单元目标、编写意图【选择性必修上册第一单元教师用书】

报道选取典型材料来表现人物的精神和品格,是当时如火如荼的社会主义建设实践的缩影,在今天这个伟大复兴的时代也仍然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首页 教学参考 教师用书 选择性必修上册 单元目标、编写意图【选择性必修上册第一单元教师用书】

普通高中教科书教师教学用书  语文  选择性必修上册  第一单元

提供doc可编辑文档下载:下载地址


单元目标、编写意图

 

单元目标

1.通过研读课文,了解中国共产党领导全国人民不断奋斗的光辉历史,感受其中洋溢的革命豪情和建设热情,充分把握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丰厚内涵,获得崇高的体验。

2.结合历史背景研读相关作品,在历史与现实的关照中把握作品的内涵,领略富有时代特征的表达艺术,感受文章的独特魅力。

3.把握政论文、新闻、纪实性回忆录等不同体式作品的风格特点,学习其写作技巧,不断丰富自己的语言表达。

4.学习这些作品中对材料的巧妙运用,通过大量阅读以及对生活的观察积累有用的素材,服务于日常口语和书面表达的需要。

 

 

编写意图

本单元是高中选择性必修阶段的第一单元,属于“中国革命传统作品研习”学习任务群,这就要注意到选择性必修的独特性和该任务群的特殊要求。

在高中语文课程设计中,必修与选择性必修的最大的区别是,前者强调基础性、实践性、综合性,后者在此基础上更强调专题性、研究性、拓展性。

专题性是说选择性必修的每个任务群都有一个特定的主题指向,都有相对独立的学习对象和学习内容,因此,每一个任务群更像一个独立的“研习”项目,这一差别我们从不同任务群的名称中就可以看出来。

研究性是说选择性必修的任务群是在必修课程强调语文实践的基础上,更加关注对某个专题的研究、思考和理性探究。比如中国革命传统作品研习任务群,就不仅仅是文学的或思辨的或实用的文体的考察,更重要的是了解这类作品的发展历程、思想内涵,研究这类作品内在的特质,感受其所体现出的革命精神和品格,受到思想的启迪和熏陶。

拓展性是说选择性必修的任务群不应该局限于某一些作品,而应该通过“一些”反映出“一类”作品的整体面貌,最终对这个任务群形成一个整体认识。比如中国现当代作家作品研习任务群,就要通过中国现当代一些代表性作家作品,让学生大体了解现当代文学的发展概貌,培养阅读现当代文学作品的兴趣,由“一斑”而窥“全貌”。

关于中国革命传统作品研习任务群的学习要求,课程标准是这样阐述的:

 

本任务群旨在阅读和研讨语言典范、论辩深刻、时代精神突出的革命传统作品,深入体会革命志士以及广大群众为民族解放事业英勇奋斗、百折不挠的革命精神和革命人格;学习在社会主义革命、建设、改革过程中涌现的英雄模范事迹,感受其无私无畏的爱国精神,体认为社会主义建设无私奉献、辛勤劳动、不断创造的高尚品质;进一步发展语言运用能力、思维能力和审美鉴赏能力;陶冶性情,坚定志向,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从以上阐述可以看出,这个任务群重点学习反映革命传统的作品,包括反映共产党领导人民进行艰苦卓绝斗争的革命文化作品和反映新中国成立后社会主义建设时期的先进文化作品。通过学习这两个时期的作品,了解英雄事迹,感受爱国情怀,领略革命精神和品格,形成正确的价值导向,并获得语文核心素养的提升。

课程标准还进一步确定了这个任务群的学习目标与内容:

 

(1)诵读革命先辈的名篇诗作,体会崇高的革命情怀。精读反映革命传统的优秀文学作品,特别注意选择反映党领导人民进行革命、建设、改革伟大历程的作品,感受作品中革命志士、英雄人物和劳动模范的艺术形象,弄清作品的时代背景,把握作品的内涵,理解作者的创作意图,获得审美体验。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和阅读写作经历,发挥想象,加深对作品的理解,力求有自己的独到认识。

(2)阅读阐发革命精神的优秀论文与杂文,特别注意选择具有理论高度和引领作用的论著,分析其中论证的逻辑性和深刻性,体会革命理论著作严密逻辑和崇高精神有机结合的特点,提高理性思维水平。

(3)阅读关于革命传统的新闻、通讯、报告、演讲、访谈、述评等实用性文体的优秀作品,联系思想实际和亲身见闻,以正确的价值观,深入理解其内容,学习其写作手法。

 

