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指导【选择性必修上册第三单元】【教师用书】

【选择性必修上册第三单元】【教师用书】课堂上不可能面面俱到,一一分析,可根据作品的特色作重点赏析。
首页 教学参考 教师用书 选择性必修上册 教学指导【选择性必修上册第三单元】【教师用书】

普通高中教科书 教师教学用书 语文

选择性必修上册 第三单元

提供doc可编辑文档下载:下载地址

 

教学指导

 

本单元的四篇课文都是外国小说的节选,两篇是19世纪英、俄现实主义小说,另两篇是美国、拉丁美洲的现代小说。几篇小说分属不同创作流派,艺术风格迥异,且内容上时间、空间跨度大,反映的社会内容与学生当下的生活距离较远,课文节选部分篇幅也较长,这些都对学生的阅读鉴赏能力提出了较高要求。因此,教学中要注意消除学生与文本之间的隔阂,激发阅读的兴趣,提供具体的策略指导和有效的支架材料,推进学生的自主阅读。在具体实施中,我们可以采用如下策略。

1.课前为学生提供一些背景资料,包括写作背景、作家经历、作品风格流派等。可提供阅读书目或印发一些资料,最好是传记、访谈录等,比如《狄更斯传》(彼得·阿克罗伊德)、《托尔斯泰传》(罗曼·罗兰)、《八分之七的冰山:海明威传》(弗娜·卡莱)、《番石榴飘香》(加西亚·马尔克斯、P.A.门多萨),里面有学生比较感兴趣的趣闻逸事,能让学生在广泛、轻松的阅读中不知不觉走近作家、走进作品,了解那个时代的社会生活,激发进一步阅读、学习经典的兴趣,也可为深入阅读文本提供丰富的知识储备。

2.设计有梯度的学习任务,利用读书札记逐步推进学生的自主阅读。在了解、熟悉文本内容的第一阶段,可根据文本特点灵活设计一些活动任务。比如《大卫·科波菲尔》,小说带有自传性质,可采用为文章拟小标题、为人物写小传、围绕大卫的成长图示小说的主要事件与人物等设计活动。第二阶段,可要求学生记下印象深刻的句子、段落或观点,阅读中遇到的问题或困难,从文本中领悟出来的心得体会等,尊重学生自由阅读的感受,肯定其初步的研究成果。组织经验分享与成果交流活动,教师平等参与问题讨论,相机进行指导点拨。随着阅读的深入,可开展一些专题研究,比如单元研习任务中“感受和了解不同的民族文化和社会历史风貌”,“梳理本单元课文中的心理描写”等都可以参考。此阶段可指导学生利用读书札记有目的地摘录文本、搜集有用的资料,学习分类整理,最后形成研究报告。这样,每一任务都有明确的要求,能起到策略指导的作用,也能清晰反映学生阅读的质量,有利于教师动态掌握学生的学习情况。任务设计力求形式多样、循序渐进、有挑战性,能不断激发学生有效阅读的兴趣,促使学生逐步掌握深度阅读的途径与策略。

3.鉴赏小说,可以从主题内容、环境描写、人物形象、叙事手法、语言风格等角度多层面展开,但就某一部具体作品来说,课堂上不可能面面俱到,一一分析,可根据作品的特色作重点赏析。如《大卫·科波菲尔》可以扣住“成长”主题,探究大卫周围的人、事对大卫的成长产生了怎样的影响;也可以抓住米考伯先生和米考伯太太的言行和细节描写,鉴赏人物形象特征;还可以通过大卫的叙述视角,了解小说所反映的19世纪英国的社会风貌。又如《复活》,可以把“复活”作为一个研讨的专题,探讨课文节选部分在男女主人公的精神、心灵和道德复活过程中的地位;还可以联系托尔斯泰的“心灵辩证法”,研讨语言、动作尤其是人物的心理变化对于人物塑造的作用。《老人与海》被认为是诠释海明威冰山理论的典型之作,可以从这一理论出发,引导学生赏析人物的内心独白、叙事技巧和凝练的人物语言。此外,可以创设“硬汉”专题教学,深刻领会“一个人可以被毁灭,但不能被打败”的深刻内涵。《百年孤独》是“魔幻现实主义”的经典作品,小说打破真实与幻想之间的界限,在读者眼前呈现了离奇而又真切、不可思议而又栩栩如生的世界。引导学生体会这种艺术表现方法带来的特殊的审美体验。另外,可以把“遗忘”作为一种文化象征,设立专题进行研读,从而感受现代文明洪流对以“马孔多”为代表的土著文化、传统文化的冲击。

