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卫·科波菲尔(节选)》课文解说【选择性必修上册第三单元】【教师用书】

狄更斯很注重小说的道德教育价值,他相信描写善行和罪恶同样具有感化的价值。所以在《大卫·科波菲尔》一书中,他一方面对童工状况、济贫院、私立学校、贫民窟等社会黑暗进行生动再现,一方面又着力表现人物深陷苦难中的“天真无邪”,以唤起读者对他们的崇敬
首页 教学参考 教师用书 选择性必修上册 《大卫·科波菲尔(节选)》课文解说【选择性必修上册第三单元】【教师用书】

普通高中教科书 教师教学用书 语文

选择性必修上册 第三单元

提供doc可编辑文档下载:下载地址

 

《大卫·科波菲尔(节选)》课文解说

 

 

《大卫·科波菲尔》是狄更斯最重要的代表作品,也是他心中“最宠爱的孩子”。在这本书序言中他写道:“在我所有的作品中,我最爱的是这一部。人们不难相信,对于我想象中的每个孩子,我是个溺爱的父母,从来没有人像我这样深爱着他们。不过,正如许多溺爱子女的父母一样,在我的内心最深处,我有一个最溺爱的孩子。他的名字就叫《大卫·科波菲尔》。”

《大卫·科波菲尔》采用第一人称的叙事方式,讲述了主人公大卫·科波菲尔在艰苦环境中通过自身奋斗逐渐成长的故事。大卫自幼丧父,从小和母亲克莱拉、女仆佩格蒂相依为命。母亲改嫁后,大卫受到继父谋得斯通的虐待,被送到寄宿学校住读,受尽屈辱和摧残。母亲生病去世,大卫又被继父送到谋得斯通-格林比货行当童工。因不堪忍受虐待和羞辱,他决计逃跑,去寻找住在多佛的贝特西姨婆。姨婆收养了他,并把他送进了坎特伯雷学校。毕业后,大卫决定做一个代诉人,进入斯潘洛-乔金斯事务所当学徒。可姨婆突然破产,为了减轻姨婆的经济负担,大卫找了个秘书工作,又学习速记,给一家《晨报》报道国会的辩论,同时开始写作。最后大卫成为一名杰出的作家,并和爱格妮斯结婚,过上幸福的生活。小说以大卫曲折的成长经历为主线,依照人物生活场景的迁移构建主要情节结构,同时穿插有佩格蒂先生、米考伯先生、威克菲尔以及斯特朗博士、巴基斯、斯蒂福斯、特雷德尔、希普等众多家庭的故事,塑造了一大群不同阶层的人物形象,广阔而深刻地反映了19世纪维多利亚时代英国社会的生活面貌,被列夫·托尔斯泰誉为“英国小说中最好的一部”。

课文节选的是第十一章“独自谋生”,详细描写了变成孤儿后的大卫当童工的经历以及他与房东米考伯夫妇的交往。大卫当童工的经历,与作者本人早年的经历非常相似。狄更斯曾在自传中写道:“在某一个星期一的早晨,我去黑鞋油作坊,开始学做生意了。”“我的工作是给黑鞋油瓶子盖上封口:先在瓶口上盖一张油纸,然后加上一张蓝纸,再用细绳把纸捆住,把四周剪齐整,样子就像从药剂师那里买来的油膏一样好看。我这样完美无缺地包装完几罗黑鞋油瓶子以后,再朝每个瓶子上面粘贴一张印好的商标,接着又继续包装。”我们可以把这段叙述与文中第3段大卫所干的活儿作比照,了解小说的自传性质。米考伯夫妇的身上,也有着狄更斯父母的影子。米考伯先生一度在海军做过事,因负债被关进监狱,米考伯太太带着孩子搬进监狱去住,这些情节都融合了作者本人的生活。狄更斯将自己“少年时代那一点点挨过来的痛苦岁月”编进小说,并通过想象将经历绘成艺术,就像作者在文末所说的那样:“他凭着那些奇特的经历和悲惨的事件,创造出了自己的想象世界。”阅读时可以“通过‘我’(叙事者)的语调和立场来揣摩和辨认作者(狄更斯)的声音,可以十分方便地与作者建立起某种同盟关系,从而完成在阅读中十分重要的价值认同”(格非《文学的邀约》)。

