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单元研习任务【选择性必修上册第一单元教师用书】

学习革命传统作品以后的实际应用,主要目的是让学生联系实际生活,挖掘社会资源,切身感受身边真实的英雄或榜样
首页 教学参考 教师用书 选择性必修上册 关于单元研习任务【选择性必修上册第一单元教师用书】

普通高中教科书教师教学用书  语文  选择性必修上册  第一单元

提供doc可编辑文档下载:下载地址

 

关于单元研习任务

 

一、为实现“中国人民站起来”这一梦想,中华民族经历了艰苦的探索,无数革命志士和广大人民群众一道,不屈不挠,奋勇抗争。本单元课文展现了民族复兴伟大而艰难的历程,讴歌了革命者意志坚定、不畏艰险、真诚善良、无私奉献等优秀品质。阅读课文,说说文中是如何展示这些优秀品质的,分组讨论当下阅读优秀革命文化作品的意义。

 

这一项任务是围绕中国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这一专题展开探讨,既要理解特定历史条件下革命者的品德和胸怀,更要深刻体会这些优秀品质在当下的意义,从而坚定文化自信,增进对自己的国家和民族的热爱之情。

这项任务有两个活动。第一个活动可以分组阅读,分工梳理。每个小组一起阅读本单元作品,把握基本内容,然后分工梳理每篇作品所反映的革命者的优秀品质,集体交流,交流以后进行归纳总结。《中国人民站起来了》是政论性的讲话,似乎不好梳理,但也可以从毛泽东的议论性语言中抽取、概括出来,从而看出中国革命的精神。比如我们的政治协商会议能够成功召开,与曾经和蒋介石政府召开的政治协商会议被破坏,形成对比,从而说明中国共产党是一个善于团结、真诚合作、致力于民族发展大业的政党。如预见革命的未来,说“我们还要继续努力”,并提出发展的方向,说明革命领袖高瞻远瞩,有胆识、有魄力、有信心,能够让我们的国家有一个美好的未来。《别了,“不列颠尼亚”》是一篇消息,是从英国人撤离香港的角度写的,似乎也不好梳理。可以引导学生从作者引用的历史背景材料中理解香港回归的重大意义,从而认识到中国共产党的坚定信仰和坚持不懈的努力是祖国统一的保障。这两篇作品因为不是直接反映革命者的优秀品质,需要教师引导,如果引导得当,更能锻炼学生的思维。其他三篇文章都比较明显,答案可参考课文解说。

第二个活动,注意不要泛泛地进行讨论,可以结合学生实际和当今现实生活,分组探讨阅读优秀革命文化作品的意义。比如现在的学生距离那个时代比较远,对当年的革命生活没有切实感受,读一些理论阐述的文章或故事性作品,可以让他们对革命的意义和那个时代所产生的英雄和榜样人物有更多的了解和更丰富的认识。在今天,我们虽然处于和平年代,国家富裕,民族富强,人民生活有了极大改善,但阅读优秀革命文化作品仍然有着巨大的现实意义。比如通过阅读,感受到那个年代领袖的高瞻远瞩、责任与担当,英雄的奋不顾身、勇敢与顽强,榜样人物的公而忘私、以人民利益为重等。特别是遇到困难或问题,或在重大问题关头,这些精神与品格仍然能给我们教育与启迪。教师不妨给学生举一些例子,比如2020年当中国面临新型冠状肺炎疫情威胁时,那些战斗在一线的医护人员、指挥者、基层工作人员等勇于担当、舍已救人,他们的身上就体现了共产党员和先进群众一贯的奉献精神。

 

二、以革命理论说服人,以英雄形象打动人,以崇高精神鼓舞人,是优秀革命文化作品的特点。阅读本单元作品,完成下列研习任务。

1.《中国人民站起来了》这篇讲话,观点鲜明,态度坚决,铿锵有力,表现出毛泽东的豪情、自信和睿智。文中运用了较多表示强调的词语(如“决无”“必然”“从来”等)和判断句(如“我们的会议是一个全国人民大团结的会议”等)来增强文章的感染力。朗读全文,体会这些词语和句式的表达效果。

2.本单元的作品,既抒发了深沉的情感,又表现出深刻的理性。选择一篇最能体现这一特点的作品,体会作者是如何将感情抒发与理性表达结合在一起的,进行小组研讨。

 

