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指导【选择性必修上册第一单元教师用书】

本单元课文与学生的生活体验相距较远,其内容对学生的政治素养、历史素养和理论素养要求也比较高,因此,在教学时要尽量贴近学生的认知经验,激发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同时将评价重点放在学习过程和学习行为上
首页 教学参考 教师用书 选择性必修上册 教学指导【选择性必修上册第一单元教师用书】

普通高中教科书教师教学用书  语文  选择性必修上册  第一单元

提供doc可编辑文档下载:下载地址

 

教学指导

 

从编写意图可以知道,这个单元主要学习以写实为主的反映革命传统、革命精神、革命榜样的作品,目的是在培养语文核心素养的同时进行革命传统教育,让学生树立爱国情怀、责任担当和文化自信等。

革命传统教育是思政、语文、历史等学科都要进行的工作,但是,语文学科进行革命传统教育与其他学科应该有所不同,应该有其独特性。语文学科的独特性在哪里?如何才能不把语文课上成思政课和历史课?怎样充分利用思政和历史的学科知识进行语文学习?这些都是语文课进行革命传统教育必须要思考的问题。

历史课程主要通过历史事件回顾、历史资料解析来理解历史规律,形成对历史的看法;思政课程主要通过讲解历史过程蕴含的哲学思想、文化含义和精神价值来充实人的精神世界。历史课与思政课的教育,以掌握学科知识、形成学科思维作为课程目标。而语文课程,一方面要在其他学科知识、学科思维的支持下理解相关革命传统作品,另一方面要通过阅读作品了解历史发展规律、社会发展规律是如何表述与阐释的。它可以借助其他各个学科知识、学科规律促进语文素养提升,但不以掌握各个学科知识和学科规律为课程目的,所有对于革命精神、革命规律的理解,都应紧紧围绕文本阅读和语文活动展开。同时,语文学科与史政学科相比,还有更加独特的育人方式,那就是在阅读中领会作品体现的革命精神和革命人格,受到崇高精神的感染。

总之,在阅读作品过程中理解革命精神,提升理性思维能力,感受爱国主义和英雄主义精神,提升审美鉴赏能力,是语文课进行革命传统教育的主要目标,而围绕革命作品品词析句,仍然是课程实施的主要方式。

在教材的单元提示部分,教材编者提出本单元的学习内容:“理解作品内涵,感受作品中洋溢的革命豪情和建设热情,获得崇高的体验;把握不同体式作品的风格特点,学习其写作技巧,欣赏富有时代特征的表达艺术。”前半部分内容侧重精神世界的构建,其关键在于理解作品内涵,在此基础上受到作品中体现的革命豪情与建设热情的感染,进而获得崇高的体验。而理解作品内涵恰恰是本单元最大的难点,因为学生离这些作品的距离太远,虽然知道这些文章说的事情很感人,表达的思想很深刻,但因为缺少切身的体验,理解起来总会有困难。因此在教学时,作充分的时代背景介绍是非常有必要的。但是一方面课时有限,另一方面即使有大量介绍,过于遥远的时代距离还是很难使学生有直接感性的认识。所以,教师要对作品的精神实质作精要讲解,引导学生深刻感受文章中的革命豪情与建设热情。

诚然,新课改主张学生自主探究,教师要尊重学生的阅读体验,但教师讲解作为学生认知的支架还是非常必要的,否则学生阅读时茫然无解,真实的学习就不会发生。这就要求教师自己对本单元几篇作品,特别是对其中体现的革命传统精神有深入理解,只有这样才能为学生提供帮助。学生理解作品,若能够从作品历史背景、革命家论断的实质意义与精神价值、文中人物行为心理产生的具体情境这些角度入手,也就找到了正确解读作品的路径。

教学《中国人民站起来了》这篇文章,可以先引导学生适当重温中国近代的屈辱历史,使学生了解“站起来”与“跪下去”的不同,进而体会“站起来”的自豪感。然后可以通过介绍政协会议召开的背景、政协会议在当时的职能、一届政协会议的工作任务及其对新中国的意义,使学生理性认识“站起来”的实质与保证“站下去”的条件,从而理解共和国缔造者们对新中国成立的豪情与对未来的抱负。另外,毛泽东想通过开幕词达到何种目的,他又是如何完成开幕词的,其中蕴含的文体写作知识也可以引导学生深入思考。