在课文开头,作者这样写道:“如今,我对世事已有足够了解,因而几乎对任何事物都不再引以为怪了。不过像我这样小小年纪就如此轻易地遭人遗弃,即使是现在,也不免使我感到有点儿吃惊。”“如今”的“我”指成年后的大卫,故事在“我”的回顾中缓缓展开。第二个“我”从修饰语“小小年纪”可以看出是指童年时的大卫,这表明小说将以孩子的视角来感知周围的世界。两者重叠在一起,让读者既了解到成年后大卫的成熟与智慧,又能够感知童年大卫的形象,体会他的内心情感,并在他的发展变化中看到其“心灵成长”。对这句话的解读,可以帮助学生适当了解一些叙事视角的知识,包括第一人称叙述中的回顾性视角、主人公体验视角和作为见证人的旁观视角等。

童年的大卫,既是故事的主人公,也是事件的观察者。作者将自己回忆过去时的情感寄托在大卫身上,极力探索孩子的心灵世界。文中多处直接叙述了“我”当时的内心感受:十岁那年,“我”成了谋得斯通-格林比货行里的一名小童工,“内心隐藏的痛苦,真是无法用言语表达”——为失学而痛苦,为所处的地位感到羞耻,为再也无法成为一个有学问、有名望的人感到绝望;没有人出来为“我”说一句话,没有人给“我”任何劝告、建议、鼓励、安慰、帮助和支持,“我”是如此孤苦伶仃。但是,成为米考伯一家的房客,给“我”的生活带来了温暖。“我”从米考伯夫妇那里感受到了善良和温暖,米考伯先生“露出亲密的样子”,米考伯太太“对我诉说起最伤心的知心话来”,“我”对这家人产生了深厚的感情。“我”替他们处理那些轻便的财物,也为他们的困难处境感到痛苦、心碎,“我跟这对夫妇之间就产生了一种奇特而平等的友谊”。小说以“我”的敏锐感知,展现了小大卫的不谙世故、天真无私,米考伯夫妇的真挚善良、乐观向上,以及底层人们的悲惨境遇以及彼此间的患难与共、亲密温情。就像许多评论家所说的那样,作者以“一种观察细微人性的鹰的眼力”,“从普通人的胸中取出很多细小的、被人轻蔑的感情”,“挑选出和蔼友好的人性的种种特征,并把它们组成一个整体”,体现了强烈的道义倾向。

狄更斯笔下的人物大都个性鲜明,人物特定的一句话、一个神情或一个动作,就能把社会内容鲜明地表现出来。他善于用艺术夸张来突出人物的某些特征。茨威格在《三大师传》中评论说:“狄更斯总是强调他的人物的特征,他从物镜里把特征转变成增强的特征、漫画的特征。”在描写米考伯夫妇时,作者捕捉到他们特有的外部特征,如习惯动作、姿势、用语等,经过夸张增强、漫画式折射,反映出其性格特点。先看米考伯先生的初次亮相:“衣服破旧,但装了一条颇为神气的衬衣硬领”,“拿着一根很有气派的手杖”,“外套的前襟上还挂着一副有柄的单片眼镜”。三言两语,一个经济拮据,却喜欢装成“文雅的气派”的米考伯先生形象便跃然纸上。之后的描写中,作者重复突出此类特征,如“把下巴架在了衬衣的硬领上”“腋下夹着手杖,腰杆儿笔挺地走出来”“他又带着先前那种文雅的气派”等。人物爱慕虚荣的心理在反复强化中得到了很好的折射。而米考伯先生的性格特点,则是在其一悲一乐的迅速转换中展开描写的:当债主上门追债时,他“真是又伤心,又羞愧,甚至悲惨得不能自制,用一把剃刀做出抹脖子的动作来”,可是“还不到半个小时”,“他就特别用心地擦亮自己的皮鞋,然后哼着一支曲子,摆出比平时更加高贵的架势,走出门去了";星期六晚上谈起债务负担时,他“泣不成声”,可是“到了快结束时,他竟又唱起‘杰克爱的是他可爱的南’来”,到上床睡觉时“又计算起来,有朝一日,时来运转(这是他的一句口头禅),给房子装上凸肚窗得花多少钱”;在监狱里大哭一场,刚说完“一个人要是每年收入二十镑,花掉十九镑十九先令六便士,那他会过得很快活,但要是他花掉二十镑一先令,那他就惨了”的至理名言,又马上“向我借了一先令买黑啤酒喝”,随后就“变得高兴起来”……相反相成的滑稽表现,极具夸张的前后对比,凸显了人物喜欢享受,缺乏责任心,但面对困难时乐观自在的性格特征。