对于本单元涉及的小说创作理论,如魔幻现实主义手法、冰山理论,除了适度的理论层面的介绍外,更要注意引导学生结合具体的文本来理解、体会。此外,有条件的话,可介绍一些文学批评的最新理论和方法,让学生尝试运用到阅读鉴赏中,学习运用基本术语解读作品,比如叙述人称、叙述角度、扁平人物、圆形人物、内心独白、象征隐喻等,鼓励学生将课内习得的方法迁移运用到课外自主阅读中。

4.倡导以开放性的态度研究作品丰厚的意蕴。引导学生将作品中的人物、情景与自己的生活经验联系起来,将人生中可能遇到的问题进行归类,思考作品中的人物是如何应对的。如大卫·科波菲尔是如何面对失学、孤独等人生困境的?圣地亚哥老人是如何面对悲剧命运,接受挑战、应对挫折的?想想他们的人生经历和态度对自己有什么启示。也可以设计一些有价值的讨论话题,与当下人们关心的问题联系起来,从作品中读出现实意义。如《百年孤独》中提到的“健忘症”,《复活》中关于“兽性的我”和“精神的我”,可要求学生对现实中尚存的历史遗忘问题、人性中的善与恶等进行探讨。经典小说中常会提到一些普遍概念,对这些概念进行研讨,可以在不同文本之间形成联系和参照。如四篇课文都提到了“孤独”,其中有描述个人的孤独、民族的孤独,有描绘孤独的表现,也有揭示孤独产生的原因、造成的后果。对四位作家思考问题的角度和认知进行比较赏析,能体会到作品更深刻的意义。一般来说,学生对挖掘作品的“意义”会比较感兴趣,但也容易出现脱离文本的问题,教师可要求学生在阐释时提供文本的实证支持,也可以提供一些研究学者的解读作为示范,启发思路。

5.重视经典阅读与写作的紧密结合。本单元学习中设计了撰写读书札记、赏析文章和创作小小说的任务。关于读书札记的撰写指导,在前面第二点中已作了比较详细的阐述。至于文章赏析和小小说创作,只要在阅读课的理解、鉴赏的基础上,启发学生将学习后形成的思想认识与审美感受积极呈现出来即可,不必再另起炉灶寻找写作例文分析指导。阅读课上要求学生用基本术语解读作品,在阐释时提供具体文本支持,就是在训练学生如何撰写赏析文章;要求选择文章最突出的写作技巧进行分析鉴赏,就是将阅读鉴赏的聚焦与写作技巧的辅导两者有机结合;对作品意蕴进行多层面的开放研讨,引导学生关注自我,反思社会,就是学习观察思考,提升思想认识,学习如何通过日常生活的书写来展现深广的社会内容。阅读课上的有效指导是激发学生写作兴趣、顺利完成写作任务的重要保障,教学时可有意识强化其与写作之间的关系。写赏析文章或创作小小说时,建议教师提供具体的过程性指导和清晰的评价细则,同时给学生提供适时交流的机会和展示的平台。

6.将课文小说节选部分的学习与整本书的阅读指导结合起来。课文虽然有着相对的独立性,但与整本书的关系密不可分。教师可以利用课堂教学,设计一些精巧的问题或富有挑战性的活动,激发学生课外阅读全书的欲望,以便了解更多丰富多彩的世界文化。如《复活》一课,在学习提示中有这样一段话:“聂赫留朵夫与玛丝洛娃见面后,接下来的故事会是怎样的?有人认为,在作者笔下,玛丝洛娃这个人物比聂赫留朵夫更有光彩。不妨阅读小说的其他章节,对故事和人物作更多的了解。”可以这样利用课文教学进一步设疑,引起学生对故事发展的好奇,推动其他章节的阅读;也可以寻找课文与整本书的联系点,要求学生补充文中没有出现的内容。又如《老人与海》,课文中写老人心想:“不知道了不起的迪马吉奥会不会欣赏我一举击中鲨鱼的脑袋。”迪马吉奥是谁?和老人是什么关系?老人为什么会想到他?书中有好几次写老人想起他,可要求学生阅读全书,共同分析。再如《百年孤独》这部小说中人物的名字多代重复,作者曾说“何塞·阿尔卡蒂奥们使这个家族得以延续,而奥雷里亚诺们则否”。不妨借助课文后附的“本课主要人物表”,设计“揭秘姓名玄机”的活动,让学生将所有的何塞·阿尔卡蒂奥找出来,看看他们的性格、命运是否相似,说说为什么作者说他们使这个家族得以延续。如果设计足够巧妙,就能引发学生兴趣,达成促进学生课外自觉阅读整本书的目的。

QQ
企业微信
扫一扫
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