这一项任务主要是引导学生体会不同文体的中国优秀革命文化作品的不同特点以及表达效果,注意要从课文出发,对比以往学过的相关文体,认真学习和领会。

任务1主要针对《中国人民站起来了》设计。这是一篇讲话,因为是在重大会议上就国家重大事务进行的讲话,所以必须有睿智的思想,鲜明的观点,坚决的态度。学生可以先反复朗读这篇作品,直至读熟,然后想象讲话的场景,模拟进行现场讲话。通过反复朗读和模拟讲话,学生能够充分感受到讲话的气势,然后再细读文本,体会这种气势是通过哪些语言表达出来的,这些语言又有着怎样的特点。有了这样的铺垫,学生能够水到渠成地关注到表示强调的词语、表达判断的句子带来的表达效果。具体答案可参考课文解说。

任务2针对单元全部课文设计,学生可以选择一篇自己感受最深的作品进行简要分析,与其他同学交流。分析时注意围绕感情抒发与理性表达这两面进行,而这两面也是很多中国优秀革命文化作品的基本特征。以《中国人民站起来了》为例,讲话首先是理性的表达,通过对历史的回顾、对未来的展望,宣告这样一个不容争辩的事实;同时又不是纯客观的阐述,也有很多感情孕育其中,这从很多语言表达中都可以感受到。比如“全国人民所渴望的政治协商会议”“英勇的世界上少有的中国人民解放军”,修饰语的使用包含着情感。又如“我们的民族将从此列入爱好和平自由的世界各民族的大家庭,以勇敢而勤劳的姿态工作着,创造自己的文明和幸福,同时也促进世界的和平和自由。我们的民族将再也不是一个被人侮辱的民族了,我们已经站起来了。我们的革命已经获得全世界广大人民的同情和欢呼,我们的朋友遍于全世界”,在对未来的预见中表现出强烈的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特别是演讲最后三个“庆贺”句独立成段,使情感的抒发达到高潮。再以《长征胜利万岁》为例,文章主体是回顾“长征胜利”,其中有很多抒情的表达,紧扣“胜利万岁”的庆贺情感,如“……怎能不兴奋、不激动呢?”“吴起镇披着灿烂的阳光在欢迎我们。”“苏维埃!多么亲切的名字啊,见了她,像见到久别重逢的亲人。”这样的抒情语句随处可见。同时文中也不乏理性的表达,如“经过甘南急行数百里的红军部队,减员不少,给养困难,又初到天气寒冷的西北地区,极需休整。但是为了保卫边区人民的革命胜利果实,中央军委决定,给敌人一次沉重的打击”,既写长征的艰苦,又表达长征必将胜利的信念。又如写吴起镇会议开始前的一段:“毛主席、周副主席、张闻天总书记,以及其他许许多多的领导同志和大家一起,度过了长途跋涉、征战万里的艰难岁月。你们党的领导人,为了中国人民的解放事业,为了党的事业,为了红军的胜利,不知疲倦地操劳着,全都消瘦了,花去了多少心血啊!你们在这艰苦卓绝的斗争中,运筹帷幄,把我们从一个胜利引向一个新的胜利,是多么不易啊!要说辛苦,你们最辛苦了!”这一段是议论,更有浓郁的抒情,既写了革命领袖伟大,与战士们同甘共苦,又将作者对革命领袖的敬佩之情表达得淋漓尽致。

 

三、很多革命先辈和英雄模范为了人民为了理想信念无私奉献、英勇牺牲,他们的事迹却并不广为人知,你的家乡也许就有这样的英雄。以班级为单位,参观访问家乡的爱国主义教育基地或革命历史遗迹,并查阅资料,搜集、积累相关素材,选择自己擅长的文体进行写作。可以写人物素描、事迹简介、人物通讯等,也可以根据基础材料创作小说、诗歌、散文、戏剧等。写完后与同学交流,并以“家乡的英雄”为主题,合作编辑文集。

 

这项任务是学习革命传统作品以后的实际应用,主要目的是让学生联系实际生活,挖掘社会资源,切身感受身边真实的英雄或榜样。

第一个活动是选定参观访问的对象,或是爱国主义教育基地,或是革命历史遗迹,也可以扩展一些,如你知道的某个英雄人物或榜样人物。参观访问时要注意记录一些材料,也可以拍些照片,为后面的活动作准备。有条件的还可以通过图书馆、网络等查阅一些文字或图片材料。可以提示学生参照《材料的积累与运用》,学习一些积累材料的方法、技巧。

第二个活动是选择某一文体进行写作,写作时可参考本单元所学的一些作品的写法,如纪实性作品中记叙与抒情、议论的结合,新闻作品的简洁明了等。学生可选用自己擅长的文体,积累较多的素材进行写作。

第三个活动是编辑以“家乡的英雄”为主题的文集。文集涉及内容选择、栏目设置、排版设计、撰写前言或后记等,可以以班级为单位分工合作完成。具体实施办法可以由学生自行讨论,作出安排。

QQ
企业微信
扫一扫
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