(这话)就是指这种情况”。例此之谓圣治”即“谓此圣治”,“此”是间接宾语,置于述语之前,“圣治”是直接宾语,置于述语之后,意思是“称这种情况为圣治”。

4.代词“是”作宾语有时不必标记就可以置于述语前。例如:

 

君子是则是效。(《诗经·小雅·鹿鸣》)

昭王南征而不复,寡人是问。(《左传·僖公四年》)

 

例①“是则是效”意思是“遵循此,效法此”,“是”作为宾语置于述语前而没有任何标记。例②同例①。在以上二例中容易把“是”认作宾语前置的标记,而误认“是”前的名词“君子”“昭王”为前置的宾语,要准确理解此类结构的文意必须仔细体会上下文。代词“是”作介词“以”“用”的宾语也时常前置,构成“是以”“是用”,意思都是“因此”。例如:

 

是以肠一日而九回。(司马迁《报任安书》)

伯夷叔齐不念旧恶,怨是用希。(《论语·公冶长》)

(选自《古代汉语知识教程》,北京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

QQ
企业微信
扫一扫
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