QQ扫一扫联系
普通高中教科书 教师教学用书 语文 选择性必修上册 第四单元·逻辑的力量
提供doc可编辑文档下载:下载地址
教学指导
一、总体把握
本单元主要指向逻辑知识建构、思维发展与提升以及理性精神的培育。然而,无论是结合高中生的认知特点,还是考虑高中阶段的学习任务,抑或是尊重语文学科特质和语文学习规律,高中生逻辑知识建构和逻辑思维发展都难以采用系统传授和训练的方式。本单元的功能主要体现在自主建构、提供典型、语言和思维并举这三个方面,教师也可以从这三个方面入手组织教学。
第一,在主题活动中自主建构逻辑知识和方法。
很多学科都有逻辑思维训练的任务,而语文学科是在具体的语言文字理解和运用中完成这一任务。课程标准提出:“适时适度地引导学生学习必要的逻辑知识;相关知识的教学要简明、实用,能有效地帮助学生解决概念、判断、推理等方面遇到的问题;避免进行不必要的、机械的训练。”要求学生“反思和总结自己写作时遣词造句的经验,建构初步的逻辑和修辞知识”。基于此,本单元不以知识传授为主,而是要让学生在主题活动中探究规律,掌握规范,理解标准,建构知识,领悟方法。
第二,提供语言梳理与探究的典型过程。
词语单元和逻辑单元是本套教材中仅有的两个专属于语言任务群的单元,但仅凭两个单元并不能将语言训练和思维训练完全落到实处,不能完成语言任务群的所有要求,建构起来的语理知识、逻辑方法也不能完全满足高中语文的学习所需。两个单元只是一种样板性的指导,相关的建构还是要落实到平时的学习中。
之所以专设逻辑单元,主要是因为高中生的精神成长和思维发展需要相对集中的逻辑训练,需要对逻辑的“理论自觉”。专设逻辑单元能够一定程度上防止逻辑知识点和能力点的碎片化,能给学生一定强度的思维刺激,从而让他们树立较为强烈的讲逻辑的意识。此外,日常语言的推理结构大都不完整(也不需要完整),论证也往往省去部分前提甚至结论,不加以改造不宜作为入门范例。学生应该先通过结构完整、内容纯粹的典型的逻辑案例来掌握规范的逻辑形式和方法,然后再去处理鲜活语言中的逻辑问题。
然而,逻辑教育和思维教育的主战场仍然在平时。专设单元不能取代教材的随文布点和教师的随文渗透。单元教学和随文教学应该相辅相成。逻辑单元教学的基本定位之一在于帮助学生体会语言梳理与探究的典型性过程和一般性规律。逻辑单元的学习,既要让学生通过语言文字现象建构特定的知识方法,更要让学生认真体会、反思这些知识方法的建构过程和规律,并把相关过程和规律用到对其他语言文字现象的梳理和探究上。
第三,思维训练和语言训练的紧密结合。
早在20世纪30年代,叶圣陶就“认定国文是发展儿童心灵的学科”;80年代,他又总结说“多年来我一直认为,语文课的主要任务是训练思维,训练语言”,并提出“语言训练与思维训练要同时并举”的原则。词语单元和逻辑单元,虽说一个侧重语言,另一个侧重逻辑,但都力求思维训练和语言训练高度整合。
词语单元提供的语言文字现象,要上升到语理,必然要进行类比、归纳,有些还需要深度思考。例如,词语单元的“词义的辨析和词语的使用”部分引用了史铁生《我与地坛》中的一段文字:
四百多年里,它一面剥蚀了古殿檐头浮夸的琉璃,淡褪了门壁上炫耀的朱红,坍圮了一段段高墙,又散落了玉砌雕栏,祭坛四周的老柏树愈见苍幽,到处的野草荒藤也都茂盛得自在坦荡。
对于这一段话,除了教材中要求的关注词语搭配外,敏锐的学生还会注意到,一些词语的使用有点反常:剥蚀、淡褪、坍圮、散落,习惯用法中这些词后都不带宾语,这里为什么带上了宾语呢?又为什么读起来一点儿不别扭呢?由此学生就触及到词语的超常使用问题,直至注意到这几句话都是以地坛为主语的,他们就有可能开始对词语超常使用的一些规律发生兴趣并有所探究。这既是在勘探语理,也是在锻炼思考力。
至于逻辑单元,更是要求学生边梳理语言现象,边思考其背后的形式结构。例如,要从《庄子与惠子游于濠梁之上》中庄子的诡辩看出“偷换概念”,从《祝福》中鲁四老爷的无理斥责中看出“强加因果”;还要从《晏子使楚》中概括出必要条件推理形式,从《河中石兽》中抓住排除法的本质,从《邹忌讽齐王纳谏》中找出类比论证的标准,等等。这些安排,既探寻了语理和逻辑,又是很好的语言和思维训练。
语言训练和思维训练高度整合的前提,在于语言和思维客观上本就密不可分。没有思维,语言就是文字或音节的碎片;没有语言,思维无以栖居。分析语言文字现象中的思维逻辑,在言语活动中积极思考,不仅语言能力会增强,人也会变得聪明起来。
二、学习活动解析及教学建议
1.学习活动导入语
教材在具体的学习活动之前有几段导入文字,主要让学生感知逻辑的力量,并初步体会逻辑和语文学习的关系。
烛之武、林庚等四个案例说明言语活动中逻辑普遍存在,而且在不同场合起到传情达意、沟通交流的关键作用。
《拿来主义》的案例则比较具体地体现了用逻辑的眼光读解议论文有时会有事半功倍的效果。文章的中心论点是“放出眼光,运用脑髓,自己来拿”,却偏偏从“闭关主义”说起,用了近一半的篇幅在论述和“拿来主义”看似无关的内容,这一点颇令学生费解。师生在求解这个问题时,往往会讲“铺垫”等写作方法,至于说为什么能起到“铺垫”等作用呢?又很难进一步回答。但如若理清其内在的逻辑,问题就迎刃而解了。通俗地说,这篇文章采用的是“排除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