在这里,课程标准关注到三类文本的学习,一是以文学欣赏为主的名篇名作,二是思辨性阅读为主的论文、杂文,三是实用类为主的新闻、通讯、演讲等。

围绕课程标准对这个任务群的要求,教材在选择性必修上、中两册各设计了一个中国革命传统作品学习单元。上册第一单元(即本单元)以政论性、实用性的作品为主,主要反映“伟大的复兴”这一人文主题,先让学生从特定叙事中切身感受如火如荼的革命斗争和社会实践,领会革命领袖对社会斗争的深刻思考,懂得要尊重革命传统,珍惜今天的生活,陶冶情怀,坚定自信,树立远大的志向。中册第一单元则重点安排与革命传统相关的文学作品欣赏,主要反映“苦难与新生”这一人文主题,目的是让学生在理性理解革命和建设的光辉成就的基础上,了解革命文艺工作者是如何用文学作品反映过去的苦难、斗争的艰辛,以及这一时期的伟大壮举的,让学生通过文学形象进一步审视生活,理解我们民族不断抗争、不断奋进,最终走向胜利的光辉历史,也对那个时期文学作品的独特风格有更多的认识和理解。两个单元同属中国革命传统作品研习任务群,但各有分工和侧重,教学时应予以关注。

从这样的思考出发,教材给本单元确定的学习目标是:研习政论性和实用性的中国革命传统作品,在特定的历史背景中理解作品丰富的内涵,感受其中洋溢的改造社会的革命豪情和建设新中国的革命热情,体会革命先行者的革命情怀与伟大品格,并结合当下思考其现实意义,坚定社会主义文化自信、民族文化自信;同时能够把握不同体式作品的风格特点,如政论文本中严谨的逻辑、严密的表达,叙事文本以小见大的写作技巧等,特别要引导学生体会富有时代特征的语言表达艺术。

围绕这样的目标,教材一共选入了3组5篇课文,形成从理论上的阐述到具体革命实践的记述、从革命斗争到社会主义建设这样的组元线索。

于1949年9月召开的第一届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夕,中国共产党联合各党派、团体等召开的一次重要会议,《中国人民站起来了》就是毛泽东在这次会议上的重要讲话。毛泽东从会议现场,讲到革命必将胜利的大好形势,讲到本次会议的重要性、必要性及其现实意义,自然而然地得出“中国人从此站立起来了”这一结论,可谓信心十足,掷地有声。但是“站起来”并非意味着完结,革命的路还任重道远,所以,他又进一步阐述要走好这样的路必须要有“人民民主专政的国家制度”且团结国际友人,还从经济建设、文化建设、国防建设等方面阐述自己的发展观,可谓高屋建瓴,鼓舞人心。学习这篇文章,要注意梳理文章的结构,把握核心内容,深刻领会革命领袖高瞻远瞩的智慧和大气磅礴的语言表达。

杨成武的《长征胜利万岁》和聂荣臻的《大战中的插曲》都是革命家撰写的回忆录,都是亲身经历,带有纪实性质。《长征胜利万岁》记述的是红军胜利到达陕北这一重大历史事件,吴起镇伏击战和全军干部会议是其中的两个重要节点。伏击战是长征中的最后一仗,虽然红军长途劳累、大量减员且给养困难,但在毛泽东的亲自指挥下仍打了一个大胜仗,宣告了蒋介石一年多来的“围剿”计划彻底失败。全军干部会议是红军胜利会师后在吴起镇召开的第一次会议,文章主要记述毛泽东讲话以及全军干部欢欣雀跃的激动场面,令人真正感受到长征胜利的喜悦,理解长征的伟大意义。一次战斗,一次会议,昭示着长征的全面胜利,也预示着中国革命将不断发展、壮大。《大战中的插曲》回忆的是重大战争时期的一件小事,而小事中所显示的正是革命的人道主义精神和伟大革命家的胸怀。在抗日战争的残酷环境中,作者作为一名中国指挥官却关心着敌国的两个小姑娘,并派人将其送回到日本军人手中。我们从他对孩子的精心照顾和写给日本官兵的信中,可以感受到一位革命家的广阔襟怀和高尚品格。而日后日本人民的反应,小姑娘的探望,都证明着这件当年的“小事”已经成为中日人民友好的佳话,也促使我们谴责战争给人民带来的深重苦难。

《别了,“不列颠尼亚”》和《县委书记的榜样——焦裕禄》是两篇新闻作品,从不同侧面反映出社会主义建设时期和改革开放时期党领导人民所进行的伟大社会实践和所取得的重大社会成就。《别了,“不列颠尼亚”》采用独特的视角报道香港回归这一重大历史事件,教学时应关注其中的新闻事实与背景材料,感受其中洋溢着的民族自豪之情。《县委书记的榜样——焦裕禄》是写于20世纪60年代的一篇通讯报道,在那个艰苦的建设年代曾经产生过巨大的社会反响。报道选取典型材料来表现人物的精神和品格,是当时如火如荼的社会主义建设实践的缩影,在今天这个伟大复兴的时代也仍然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QQ
企业微信
扫一扫
客服