《长征胜利万岁》一文要重点把握红军长征胜利的意义。一般来说,通过各种革命教育,学生已经大致了解长征的历程,也能体会长征中的艰苦卓绝和共产党人不怕牺牲的精神,但他们对长征意义的理解或许还只是停留在历史课上的介绍。本文叙述了毛泽东对长征“宣言书”“宣传队”“播种机”三大意义的阐释,教学中要引导学生对这部分内容作深入探究,理解毛泽东这样阐释的理由,对长征、人民军队和人民革命的性质有进一步的了解,从而更深入更理性地理解长征。同时,引导学生关注作者在回忆中央红军到达陕北之时的选材与记录过程,理解其记述的事件中对长征胜利意义的具体体现,并体会以作者为代表的红军将士在长征过程中拥有的革命豪情。

《大战中的插曲》一文要重点引导学生理解八路军救助日本孤儿的意义。它不仅是中国人民善良博爱的体现,更是人民军队为人民服务性质的体现。正因这种性质,人民军队才能获得广泛的拥护和爱戴,中国革命才能取得最终胜利。教师只有对文本作出深入阐发,学生才能对救助日本孤儿的意义有更深入的理解。

《别了,“不列颠尼亚”》一文首先要给学生介绍香港回归的历史意义,特别要让学生理解百年屈辱得以洗雪时国人的激动与自豪,然后重点引导学生学习本篇新闻的写作方式——用几个特定镜头展现重大历史时刻,理解这一写作方式对于表达国人不懈追求与洗雪国耻的豪情有何作用。

《县委书记的榜样——焦裕禄》重点在于引导学生体会焦裕禄无私忘我的奋斗精神,理解作者笔下的焦裕禄精神及其表现方式。要把焦裕禄行为放在兰考当时的具体情境中理解,充分认识焦裕禄忘我奋斗的实际意义和价值——正是他的牺牲精神才使兰考短时间内发生巨大变化,战胜千年难改的困境。

有了对文本的基本认识,就可以进一步引导学生完成单元核心任务,即“理解作品内涵,感受作品中洋溢的革命豪情和建设热情,获得崇高的体验”。怎样来完成这一任务?如何有效使用教材中的“单元研习任务”来达成学习目标?这是教学设计时必须要充分考虑的。同时,还要兼顾课程标准在本任务群所提出的教学要求:

 

重视对作品有关背景的深入了解,可通过实地考察、人物访谈等课外活动,获取真实资料,撰写读书笔记,整理采访记录,撰写学习体会和感想,以加深对革命活动背景和英雄人物思想境界的深刻理解。也可与历史课、地理课结合,组织跨学科的学习活动,在提高思想水平的同时,提高学生口头交流、现场记录、文稿整理、理论论证的能力和水平。

 

通过以上的思考,我们可以从以下两个角度设计本单元教学内容。

第一,以研读课文为基础,带动单元整体教学,侧重于革命精神的理解和文化精神的传承。可以以教材中的课文分组为基础,以组为单位挖掘文章的共同点或单篇文章的核心价值,领起文本的阅读。如在“感悟‘站起来’”“体会革命情”“感受国家尊严”“走近时代楷模”这些主题的文本阅读基础上,引导学生领会整个单元作品中所体现出的崇高精神,受到感染。在这个设计中,学生既要读懂单篇课文,同时又要关注几篇课文的整合提炼。限于课时,教师讲读课文可以精选一两篇,但务必指导学生将五篇课文读通读懂。

第二,以单元课文整体学习为核心,通过综合活动,学习撰写体现革命精神的文字,实现学以致用。本设计重点在于选取恰当的专题学习内容,通过研读课文、查阅资料、讨论研究、集体汇报等方式开展活动,实现单元核心任务要求。比如可以设计这样一些专题:讴歌长征精神,为时代楷模树碑立传,记录重大时刻,等等。但要特别注意,不能把专题学习架空,要以文本阅读为基础,专题学习是对文本的整合与迁移。

无论如何进行设计,教师都应该强化课程意识与教材意识,在单篇教学时理解教材的要求,在多篇阅读时以课标理念、教材要求贯穿于整个专题学习。

由于本单元课文与学生的生活体验相距较远,其内容对学生的政治素养、历史素养和理论素养要求也比较高,因此,在教学时要尽量贴近学生的认知经验,激发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同时将评价重点放在学习过程和学习行为上。立德树人、革命传统教育是一个长期的过程,应该坚持贯穿整个基础教育阶段,因而也不要要求通过一个单元的教学就让学生达到很高的水准。只要学生进行相关学习,完成相关学习行为,在认识上有收获,在情感上有感染,本单元的教学就是有效的。

QQ
企业微信
扫一扫
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