再来看米考伯太太。“跟她丈夫完全一样”,同样爱慕虚荣,同样“能屈能伸”。她的每一次出场都很戏剧化:她将娘家的辉煌成天挂在嘴边,“跟我爸爸妈妈住在一起,当时我从来没有想到,有一天我不得不招个房客来住”,“当我跟爸爸妈妈一起过日子时我真的不懂,我现在用的‘困难’这两个字是什么意思”;她不懂持家,用典当餐具的钱大吃大喝,“在3点钟时为缴税的事急得死去活来,可是到了4点钟,她就吃起炸羊排,喝起热麦酒来了”。“债多不愁、乐知天命”的米考伯夫妇已成了文学中的典型,他们的性格被称作“米考伯主义”。“米考伯”一词也被收入英语词典,意思是“没有远虑,幻想走运的乐天派”。

关于狄更斯的艺术夸张,评论家们褒贬不一。有的认为,狄更斯运用夸张手法塑造人物是一种“创造”,英国诗人艾略特就认为狄更斯所塑造的人物“比人们本身更为深刻”。有的则认为,狄更斯抓住人物身上的某一特点加以夸张,使人物失去了真实感。英国小说家福斯特在《小说面面观》中将这类人物称作“扁平人物”,认为“扁平人物”可以用一句话来概述人物特性,具有十分明显的类型化特点,有利于读者认出他们,记住他们,但只适合扮演喜剧角色。教学时,可鼓励学生就此有理有据地发表自己的看法。

小说自始至终贯穿着作者揭恶扬善的精神追求。课文从童年大卫的孩童视角,发现、讴歌了善良正直、仁爱宽容等一切善行美德,也暴露了许多社会问题。19世纪中叶的维多利亚时代,英国经济正处于迅速发展期,但社会繁荣的表象下隐藏着贫富悬殊等问题,底层民众如米考伯先生、霍普金斯船长等,破产负债,境遇凄惨。文中关于他们处境的描写,强烈冲击着我们的视野:破破烂烂的房间,消瘦憔悴的面容,蓬乱的头发,褴褛到不能再褴褛的衣服……米克·沃克、粉白·土豆等这些贫穷人家的孩子,不仅被剥夺了受教育的权利,而且早早步入社会劳作谋生。为了贪图廉价的劳动力,一些资本家大量雇用童工,“面色灰白”的孩子们在恶劣的环境中从事着艰辛的工作。童工的经历成了狄更斯一生最大的隐痛,直至晚年他还受着这段回忆的折磨:“我的整个身心所忍受的悲痛和屈辱是如此巨大,即使到了现在,我已经出了名,受到别人的爱抚,生活愉快,在睡梦中我还常常忘掉自己有着爱妻和孩子,甚至忘掉自己已经长大成人,好像又孤苦伶仃地回到那一段岁月里去了。”(约翰·福特《查尔斯·狄更斯传》)课文第2段,作者带着沉痛的心情清晰再现了当年劳作的环境:狭窄的街道,房子又破又旧,尘污烟熏,老鼠横行,地板和楼梯都已潮湿至腐烂,到处是污垢,充满腐臭的味道。作者希望通过这样极尽真实的描绘,引起人们对孤儿、童工问题的广泛关注。

狄更斯很注重小说的道德教育价值,他相信描写善行和罪恶同样具有感化的价值。所以在《大卫·科波菲尔》一书中,他一方面对童工状况、济贫院、私立学校、贫民窟等社会黑暗进行生动再现,一方面又着力表现人物深陷苦难中的“天真无邪”,以唤起读者对他们的崇敬。《大卫·科波菲尔》出版后,在当时引起了极大的反响,激发了要求社会变革的强大舆论,并直接促使英国议会通过了各项立法。

与其他作品相比,《大卫·科波菲尔》更能反映出作者的创作思想和艺术风格。教学中,要引导学生通过参阅狄更斯的经历来理解他的创作心理,并通过比较来更好地体会这部带有自传性质的小说的艺术特色。为更全面、深入地理解米考伯夫妇的形象,体会作者塑造人物的技巧,可为学生提供小说后面的相关章节。同时要引导学生了解关于“扁形人物”的不同声音,并结合自己的阅读感受,在思辨中有理有据地发表见解。历经磨难的大卫通过自己的努力最终获得了幸福,在大卫的成长历程中,有很多人对他产生了深刻的影响,如佩格蒂兄妹、贝特西姨婆、爱格妮斯等,可据此引导学生通读整本书,选择自己感兴趣的一位,谈谈其对大卫成长的影响。

QQ
企业微信
扫一扫
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